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探索*

2021-11-27 17:02徐芳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证书考核计算机

徐芳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进入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高职教育便紧跟时代要求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中国教育部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中明确指出了“1+X”证书制度,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制度,本文就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究,对其“1+X”证书试点工作予以简单探讨,期望能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作出一定贡献。

1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相关研究背景分析

高职院校要想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获取理想的双证课程有机结合的效果,便应当充分把握住此次国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对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国家早已确定性质并为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了“1+X”证书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在市场中整体性引导职业教育活动的一种最为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制度,同时“1+X”证书制度也是衔接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现代化人才市场需要的一种关键制度[1]。为充分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并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友好的合作,同时也为构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国家与部分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诸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优越性分析

2.1 有助于高职院校转变办学思想与理念

高职院校在以往的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中,经常对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按照各个专业学生具体的就业导向进行针对性办学,而当计算机应用技术“1+X”证书制度的实践,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充分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了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宗旨。“1+X”证书制度不但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历,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之时能够掌握熟练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这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以过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走上好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 有助于改革高职院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安排和管理过程中,多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性内容的灌输,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极度要求良好的操作技术素养和较好的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2]。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训练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素质的培养。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与市场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而现阶段的“1+X”证书制度的实施正是对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

高职教育学历证书加多种多样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更优秀、更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应用途径

在探究“1+X”证书制度之前,需先明确“1+X”证书制度的相关概念。“1+X”证书制度便是高等教育或高职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一种制度,在高职教育中,“1”表示的是高职学生在毕业之时所取得的代表学历的证书,而“X”则代表高职院校学生在修学业期间所获得的多个职业技能等级的证书。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获得多个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1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专业教学

在国家颁布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有关文件当中,强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要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应当具备更加高等级、更加新颖、更加适合市场的技术技能,如此方能胜任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X”证书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还应当兼顾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广泛存在着基础较弱、学习意愿较低的情况,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还应当充分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转变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个真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岗位的情境,教师要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准备最前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任务,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际,要帮助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的相关方式和方法,课后要与学生进行专业内或专业以外的交流互动。教师应当采取任务驱动或项目引领的方式指导学生打牢计算机专业基础,并帮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取“X”个证书。

3.2 设置严格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从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讲,教师应当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考核的核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运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替换掉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应当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具体特点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运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教师要对课堂上的签到率、计算机应用技术课堂小测验、计算机应用技术月度阶段测试、计算机应用技术编程设计、网络网站文案策划、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调研报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论文等项目进行综合性考察,如果这些课程由多名教师进行授课,则应当由这些教师组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团队,并共同制定考核的内容和考核的具体标准。其次,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应当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相应内容,设计“1+N”的过程性考核模式,“1”是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所设置的期末考试,而“N”则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的过程性考核,其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是否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多次过程性考核的表现,调整传统的阶段性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构成,要让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阶段性考核成绩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某一门计算机技术实际操作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这门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贡献程度,调整其在阶段性考核成绩中的所占比例,但这个比例不高于70%。

3.3 关于“X”证书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设计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社会充分认可的知名企业的职业认证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X”证书的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设计中,可以从高职院校方面制定校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分积累的相关文件,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X”证书和其相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和认定。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前取得“X”计算机职业技能等级的证书,便可以申请免试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阶段被证明是十分高效的。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与专业实践素养,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并设置极为严格的、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素养并取得“1+X”证书,有助于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培养出大量技术能力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证书考核计算机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