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瑶族《盘王大歌》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

2021-11-26 13:44谢丹李蕊贾敏蔡毅王铭敏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大歌兄妹瑶族

谢丹 李蕊 贾敏 蔡毅 王铭敏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2)

一、《盘王大歌》介绍及文化内涵

这是一部集合了瑶族民间诗歌的总集,流传在我国南岭山脉的江华一代,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创作,有了雏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时代得到了发展,而真正成熟则是明代末期。《盘王大歌》的叙述内容也是瑶族文化在不同层面的表述,在每年的瑶族传统活动“盘王节”中由指定的道师来歌唱。全诗约有八千行,诗歌内容在大部分的历史进程中都是靠口口相传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因此版本较多,流传最广的有十八段、二十四段、三十六段等。但是不管版本如何变换,其所宣传和颂扬的文化主题、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对瑶族文化内涵的诠释。

(一)洪水神话与伏羲兄妹

在《盘王大歌》的开篇中就讲述了洪水泛滥后伏羲兄妹再次创造人类的故事。洪水是原始社会中人们最为惧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所具有的毁灭力量促使当时生产力水平不足的人们因此展开了各种联想。洪水将人类毁灭,也因此人类有了再次创造生命的契机,伏羲兄妹在瑶族的洪水神话中承担了再塑生命的责任,在其他的民族地区中也有类似伏羲兄妹这样的洪水过后再创生命的神话传说,如云南彝族的阿卜笃慕兄妹。放眼世界范围也都存在着洪水的毁灭与再生神话,如诺亚方舟、努哈、《吠陀》神话等。可见洪水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整个人类在生命本源问题探索的共性文化。《盘王大歌》里面的洪水预示着生命的创造,这也就将水赋予了女性的特征。“水”在瑶族文化里不仅具有灵性还带有神秘色彩,“符水”具有驱邪避祸、呵护生命的功能。伏羲兄妹是《盘王大歌》里面的英雄人物,是他们在洪水过后创造了生命,他们与盘古、盘瓠一样被称为瑶族的始祖,在瑶族文化里具有很高的地位。洪水与伏羲兄妹共生,这也可以看作是瑶族文化的发端。

(二)盘瓠传说与婚姻传统

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瑶族始祖的记载都与神犬盘瓠联系在了一起。“盘瓠”的具体形象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在《盘王大歌》中有一个故事主题被反复提及,即盘瓠与汉高王的三公主联姻生下了十二个兄妹,这十二个兄妹后又自相结合为六对夫妇的故事。在《搜神记》的记载中盘瓠是由高辛氏的老妇人因患耳疾而挑出顶虫,顶虫后来化为犬,这就是盘瓠,因此盘瓠亦是高辛氏之子,三公主首先是盘瓠的妹妹,后又嫁给了他。可见瑶族的婚姻形式采取的是族内婚。洪水神话里伏羲兄妹成婚也可以证明这样的婚姻观。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表兄妹结婚在瑶族内部还非常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瑶族因长期迁徙,居无定所,要想在虫兽多而人类少的自然环境及各个时代统治者剿杀压迫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只能是族内通婚,这样既保证了民族的生存也确保了血统的纯正,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也能始终保持着民族凝聚力,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发展至今仍然生生不息。

(三)渡海神话与瑶族族群内的向心力

族群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记忆的共同体,他们超越地理位置及国家的限制,认同同一种文化。渡海神话中所塑造的英雄——盘瓠,他拥有无边的法力,拯救了所有瑶族同胞。渡海成功后,瑶族对其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居住形式、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系统等方面都重新做了约定,这种约定一方面能够使瑶族人民快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自身的认同感,有利于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带领瑶族人民战胜磨难从而使整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盘瓠,成为大家崇拜的人。自此盘瓠始祖成为瑶族文化系统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渡海神话成为瑶族族群的一个象征符号,是全族人几经磨难最终不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得到了洗礼和重塑的关键,它使瑶族整个民族自幼稚走向成熟。对于每一个瑶族人而言,省界、国界都不再存在,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的对先祖的记忆,是一股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直到今天,历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对于世界各地的瑶族人民来说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盘王节,完整的《盘王大歌》、盘王长鼓舞及祭祀活动都在这里得以展现。

二、《盘王大歌》的文化价值

《盘王大歌》是瑶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对各个方面的文化价值作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被瑶族人民奉为始祖的“盘王”,与汉族文献中所记载的盘瓠是同一个形象,在远古部落联盟高辛氏中其图腾即为龙犬,而盘瓠就是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发展形成中的渊源。瑶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被迫迁徙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也因此《盘王大歌》得以吸收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使其变得越来越丰富。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彭祖歌》《梁山伯》《石崇富贵》等经过民间艺人的巧妙加工,与瑶族自身的传统相融合,形成具有庞杂内容和巨大篇幅的组歌,这些歌曲反映了瑶族民族内部各地的民俗风情,使这一部史诗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蛮子歌舞》中描绘了当时湘、澧瑶人举行祭盘王活动的场景:“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宋代的“踏瑶”、“乐盘王”专指瑶族人祭祀盘王的活动,沈辽在《踏盘曲》里记述道:“湘江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雪将军树。社中饮食不要钱,乐神打起长鼓舞。”其中“踏盘”就是民俗活动,其吹笙击鼓乐盘王的情景与现今的长鼓祭盘王基本相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盘王大歌》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形。

《盘王大歌》中所唱的内容都是通过祖先的口耳相传而来,包含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及生活习俗,其主体是瑶族文化自原始社会起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民族文化等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我们研究瑶族文化的基石。

