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

2021-11-27 00:51刘里卿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子女

◎刘里卿

“慢就业”一词最早来源于《工人日报》的《透视慢就业:不急找工作而去环游 如此任性为哪般?》,在学术研究中也被称之为自愿失业,即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毕业之后直接就业,而是因对于工作机会不满意而选择过段时间之后再找工作,将自己处于一个待定状态。但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失业风险、就业压力的骤增,加剧了就业形势严峻化,因此,“慢就业”问题成为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破解的新问题。

一、“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当前毕业生主动或被动选择“慢就业”个人原因主要分为两种。首先,对于选择主动“慢就业”毕业生而言,对自身能力过高认识,对未来生活抱有较高期望,对现阶段自身状况不满意,并且希望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从而选择留校继续考研,以期提高自身能力和学历。但在竞争日益激烈、内卷化的背景下,毕业生考研目标院校定位过高,极其容易造成失利,即被动加入了“慢就业”的行列。其次,选择被动“慢就业”毕业生由于大学四年在象牙塔中埋头度过,缺乏对当下就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清醒认知,自身价值追求目标的定位模糊,就业时会选择寻觅心目中满意的岗位。若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期望与工作岗位不匹配,对就业要求过高,则难以短期内找到符合个人需求的理想岗位,错过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黄金期,甚至陷入居家待业的被动状态,只能继续关注招聘信息并被动地等待机会。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容易受到家庭影响,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与家庭因素有着重要关系。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大学生就业选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贫困大学生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收入多寡问题更为关注,而较少顾及个人兴趣,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能力的发展也被排在次要位置上。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则较少有迫于就业的压力,“慢就业”问题在该类群体较为突出。其次,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诸多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了解社会现状、就业信息等较为广泛,子女受其影响,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更为清晰的认知,相较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学生,该类群体中“慢就业”程度较低。最后,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也会无形之中给其带来潜在压力。面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使得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父母眼中不够“体面”的工作,从而间接导致“慢就业”。

(三)高校因素

首先,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通过独立的短期课堂教授形式完成,指导时间和就业实践分离,内容上也未做到结合学生专业指导,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内容千篇一律,形成了指导脱节,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意义较弱,从而增加了“慢就业”群体的数量。其次,高校在对于就业机会的及时公布方面工作不到位。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和职业咨询覆盖率不足,未能做到就业信息和行业信息的及时公开,同时缺少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机会的提供,使得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导致“慢就业”成为滋生逃避就业心理的温床。再次,高校对于学生的“慢就业”倾向没有做到及时干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未对有“慢就业”倾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重点排查,并且在发现有被动“慢就业”心理的学生后,高校缺乏针对该类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也未开展制定就业工作计划等真正解决“慢就业”问题的实质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慢就业”的心理。

二、对策及建议

(一)个人层面

首先,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关注招聘信息,拓展接收信息渠道,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就业经验分享活动和校方就业培训活动,以抓住应届毕业生招聘黄金期。同时,毕业生还应当加强对自身优势劣势的分析和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确立清醒地自我定位,提早找到符合自身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大学生个人应当就业备考双线并行,适当放低标准,先找到一份较轻松的工作作为跳板,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提升自身学历、能力,准备迎接下一次跃升机会。大学毕业生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计算考研深造与就业相比的成本,再根据自身需求和岗位需要科学决策,避免盲目从众或过于执着选择“二战”。最后,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平等就业观和竞争就业观,懂得差异化和非对称性竞争,避免职业偏见和刻板印象,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

(二)家庭层面

为减轻家庭层面对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家长的努力必不可少。首先,家长对子女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迫使其选择家长认为“体面”的职业,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就业压力并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以此来解决“慢就业”问题。其次,家长应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过分的呵护与溺爱使得大学生能力与智力不匹配,心理的成熟与生理的成熟不匹配,不能独立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而一味拖延就业。最后,家长也应全面了解当地就业状况,及时与子女沟通,尊重他们的工作选择,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面对就业不迷茫、有方向。

(三)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应根据专业、认知程度等维度划分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展开不同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起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体系,使该项工作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并且在指导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实践脱节,而是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并按比例为学生分配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进行定期指导,针对“慢就业”现象进行定期排查和及时干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确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就此作出科学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简历制作、创业大赛等活动,并在赛后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此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主动创业就业,解决“慢就业”问题。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了解其需求,既在专业方面得到了有针对性地提升,又在此过程中掌握了求职面试等技能,优化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高校应积极展开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工作,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寻找职业追求、探求自身价值,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指导贯穿整个实习实践过程中,打出一套“组合拳”,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学生竞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需个人、家庭和高校共同发力,合力击破慢就业困局。个人必须树立清晰的个人定位和发展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切忌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成长环境,家庭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及时引导毕业生独立、自主、积极就业并给予一定支持和鼓励。高校应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提早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并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和信息。大学生“慢就业”困局需落实多方主体责任,并通过一定有效措施将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连接,让每个青年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早日迈进新的人生征程。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子女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伤心的毕业生
Tomb-sweeping Day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教育子女陋习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