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起重机爬升系统设计研究

2021-11-26 23:54韩吉超沈兰华范开英
建筑机械化 2021年11期
关键词:梁式塔机撑杆

韩吉超,沈兰华,范开英

(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200)

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依靠爬升系统进行升塔或降塔作业,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风险较高。根据传动方式的不同,爬升机构可分为绳轮、链轮、齿条、丝杠和液压爬升机构等5 种。其中液压爬升机构因构造简单、性能可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设计安全性好、适应性强和可靠性高的爬升系统,是塔机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引用相关规范和安全规程时,应同步关注对结构强度安全性的影响。

工程施工现用塔机多为外附着形式,其爬升套架与机构设计原理比较成熟,对内爬塔机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内爬塔机与外附着塔机相比,能够克服施工场地空间狭小、工期紧张等困难,有施工范围大、吊重能力强、爬升效率高、综合成本低等突出特点,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超高层建筑选择趋势。

1 爬升结构形式

爬升系统的设计包括塔身爬升耳板、套架、液压油缸和爬升撑杆等部件。爬升撑杆是爬升机构中与液压油缸配合,循环交替工作的结构部件。在油缸换步的伸缩调整过程中,爬升撑杆摆入爬升耳板上,将套架等塔机上部结构支撑连接在塔身上。根据套架尺寸空间的不同和爬升载荷的差异,爬升撑杆结构型式在设计时主要包括C梁式、压杆式和翻转梁式等。

1.1 C梁式

C 梁式机构爬升撑杆(图1)主要应用于中小型塔机,与爬升油缸中的挂靴连接结构相似,与塔身爬升耳板配套使用,在QTZ80-400 塔机中比较常见,目前已基本形成标准型式。由于机型较小,C 型爬升撑杆通常为板材焊接结构,两撑杆之间用栏杆管连接,单人操作非常方便。

图1 C梁式爬升系统

1.2 压杆式

压杆式爬升撑杆结构(图2)形式简单,载荷传递路线明确,在爬升循环过程中与液压油缸交替使用,在FZQ系列中大型塔机中也有广泛应用。

图2 压杆式爬升系统

QTZ80-400 系列机型主液压油缸和爬升横梁自重较大,人工摆动困难,通常会设有辅助油缸进行就位控制。小撑杆结构为结构圆管或方管,并设置连杆机构加长摆动力臂,助力就位。

1.3 翻转梁式

翻转梁式爬升系统(图3)考虑了爬升机构安装在爬升框上的结构特点,需要考虑塔机安装空间和操作空间等因素,爬升撑杆多采用翻转梁式结构。高层建筑施工方案中,内爬塔机安装于电梯井或核心筒位置,爬升机构安装在塔机内爬节上,与爬升框配合进行爬升作业。

图3 翻转梁式爬升系统

翻转梁式结构多为高强度合金钢制造的实心钢梁,结构紧凑,与爬升液压油缸配合换步时,依靠自重就位,人工拉线辅助操作,对爬升框支撑点局部受力要求较高,特别适用于结构空间受限的FHTD 系列内爬塔机。

2 爬升参数设计

外附着塔机爬升过程中,为满足爬升加节引入空间要求,初始踏步高度位置、踏步间距、油缸行程、油缸初始安装长度均可以自行确认。内爬塔机受附着框和爬带尺寸的限制,爬升机构需要满足跨越爬升框的能力,油缸行程需要核准,并且验证特殊阶段。

2.1 翻转梁爬升高度设计

如图4 所示,翻转梁在摆入爬带踏步前,需要充足的爬升高度空间a,以保障与爬带踏步间有足够的摆入间隙e。设翻转梁结构水平边缘至旋转中心的距离为c,竖直边缘至旋转中心的距离为b,爬带踏步至翻转梁旋转中心的距离为d,则a最小理论摆入空间为e=0 时

图4 翻转梁爬升高度放样图

摆入间隙的最小值需要满足结构制作和油缸加工的累计极限误差值e0,结构设计时通过预设a值求出e验证是否满足要求

在内爬塔机设计时,不仅爬升撑杆采用翻转梁形式,爬升横梁支撑和塔身支撑通常也采用翻转梁结构,都可以用上式校核安装空间。

2.2 油缸参数设计

爬升油缸主参数包括爬升力、初始安装距离和行程,通过上述目标参数设计油缸缸筒和活塞杆等部件。爬升载荷应考虑调试等非工作状态,按照自重载荷的110%计算竖直载荷,按照爬升时倾斜角度计算爬升力。初始安装距离s和行程t按照爬升踏步间距和结构布置考虑。

计爬升撑杆翻转梁摆入空间需求为a,即油缸伸长至最大长度时能满足爬升撑杆摆入。计爬升油缸翻转梁摆入空间需求为f,即油缸缩短至初始安装距离时能满足爬升横梁摆出。设爬带踏步最大间距为g,则油缸行程t需要满足

仅考虑爬带爬升时,油缸行程与初始安装距离无关,只与爬带和翻转梁设计有关。

3 爬升过程放样

塔机外爬升系统设计时,塔机爬升的过程是爬升出标准节引入空间,每次工作循环塔机加高一个标准节,爬升循环过程中重复度高,且只与自身结构有关,与外部建筑物无关。

塔机内爬升系统设计时,内爬塔机塔身标准节多为一次性安装,爬升过程为相对建筑物基准向上爬升。内爬塔机正常工作时,内爬爬升节座落在最低处的第一层爬升框上,通过中间第二层爬框进行附着。

与外附着爬升不同,内爬塔机有2 个特殊过程。当附着爬升框安装就位后,首次爬升是塔身支撑翻转梁支撑,而不是爬升撑杆支撑;末次爬升时爬升油缸支撑,塔身支撑翻转梁就位,而不是爬升撑杆就位。这两次特殊过程将影响油缸行程和初始安装距离,由此爬升过程放样确认的油缸参数为

式中i——塔身支撑翻转梁摆入空间需求;

n——塔最上层踏步到爬升框踏面的距离;

j——塔身支撑翻转梁到油缸安装面的距离;

k——油缸活塞孔到爬升油缸翻转梁的距离。

由此可见,油缸设计与塔身支撑翻转梁需求空间、初始安装位置有关,与爬升框附着间距无关。

爬带长度的设计与爬升附着间距有关,附着间距越小,内爬塔机的适应性越强,爬升后一次性施工的高度越高。为适应各种附着间距,爬带一般设计为多种长度组合方式,按照爬升踏步g的自然数倍数进行长度设计,通常有1m、2m、4m、6m、10m等多种长度,通过不同长度的组合,适应项目工程需要。爬带中通常有半个踏步的长度配置,用于爬升起步时的调整。

4 结语

1)爬升作业是塔机安装与使用过程中最危险的分项作业,设计者要根据机型和参数的不同,选择合理的爬升方案,提升塔机爬升作业的安全性。

2)外爬升系统设计时,爬升作业为标准工作循环,设计者根据自身结构空间需要,进行爬升套架和油缸的设计。

3)与外爬升系统不同,塔机内爬升系统设计除考虑爬升踏步因素外,还要考虑爬升起步和跨越爬升框2 个特殊过程,而且大部分油缸参数设计都会受到这两种工况约束。

猜你喜欢
梁式塔机撑杆
中天X系列塔机获多项国家专利
C76系列敞车撑杆优化改进探讨
油船斜撑杆结构理论计算分析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塔机主动防碰撞技术探讨
分段式吊装撑杆设计
基于GM-BP模型的塔机合理分配应用研究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工程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
步进梁式加热炉炉压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双塔连体高层梁式转换结构的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