(二)丰富的文学赏析价值

《盘王大歌》的歌曲形式很多,其中以古诗体为主,也有散文诗体、自由诗体以及曲牌体。其歌词长短不同,长的可长两百多行,短的仅有几行。这些歌根据内容与祭祀活动需要分成两类,一类为程式性章节,这些需要按照固定的“跳盘王”程序顺次歌唱,开头和结尾分别有《起声唱》和《归去歌》,这与汉民族大型的祭祀活动歌曲演唱程序大体相同;另一类则是选择性章节,通常比较灵活,由活动时长决定。全本演唱完毕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

歌曲语言与其他各族的民歌相同,自然纯朴、朗朗上口。整部《盘王大歌》涉及到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既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先祖们创业的艰难辛苦;它赞美了伏羲、刘王、盘王、鲁班、刘三等等为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也抨击了鱼肉百姓、压迫人民的统治者与奸诈狡猾的富绅;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瑶族人民追求自由生活与纯真爱情,讽刺了好逸恶劳不肯脚踏实地劳动的人们。而曲词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对瑶族民间歌谣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很多创作型的瑶族歌手其歌曲的创作形式都借鉴了《盘王大歌》。

(三)为科技史提供参考

瑶族在历来汉族封建王朝统治者眼中都被视为“蛮夷”,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而实行打压与清剿政策,瑶族也因此不得不过着迁徙的农耕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瑶族祖先选择的居住地一般也都是比较偏远的山地,所以发展比较慢。即便如此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也在对各种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如关于盘王节的具体由来,在民间有着各种流传。江华县高山瑶族聚集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说是来自南京会稽的盘护因渡海打败与评王平分天下的高王而得以与三公主成婚,在会稽山被封为盘王,盘王与三公主育有十二个孩子。盘王在打猎中被羚羊触下悬崖,后来儿女们追捕到羚羊,将其剥皮,掏空梓树制成长鼓形状,将两端蒙上羊皮,击鼓起舞,铭记父仇。后来击长鼓,起舞唱歌,成为纪念盘王始祖的普遍形式。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瑶家十二兄妹逃避战祸在海上遇到风浪,向盘王祈求护佑,并许愿:若此次平安则以后年年岁岁祭祀。祈愿后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自此“还盘王愿”就成为了瑶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习俗。这些内容都为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盘王大歌》凝结的是历代瑶族人民的智慧,将舞蹈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语言富有张力,具有民族特色,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共情;人物形象塑造上则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人听后难忘;歌唱时男女对唱,运用民族唱腔,听来情节跌宕,情感充沛。

《盘王大歌》的腔调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瑶族民歌的所有腔调,如以高亢明亮著称的“长短仙牌”、不需要押韵可根据意思一口气唱完的“叠歌”等等。无论是歌曲曲调还是具体演唱,都不是单一固定的形式,七支曲牌可清唱、可伴奏、可以诵为主、亦可唱诵兼具,可谓灵活自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盘王大歌》的传承

根据上面的记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盘王大歌》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价值及重要意义,历史上的《盘王大歌》主要是口耳相传的形式,具体体现在“还盘王愿”的活动之中。举行“还盘王愿”时会有师公来主持整个活动,他以歌唱的形式将整个瑶族的创建、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迁徙、族内的当前生活状况以及同其他民族的交往叙述出来,一方面向始祖盘王表达了敬畏和祈愿,另一方面也促进族内年轻一代更系统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沿袭。“师公”这一身份的传承分为拜师学艺和家族承袭两种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祭祀仪式不再受到大范围的重视,民间大师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渐次息影,祭祀活动也不再如期举行,到今天有能力主持盘王祭祀仪式的大师公屈指可数,《盘王大歌》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首次面临断代的局面。

学术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有学者对瑶族文化中的《盘王大歌》产生了兴趣,并先后出版了《谈盘王歌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从盘抓神话看苗瑶舍三族的渊源关系》等,正是在这些文化工作的基础之上才有了2014年《盘王大歌》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果。自此对《盘王大歌》的传承实践活动更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赵庚妹为代表的传承人搜集整理的嘉庆时期的《盘王大歌》最为系统翔实。

虽然《盘王大歌》的传承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传承方面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瑶族中的很多语音已经与汉语语音融合,瑶音缺少再生能力,那些古老传统的发音又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为其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传承人断代是《盘王大歌》传承的第二大问题,受到过去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很多民间大师公不再主持祭祀活动,更没有收取门徒,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行业知之甚少;立体活态传承断代,当代的很多所谓传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新奇事物的猎奇心理,而缺少文学、音乐及舞蹈特征。

面对《盘王大歌》传承的重重危机,我们要理性的去面对,首先要正确认识《盘王大歌》的文化含义,它在过去瑶族社会中主要用于祭祀仪式,带有浓厚的色彩。《盘王大歌》诞生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社会时期,是民族迁徙过程中为了确保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瑶族人民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与以往不同,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重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王大歌》,但也应该看到它的内容与演唱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符,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了,如果想要《盘王大歌》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势必要融入时下流行的因素,将传统的模式与宗教色彩适时淡化。

当前对于《盘王大歌》的“活态传承”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湖南江华地区对《盘王大歌》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一直在持续;为重要的传承人建立数据库,录音录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出版相关书籍;创办培训班,培训《盘王大歌》传承人等等。

猜你喜欢
大歌兄妹瑶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慢热兄妹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羊兄妹交朋友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