建国初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及世界意义

2021-11-26 06:10闻昌金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国家

李 跃,闻昌金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亟待中国共产党解决。由此,党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启动和推进中国现代化成为党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功开启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化启动的政治保障:建立强大国家政权,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新中国启动现代化建设之际,道路的选择成为首要课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特殊的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新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210

纵观世界历史,现代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化国家所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尝试,近代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这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罕见的记录”[2]16。然而,由于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存在先天不足,加之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新中国必须选择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道路的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3]341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新中国现代化实践唯一可行的方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开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密钥’”[4]。建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无力承担现代化重任,与之相对应的是国营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力量随之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同时,经历了常年战乱的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实行社会主义,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和改善生活条件。并且,由于新中国并不是一个殖民国家,不能也不愿意以殖民掠夺的方式为现代化积累资金。此外,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时期,新中国只能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苏联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极大的吸引着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抉择,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符合当时国内情况和应对国际形势所做出的正确选择。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按照马克思为应对共产党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而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对内肃清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和顽固土匪在大陆的破坏活动、开展“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外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利益,顶住了来自帝国主义的压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证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立性,防止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破坏和对新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

此外,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的构建离不开强大的政党,“强大政府的构建和维持单赖强大政党的缔造和巩固,而政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5]。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以独特的感召力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有着成熟健全的组织和制度,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和人民民主;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国共产党有着数量庞大的遵守纪律、勇于奉献的党员,能够保证国家政令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党为了配合主要工作的转变、为适应新的斗争环境和应对新的挑战,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开展“三反运动”保证党的纯洁性,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使党更加符合当时形势的要求,成为了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保证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人民民主专政与党的领导有机统一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国家政权的国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的统筹国家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能够保证现代化建设不偏离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二、现代化启动的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动力,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人民的夙愿。马克思曾指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6]276“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了。”[7]301-302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绕不开工业化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工业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由于时间紧迫,“一五”计划采取了边制定边执行的策略,最终在1955年7月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其指导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农轻重方面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和扩建能源、冶金、化学和机械制造业,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供物资技术条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为人民日常生活所需提供物质保障,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材料。在工业布局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态,重点建设包头、武汉、西安、成都等内地城市;着重建设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积极的在华北、华中、西北建设新的工业基地。在交通运输方面,为支持内地工业城市的建设和配合工业建设,重点建设铁路,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宝成铁路等铁路干线。在建设项目方面,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工程,同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工业化建设。在人才技术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投入,新建60所大专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利用夜校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实习生、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等。在投资额安排方面,“根据‘一五’计划的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折合黄金7亿多两。当时,‘一五’计划将全国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基本建设的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为1:7.3”[8]188。“一五”计划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愿望、体现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思想、还体现了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自“一五”计划开始实施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之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事业中来,全国的工业建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五年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一五”全面完成,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工业化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工矿企业建设方面,基础工业得到加强,“一五”期间开始建设的很多企业开始投入生产,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主要包括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制造、大型装备制造、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这些部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在水利建设方面,治黄治淮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黄河和淮河水系上建设大量水库,改变了过去黄河淮河泛滥的情况,保障流域的农业生产,确保能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在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和企业专线约一万公里,先后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川藏和新藏公路也开始通车,这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交通落后的状况,为西部内陆的工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工业布局上,由于国家将一半的投资投入到西部内陆,使内陆的一些工业城市开始兴起,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初步改善了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在工农业生产总值方面,“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42.3%上升到1957年的56.7%,超过了50%;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5年间从35.5%上升到45.5%”[9]20。初步改变了过去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是农业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工业占比开始超过农业,重工业落后的局面也逐渐改变。

“一五”计划短短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改变了过去工业体系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产值比重低、重工业落后和工业技术落后的局面,使中国已经具备并扩大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工业部门,而且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独立的工业体系初具雏形。“这虽然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它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189

三、现代化启动的力量整合: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调动现代化的力量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这一转型的过程伴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和传统社会阶级的衰落,并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传统秩序的解体。社会结构的变迁要求新的社会秩序能够在传统秩序解体的过程中同步发展起来以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需要,要把各种不同要素、关系和功能等进行整合。“基于政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控制,党通过政治、组织和思想途径实现了社会整合,有效地达成了稳固政权和社会管理的目标。”[10]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调动各种力量。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各届政府都没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新兴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与传统阶级不能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特征。这一显著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社会整合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激起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对现存的阶级进行了整合,整合各阶级的力量以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获得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持。

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改革不仅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而且改变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掌握着乡村政治权力的士绅随着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而灭亡。地主政权也随着士绅和地主的灭亡而被推翻,“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11]31,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关系也就跟着动摇起来。并且随着基层的政权建设和党组织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农村精英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在人民中产生的共产党员和基层组织来治理乡村。传统的权威结构分层模式被打破,国家将政治权威扩展至乡村,使得新的社会秩序在乡村形成,极大的削弱了乡村地区对改革的阻力。“改变传统乡村治理模式, 有效整合乡村社会资源, 重建乡村社会的社会动员机制, 调动乡村社会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12],为新中国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现代化策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的社会整合在后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集体化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乡村资源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农村能够生产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降低自身的消费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在城市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劳动者所在单位——工厂、学校等,劳动者所在地的居委会和其他群众组织——工会、青年团、学联和妇联等共同管理城市居民。这些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向上能够将社情民意反映给党,向下能将党的政策方针传达给人民群众。党通过对这些组织的领导,使党能够紧密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为了唤醒中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统一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激发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的社会整合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同和支持,能够调动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力量支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阻碍现代化的阶级被推翻和打倒,作为工农联盟同盟军的支持革命和现代化的阶级得以留存。这些阶级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阶级毕竟代表着自己阶级的利益,其利益可能和无产阶级发生冲突,从而使新中国的现代化产生波折,中国共产党要想在新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就需要整合各阶级的力量,从而为现代化提供力量支持。首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政治协商制度。在革命时期利用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离不开统一战线,为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建立起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力量的所结成的政治联盟,能够广泛团结社会力量,能够通过协商化解分歧,能够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其次,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有别于西方的一党制和多党制,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而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这一政党制度既能够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又能够团结各阶级、避免各政党之间的内耗,使其成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 就能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础, 提高执政能力,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利条件。”[13]通过统一战线组织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党的社会整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村、城市和社会所有政治力量的社会整合将一切有利于现代化的力量团结起来,将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建设社会主义,打破了现代化的阻力,调动了现代化的力量。

