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住“月球村”
——中外专家共论月球探测与天文观测

2021-11-27 02:50胡蓝月
太空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登月载人观测

文/ 胡蓝月

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主办了“月球:探测与天文观测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阿联酋和欧洲的9位专家学者从运载火箭、月面探测、月球科研等角度出发,共同探索月球与深空探测的“新起点 新征程 新愿景”。

高分卫星捕捉“陨石撞月”

“月面有多亮?”每个人仰望夜空时都有不同的答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院研究员吴昀昭表示,随着技术手段提升,人类航天活动使人类对月球的观测更全面,基于地面开展的地基观测、基于航天器开展的轨道观测和基于月面探测器的原位探测,三种路径共同发挥作用,帮助人类月球探测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论坛上,欧空局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贝塞作题为《基于着陆探测确定特殊的月球性质》的报告,以行星科学家的视角带来月球探测新发现。

2020年9月,阿联酋公布了首个探月任务,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月球任务项目负责人马尔佐奇在论坛上公布,即将在2024年登月的拉希德月球车也将对月面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将了解月球的地质情况,了解月球表面的等离子状况,通过月球探测为2117年移民火星做准备”。

重型火箭发月球“快递”

“运载能力多大,探索月球的舞台就有多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牟宇表示,全球当前共实施了118次无人月球探测和9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其中成功67次,成功率约53%。放眼世界,美国宇航局的SLS、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等火箭的研制将提升人类奔赴太空的能力。

在我国现役探月运载火箭中,长三甲系列火箭分别助力完成了“绕”和“落”的探测计划,长征五号火箭助力“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取样返回任务。牟宇说:“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可满足大中小运载能力、实现低中高不同轨道覆盖,满足近地空间、月球引力空间和地月转移空间等各种有效载荷的需求。”

牟宇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太空活动主要集中在地月空间,为满足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的需求,需要航天运输系统具备重复使用能力,满足快速、经济、大规模航班化进出空间需求。

面向未来,牟宇介绍了我国正在研制的10米级直径,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吨的重型火箭,为后续建立月球基地、完成更大规模的探月活动提供支撑。

在问答环节,牟宇介绍了我国载人登月的运载方案:“可以通过环月交会对接实现载人登月,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7吨即可,通过综合方案分散火箭发射压力;随着后续重型火箭的研制,能减少环月对接的次数、提升运载效率。”

各国绘制月球工厂蓝图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有望成为科学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全新源泉。在未来几十年里,人类将越来越多地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同时,月球也将成为验证载人深空探索系统和操作的最佳场所。

放眼世界,月球已成为各国争相开发利用的“热土”,美国宣布“阿尔忒弥斯”计划,计划在2024年载人重返月球;俄罗斯公布2040年月球探索计划,包括月球基地部署、稀土等月球资源获取、月球新技术开发与验证试验场建造等;欧空局提出月球村,像月球咖啡馆一样对人类未来发起全球对话;日本探讨月球基地远程建设系统计划;印度正在探索建设“拱形、圆顶、冰屋”月球工厂。

“想要实现对月球可持续的勘探和利用,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与会专家强调。

猜你喜欢
登月载人观测
载人航天三十载飞天筑梦中国宫
人类最后一次登月
中国2030年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国外智能化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研究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我有一个“登月梦”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为什么说嫦娥四号登月是独一无二的?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