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1-11-27 17:02张世锋崔新颖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思政

张世锋,崔新颖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新工科,全称是新的工程学科或新的工科学科。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潮迭起,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国高校都在探索新的教育改革之路,新工科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本文旨在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之路,从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新工科建设成效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1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挑战

1.1 如何摆脱思政课程以往的刻板印象

“水课”曾经是思政课程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课程内容上,相较于其他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严肃的思政课很长时间以来由于知识迭代更新周期长,授课方式一成不变,课堂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常常被戏称为“水课”。但是,思政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首先要摆脱在学生心中“水课”的刻板印象,建设成为言之有物、令大家喜闻乐见的“金课”。然而,在现有的资源和框架下,如何能使改革深化落地,避免“换汤不换药”、流于形式,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跨越的难关。

1.2 工科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理论功底相对薄弱

工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严谨、冷静的气质,工科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也多是逻辑缜密、忠于数据的理性至上群体,所以相较于文科教师,天然缺乏思政素养。所以,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首先要解决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薄弱的问题。事实上,工程思维与人文思维的差异,决定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必定离不开传统思政课程的滋养。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课教师要扛起课程思政的大旗,势必要首先提高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其次才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

1.3 新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需要新的探索

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课堂面授为主体,学生课内和课下实践为辅助。新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由于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进阶与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时空距离感”和“现实距离感”都会较以往更加强烈,在这个前提下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都面临着全新的考验。

此外,新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更加突出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和价值的引领作用,真正聚焦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是目标导向,而价值引领则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综上,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绝不仅仅是将原来的思政课程搬进工科专业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认同感培养等多方面的重建和重构。

2 新工科的课程思政建设

2.1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富有思想性、执行力的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既带有民族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印记,又兼具时代与个性的特征。事实上,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自身有解决“思想迷茫”问题的需求,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授课的内容在他们看来,过于教条化,缺乏实用性,整体获得感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客体地位,教师常常陷于唱“独角戏”的尴尬处境。

因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教育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实践,解决自身的现实思想问题,实现自我的思想进步和价值升华。惟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根本的改观,提高认同感和接受度,继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持续走向深入,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或是创新教学载体等多种形式来推进,传统的思政课原有的实践环节也可以在经过进一步设计和改良后,融入专业课堂,让学生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过亲身的经历,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2 夯实教师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居于重要地位,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要求教师在知识灌输的同时,加入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固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教学规律和方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工科教师而言,由于专业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普遍不足,在教授学生之前,首先应该进行自我的再教育、再学习。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既可以通过进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实现,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广泛交流、学习以及引入专职思政教师为工科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推进。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专职思政教师下沉到工科学院,为专业课教师解惑答疑,进行协同辅助,以点带面,是快速实现专业课教师理论水平提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3 挖掘协同教育资源

从学科分类上看,工科专业课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思政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工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两个领域中的协同教育资源是关键。纵观历史,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颇深的渊源。人文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解释力和理论基础,并从自然科学中获得验证和事实论据。因此,专业课与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在课程导入过程,可在开始的环节引入该学科发展史的介绍,融入科学精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可强调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事物发展进程和走向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在课程结尾,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价值元素的发掘是多方面的。宏观上,从知识的发展和社会贡献中可以挖掘思政价值;微观上,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琐事,改变和丰富当下缺乏深度的精神生活,亦是一种挖掘思政价值的方式。

2.4 培养“德艺双馨”的学生

“德”,顾名思义,指德育教育,即“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化;“艺”指技艺,是专业课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更全面、更有益的教育体验,补的是“人文素养”,这是理工科教育常有的“短板”。然而,所谓“术业有专攻”,各学科承担着各自的人才培养任务,思政教育进课堂,不应扰乱既有的教学秩序,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补充、改革和有益的探索。简言之,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走的应该是一条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互助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有思想、有道德、专业过硬的有用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其实践逻辑应该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已经学到了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的建设应该使他们懂得知识以外的更多意义。

3 结语

“教育战线以改革点燃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引擎。”[3]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作为思政课程的升华和延续,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改革引向深入。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天然联系,专业课课程思政是能够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必然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思政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