四、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支持:采取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的现代化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亟待发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和封锁的行为,阻止中国对外交流,对中国实行“巴统禁运”,将500多种物资作为对中国的禁运项目,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发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文化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加大对工业、水利和交通的投入,恢复和改造旧工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修、兴建了成渝铁路和天兰铁路和几条重要公路。虽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建设规模并不是很大,但这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工农业产品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得到奇迹般的恢复。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在整个计划中除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外,还有694个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这些项目当时就是大中型的项目。“在整个‘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达一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项目有921个。”[14]1011与此同时,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离不开群众路线,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我们干革命、搞建设都是为了人民。同样,这些事业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独立自主的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了能够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独立自主的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以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通过政治动员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扩大政治参与,调动人民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政治动员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通过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增产节约”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以降低消费增加积累。在农业领域,土地改革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之后,为克服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又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3.5亿元,比1952年农业总产值483.9亿元,增长 24.7%,比1949年农业总产值325.9亿元,增长85.1%”[15]182。在工业领域,将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相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不少的劳动模范,在“一化三改”期间,全国工业战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2.5%”[16]358,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推动了国家计划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还积极的争取外援。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以争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援助。在贷款方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就率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并于1950年2月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协定计划给中国贷款3亿美元,并规定用贷款购买苏联的机器设备和器材,此后又陆续签订了一系列贷款协定。“1950年代苏联带给中国的贷款应为13笔,总金额大约66亿旧卢布,约合22亿美元。”[17]在大型建设项目方面,在毛泽东访苏期间签订的条约中确定了苏联利用贷款向中国提供50个大型项目工程,此后又陆续增加,到1953年至1957年获得的苏联援助项目加至156项,涵盖了国防、冶金、能源、机械、化学等领域,奠定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中苏双方签订了5款技术合作协定,包括苏联提供援建中国项目的技术支持、原子能技术、特种技术以及帮助培训技术人才和接收中国留学生等。此外,中苏还开办了大量的合股公司,对中国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中国还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68个援建项目,到1957年这些项目有64个已经施工建设,有27个已经投入生产。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的现代化方针,使新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和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国防工业和尖端国防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状况,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五、现代化启动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严峻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国际局势下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和党领导确保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保证现代化不偏离正确的轨道。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对农村的社会整合,通过单位、居委会和各种组织实现对城市的社会整合,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机关整合各阶级的力量,充分调动了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并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争取和合理使用外援建设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任务,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实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新中国取得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达到的历史成就,成功启动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并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在结束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成功启动了现代化,这为其他具有相似情况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启动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为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其次是要采取独立自主与合理利用外援的现代化方针,走自主和健康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不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但是,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并不意味着现代性的增长,不意味着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只有通过整个民族有意识的努力才能正式走上现代化之路。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其不仅面临着早先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而且还要面对当时本国国情和国家环境下的特殊问题,这更增强了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20世纪,政治上的不发达和经济上的落后一样,却都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5]2这些国家都是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独立之后首先迎来的不是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而是政治衰败和社会动荡,现代化停滞不前。这与刚刚实现民族独立不久即取得现代化巨大成就的新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新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之前是半殖民地国家,这与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相似的社会性质。可是新中国却能成功的启动现代化,而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却停滞不前,没能走上现代化之路。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新中国有强大的国家政权领导本国的现代化建设,为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变迁本不均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抗拒现代化的力量。”[18]这些抗拒现代化的力量同寻求现代化的政治力量进行反复较量,导致社会力量的对立、仇视和持续的社会动荡。“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朽衰,这些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5]只有强大的政府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建立起能够保障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权威政府。“权威政府未必能够合格领导现代化,而缺乏权威的弱政府,则肯定无法担当重任。”[19]只有在建立起权威政府之后,才能通过社会整合进行广泛的现代化动员,充分调动现代化的各种力量;才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规划以推进现代化。

此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合理利用外援的现代化方针,避免了外部控制,保证了现代化的独立性。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启动之时,世界已经进入高速现代化的阶段,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竞相涌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受到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支配,逐渐沦为依附性发展地位。处于依附性发展地位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受到早期现代化国家资本输出、原料输入所造成的经济干预和不平等交换的影响,使“国家独立自主的经济现代化十分不利”[20]125。要使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能够成功启动,必然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地位。新中国现代化成功启动的关键就在于实行了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方针,积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于外援,避免陷入依附地位。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启动现代化时要合理的使用外资和技术,避免外部控制,“力求走出一条自主发展、健康发展的新路”[21]214。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国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