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1+X”证书为导向的职教改革的探索*

2021-11-27 17:02郑美容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9期
关键词:职教证书岗位

胡 晶,郑美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 职教改革的背景

“职教20 条”方案中也提出“双高计划”重点支持高就业率、高水平毕业生、社会支持度高、校企融合度好、“三教”改革成效好的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院校[1]。“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高职不断扩招,职教改革工作推进刻不容缓,本校全体师生将“双高”建设作为近年工作的重点,认真学习研究“职教20 条”文件精神,努力推进双高各项任务的开展[2]。“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近年新兴的高职热门专业,旨在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该专业课程较新、难度较大、技术更新较快、教学任务较重,因此以本专业为研究对象,以“1+X”证书为导向进行职教改革是必要的迫切的。

2 “1+X”证书

以PDCA 循环理论为指导,学生的高就业率也是验证的重要指标,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专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专业设定的重要任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这几年伴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产生的新兴专业,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因此以“1+X”证书为导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之一。目前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相关的证书有“1+X”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中级证书、“1+X”Web 前端开发中级证书、“1+X”大数据开发中级证书、“1+X”大数据平台运维等。

3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相对于研究型本科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学生就业层面上看,主要可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向的能力:①具有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大数据平台的规划、运维、调优、调试和维护能力,即大数据运维方向;②具有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大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也就是大数据分析方向;③具有根据用户需求,应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和方法,根据项目需要和可行性方案进行逻辑分析和模型构建,实现数据可视化,即大数据可视化方向。

在现阶段职教改革的背景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三教”改革,融入“PDCA 循环理论”、“1+X”证书制度整合“工匠精神”等理念,结合本校“双高”建设工作任务,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为研究目标,逐步实现“三教”改革,优化教师、教材、教法,完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在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横向知识的创新能力,在数据化转型的背景下,探索出一套适应本地本校、能够和当地经济特色高效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职教改革方案,在“职教改革”环境下,不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相反,通过改革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复合型的技术型人才。

4 以“1+X”证书为导向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职教改革探讨

“1+X”证书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证书体现了岗位需求,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学生修完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并完成培养方案对应的多样化考核,即可拿到学历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现在职业证书也逐渐多元化,有各类行业企业认证和国家省市认证,可以在提高基础技能的同时和紧跟行业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1+X”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①职业技能,指在一个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条件和工作能力;②工作领域,指某一个具体岗位面对的具体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范畴和工作目标;③工作任务,指毕业生工作后面对的某一类具体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④等级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术技能。

为实现“课证融通”的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就要将证书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职业证书岗位具体需求,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将课程于岗位一一对应,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不学无用知识、不学淘汰知识,整个课程体系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实现围绕专业核心课,多岗位课程层次递进开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2020 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整改修订,就是以专业必修课对应岗位需求为核心思想,围绕具体岗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设置,将课程和岗位紧密结合,通过3 年的培养,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尽早融入社会,该人才培养方案已通过人培论证会,参加人培证会的学校和企业专业,对该培养方案表示了一致的认可和好评。与此同时,与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套一系列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专业群能力标准和资源平台题库建设都在同步更新。

4.1 教师改革

教师团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师培养进修手段的改革,传统的线下师资进修,诸如国内外访问学者、暑期师资培训等,有时间周期长、资金花费较多、课程不能回看的缺点,“线上培训”具有花费较少、周期较短、针对性强、可以反复回放等优点。教师要理解“1+X”证书在培养方案和课程系统设置中的应用,理解“课证融通”,积极参加“1+X”师资培训,努力成为某一方向的金牌讲师,实现对教师的梯度培养。目前本院80%以上都是双师型教师,也会聘请企业讲师来学校授课,将企业真实案例结合案例教学,目前已经实施在实训课程中,但是企业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所以需要和专职教师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通过不断地磨合,共同进步,这也是能力本位的具体体现,学生毕业后要融入企业,通过学校的实训课程,早一步接触企业文化、企业案例,更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旨和初衷。“双师”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一味地追求双师,要科学系统地真正体现“双师”的含义,教师和工程师有效结合,促进教学。

教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综合能力强、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整体需要具备多元化能力,诸如教学技能、企业经验和科研水平,师资团队的合理优化建设将为“三教”改革注入全新的活力。首先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还要鼓励相关教师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前往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深度开展校企融合项目合作。

4.2 教材改革

传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线上教学”的课堂需要,因此,教材改革主要推广“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把教材升级成为了活页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完全灵活地为学生挑选内容,加入活页夹,进行授课。真正实现“定制教材”,做到更有针对性、更高效,提分更有实效。

教材不能一刀切,追求品牌教材,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情况,结合本校“双高”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将“工匠精神”“1+X”证书、“师徒模式”“双元教材”、校企合作等融入“三教”改革教材的选择因素中,在教材改革中,教师团队可因地制宜开发信息化教材、制定合理优化的课程标准,从教学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网络资源等几个方面合理优化、丰富教学资源。

4.3 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在线上课堂显得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师问,多个学生可以同步回答;②教师教,学生更能实时互动;③良好的师生互动在线上课堂更能体现出来。在接下来的2 年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教法”进行进一步探讨,不断反思,优化线上教学比例,完善改革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坚持“三集三优”(线上集中研讨优化设计、线上集中备课优化教案、线上集中诊断优化改进)的课程设计和“三课三化”(课前自主学习消化、课堂经验分享内化、课后实践深化)的教学模式。

本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一线教学人员,必须不断开展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讨论研究,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理解专业岗位需求,以大数据专业三个高就业岗位为出发点,理解岗位需求对应课程标准内容,不断改革深入扩展,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该部分知识体系在岗位需求中的应用,以岗位需求促进学习。教法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扩充,要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力量,多参加教学交流,鼓励老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在掌握本专业整体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5 结语

本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系统建设上,围绕能力本位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课证融通:以Web 编程基础、JavaScrip 程序设计为核心的网站前端方向,以Linux 系统管理、大数据技术基础为核心的大数据运维方向,以Python 语言或scala 语言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方向,以程序设计基础和Java Web 为核心的大数据开发方向。建设成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些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为学生以后参加“1+X”考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今后要继续推进“三教”改革,优化调整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思路和方向,通过改革达到推动学生就业、适应新型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职教证书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WJCI 收录证书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