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文学创作现状思考与对策

2021-11-26 18:25潘晓愿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黔南黔南州文学创作

潘晓愿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 黔南 558000)

一、存在现状

(一)创作队伍参差不齐。黔南州现有登记在册的州作协会员280人(其中省作协会员130 人,中国作协会员11 人)。黔南作家队伍整体创作水平都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创作后劲乏力。在现阶段黔南的作家队伍中,稍有影响的作家大都生于上世纪60 年代,年轻一代并没有多少人能很快跟上来(特别是中坚力量70 后基本处于断层状态,80 后也只有3 人稍有势头)。表现最明显的是黔南的两个独特民族——水族和毛南族,这4 个省作协会员中,两人年龄均超过50 岁。整个水族创作群体,35 岁以下搞文学创作的作者只有3 人。毛南族3 万多人口中目前只有2 人搞文学创作,年龄偏大不说,且其中一人因工作关系已调往省外。世居民族瑶族开展文学创作的作者居然为零,其他的世居民族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现在的黔南作家队伍已经走到了青黄不接的边缘。即使是现在还在开展创作的作家们,创作上真正出成绩的人也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现阶段活跃在黔南文坛的作家们,大多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都是在边缘文化的影响中进行创作,其创作的作品虽然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候产生过一定的效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效应也就随之消失了。而黔南作家群中的很多人还是停留在这种效应中,自我陶醉和满足,部分人更是满足于在一两篇作品的成功中,不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去深思文学创作的发展之路,不去创新自己的创作手法。二是没有名家带动,出不了精品。黔南的作家队伍群,看似很庞大,但却没有形成团队影响,能够在全国乃至贵州稍有名气的也就三几个人,很大一部分人的创作都还停留在爱好阶段。没有榜样,没有带动,很大一部分人的文学创作就一直停留在跟着别人呀呀学语的起步阶段,即使是稍有名气的作家,也难出精品力作。

(二)作品数量和质量难形成对比。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以来,黔南文学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创作和发表的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突破。1956 年黔南建州至今,据不完全统计,黔南的作家们公开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60 余部(不包含港台出版),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文学作品3600 余篇,特别是从2004 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数量就达到了1600 余篇,公开出版的作品专著就突破了120 余部(不包含港台出版),这些数字加起来远远超越了从1956 年到2003 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总和。单从数字上看,这应该是一个很让人乐观的收获,然而透过数字去看本质,缺让人没法乐观起来。

透过黔南这些年来所发表作品的内涵来看,很多作家的眼光还只是停留在“勉强发表”的层面上,而挖掘不出精品,所以这些庞大数量的作品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也很难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而出版的专著就更不好说了,因为现在出书的渠道放宽,有钱就可以出书,所以大量的专著出来就成了必然,部分专著在出版问世的那一天,就完成了文字使命的终结。究其原因,这些专著中,由于很多作品在创作出来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过社会的承认,只是一直被作者收藏在箱底,出书时才被从箱底翻出来,这一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就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消逝,其文字和内涵已经被日新月异的年代所抛弃,这样的作品即便出版出来,其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就不必多说了。

虽然黔南文学创作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但是我们也可喜地看到,黔南的文学创作已经在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有那么一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就是说世居黔南的各民族作家们,已经能够透过挡在他们门前的大山寻找到了与外界接轨的出路,并能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自我完善。同时量的变化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质的变化,在这么多报刊发表出来的作品中,一些作品已经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一些作品在全国乃至省内外各文学评比中获奖,一些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或是被外界评论,一些作品则被编进大学教材、中学生课外读物读本,一些作品被收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民族文学馆,还有一些文章被收进全国各种选本和台湾文学年鉴资料库,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字,一些民族作家被报刊以多种形式向省内外推荐和介绍。

二、措施与方法

(一)多举措发掘和培养创作人才。虽然近年来,黔南州文联和作家协会,一直把解决创作人才后劲乏力的问题当成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但是由于受资金、人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收效并不是很明显。为解决好这个问题,黔南州文联和作协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争取到财政的大力扶持,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方式扶持出人才出作品,制定出台了《黔南州文艺创作扶持办法》,通过扶持推出文学精品;二是在完善作协会员档案的基础上设立作家人才库,对那些既不是作协会员而又有创作潜力的青年文学创作爱好者,进行重点关注,吸纳他们参与作协活动,向有关报刊推荐他们创作的作品,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为培养黔南文学创作的后备力量打基础;三是坚持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每年州作协都要组织在黔南文学创作上有影响的作家们,深入到本地的大专院校、高级中学,与学校的文学社团进行交流,开展创作培训,以此来作为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的机制,并长期坚持不懈。

(二)以多形式的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人才。近年来,黔南州文联、作协一直把解决创作人才后劲乏力的问题当成作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开展文学培训和文学讲座,先后邀请到省内外著名作家欧阳黔森、肖江虹、王华、凌鼎年以及《小说选刊》《清明》《山花》《天津文学》等杂志的名辑,到黔南给作家们传授创作经验,交流创作方法;二是组织召开有创作潜力的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先后组织召开过布依族作家黎玉松和韦昌国、彝族作家黎明轩、水族作家潘国会的作品研讨会的基础上,还于2018 年5 月与贵州省作协在福泉市举办黔南作家作品研讨会,请来省内外专家对班雪纷、吴治由、雷远方等8 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研讨。三是结合中国作协和省作协的工作,积极推荐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参与上级作协组织的鲁迅文学等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参与交流,推出年轻一代的创作人才。

三、思考与对策

(一)开阔眼界做文章。黔南地处贵州经济和文化的不发达地区,其文学创作的发展还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作家们的创作优势远远落后于省内的其他地区,很大一部分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创作还仍然停留在模仿和复制阶段,相当一部分作家很难摆脱束缚自我的地域观念,眼界不开阔,跳不出小我的局限性。于是只好去模仿和复制别人曾经用过的模型,在自己的作品中处处留下别人的痕迹。不思考创作是黔南作家群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不思考,就无法从地域的差异中找寻到独特的创作优势,不思考就容易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现象中同时造成精神的落后。

(二)吸取经验补缺陷。作为在黔南这样边远地区成长起来的作家群,其学习和经历与文化发达地区的作家队伍肯定会有区别,这种区别会带来作家创作上和认识上的差异,如何来弥补这些差异,这就是一个悟性的问题了。虽然黔南地处边缘,与外界有着这样那样的文化差异,在创作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黔南作家要努力,要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钻研。既要善于学习外界先进的东西,善于学习别人成功的创作经验,同时也要善于学习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上去开拓创新,就能够创作出既有独特个性、又有民族特色、又能融入大社会,让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好作品。

(三)敏锐观察找激情。作家要具备善于观察的眼睛,要善于去敏感发现,要突破,要批判,要在平凡的事物里发现别人所无法发现的东西。特别是像地处黔南这样边远地区的作家,更要具备一棵超于常人的敏感神经,并善于用这棵神经去观察和发现。

(四)提高技巧多训练。在开展文学创作中,作家要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尤为重要。要想出好作品,出精品就只能靠打磨,要多想,多看,多练,多写,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研究各种方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技巧。

结束语:总之,黔南州文联和州作协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拓人才培养路径,引领黔南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创作,助推黔南文学发展攀上新高度。

猜你喜欢
黔南黔南州文学创作
春日花田映红颜
梅卓文学创作论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