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模式创新探讨

2021-11-27 17:02唐姣美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商科产学研数字

唐姣美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如火如荼,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首先,《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18年为31.3 万亿元(占GDP 的34.8%),2019 年为35.8 万亿元,占GDP 的比例上升到36.2%,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 万亿元。其次,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且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一批就业岗位,如2018 年数字经济相关就业人员达到1.71 亿人,占全年就业总人数的24.6%,并且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被继续拓展,就业模式也会发生巨大变革。最后,数字经济的增速显著高于当年GDP 的增速,且2019 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7.7%)高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6.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9.4%),数字经济已然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国支持数字经济发挥效能的政策也在不断深化和加快落地。2015-1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标志着大数据已被国家政府纳入创新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战略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2019-10 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20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这是首次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2020-07,国家发改委等13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旨在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均是人才,当前具备良好数字素质的数字经济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在现阶段的求职市场中,计算机软件行业、IT 服务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稳居前三。本文拟从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等现实状况出发,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专业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1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产学研融合的新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吴画斌等(2019)、姜桦(2019)、吴禀雅(2020)、刘平等(2019),总体而言,当前对于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是因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数字人才,数字人才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数据、机器学习、AI、VR、金融科技等前沿学科的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数字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数据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可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思维、数字能力与数字素质,同时还应具有高度综合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实践能力。另外,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面向区域、行业和产业进行办学,深化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积极推动产学研的融通创新,全面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高素质数字人才的培养。

数字产业的发展亟需专业人才,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血脉和动力,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引擎。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有四个关键点: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2 数字经济时代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

基于前述分析,立足数字经济背景,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数字人才的培养,本文拟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

2.1 树立提升学生数字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数字素质即学生对数据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人才的数字素质尤为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人才,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将数字素质的培养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通过专业调整重构布局面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商科专业集群。其次,按照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教学课程,适时开设数字技术相关课程,如“大数据概论与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金融科技”等课程。加强学生数据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提升学生的数字素质和数据运用与处理能力。

2.2 构建多方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新科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借助“互联网+”“智能+”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数字化”教学课堂,建设优质的数字经济在线开放课程,并依托慕课平台等进行推广和传播,让学生学习突破场地的限制。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深入的双边、多边合作,突破时空限制,建立如学分互换系统、学分互认系统等“云大学”机制,提升商科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开设数字经济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进入论坛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突破领域限制,为学生创造条件接触数字经济的潮流浪尖。结合既有基础和区域特色,搭建数字实验室,打造虚拟直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真切感受数字经济的魅力。

2.3 打造走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进的创新校企融合模式

积极请企业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继承和扬弃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比如共建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持续深化合作范围和内容。校企双方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去。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学分,开设创新研究课程,可以让来自企业和高校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磨练协同创新能力,了解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认识怎么与企业对接项目落地;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快弥补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数字能力。

2.4 拓展基于商科专业特点的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商科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数字人才的需求,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字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协同,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协同育人平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个方面促进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的发展。积极与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或者大数据产业基地,提供项目组/任务小组形式的数字经济学习营,提高商科专业人才的综合数字实践能力;组建由高校专家和行业精英为主体的联合式数字经济师资队伍,多方共同参与数字经济课程的开发、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以实现高校商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与企业发展所需数字人才无缝对接;鼓励高校与企业协同一心,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数字化科技人才,形成区域数字人才培养高地。

猜你喜欢
商科产学研数字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启德教育特邀GMAT考试官方GMAC共同发布《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 热度不减 理性回归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