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现状与问题思考

2021-11-27 21:59贝建设谭汪英
北方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蚕蚕桑养蚕

贝建设 郭 凡 谭汪英 莫 琳

(1.广西农业科学院柳州分院/2.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柳州 545003;3.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柳州 545001)

柳州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茧丝生产基地”称号,是广西三大蚕桑优势产业带、六个蚕桑生产重点市之一,所辖柳城县、鹿寨县为广西万吨级蚕茧生产基地十强县。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柳州市加快推进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步伐,蚕桑生产取得持续健康发展。柳州市现有养蚕乡镇43个,养蚕村305个,养蚕户超过11.09万户,产茧达50 t的村176个、达500 t的乡镇14个。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3.07万hm2,鲜茧产量5.38万t,农民售茧收入22.56亿元,户均售茧收入2万元左右,蚕桑生产在新农村建设和产业扶贫中起到了积极的助农增收作用。然而,蚕桑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现代养蚕经营模式变更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柳州市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现代蚕业的发展要求。

1 柳州市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现状

1.1 建设优势蚕区,优质原料蚕茧基地向优势蚕区集中

按照柳州市的地型和气候条件,把鹿寨县、柳城县、柳江区和柳南区蚕区划分为平原高产蚕茧区,把融水县和融安县蚕区划分为山区优质蚕茧区。柳州市蚕桑生产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已经把鹿寨县、柳城县、柳江区打造成万吨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这些平原高产蚕茧区逐步向鹿寨县的黄冕镇、鹿寨镇、寨沙镇,柳城县的凤山镇、寨隆镇、冲脉镇、社冲乡、马山镇、六塘镇,柳江区的里高镇、土博镇、进德镇,柳南区的流山镇等乡镇集中分布,该区桑树生长期较长,为重点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区。山区优质蚕茧区主要分布在融水县的和睦镇、融水镇、永乐镇,融安县的浮石镇、长安镇、潭头乡等乡镇,该区气候凉爽,茧质优且病虫害少,为适度规模发展区。其中黄冕镇、鹿寨镇、寨沙镇、凤山镇、寨隆镇、冲脉镇、里高镇、流山镇、融水镇、浮石镇等10个镇已打造成千吨级优质蚕茧基地。

1.2 整合项目资源,蚕桑生产机械科技创新研发卓有成效

积极搭建柳州市蚕桑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柳州分院、柳州市“桑蚕丝人才小高地”、广西桑蚕创新团队柳州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加强政产学研互动,实现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优化共享,整合项目资源,积极开展蚕桑生产机械研发,不断提升蚕桑生产技术和设施应用的科技含量。2008年由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柳州市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开发,成功研制了一套适合平附蚕种催青的全程自动化蚕种催青系统,实现全自动、省力、准确、均匀的蚕种催青[1]。柳州市蚕种场等积极开展蚕种繁育技术装备研制探索试验,在蛾毛除尘、削茧鉴蛹、蚕种浴洗、母蛾排尿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方法、设备研制应用,获得相关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研发的小蚕共育自动喂蚕机由进料机构、解叠机构、喂叶机构、堆叠机构和出料机构组成,从进料、解叠、喂叶、堆叠到出料整个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2]。柳城县智能自动化养蚕设备创新取得突破,在柳城县凤山镇“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研发利用自动摊叶、贮叶、送叶系统,自动切叶、送叶、喂叶系统,自动送匾、解垛、堆垛、复位等三大系统,并将多机进行整体组合和总装配控制,成功研发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实现小蚕共育关键技术操作程序一体化生产,获得专利授权6项,为实现省力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小蚕共育打下坚实基础。鹿寨县探索形式多样的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及设备,创新研发新型方格蔟自动上蔟设备悬挂移动式自动上蔟架和地面滑轮移动式养蚕上蔟装置,积极带动全市自动上蔟设备的普及推广。柳州市金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展机械化采桑叶和砍伐桑枝技术研究,研制生产采桑机和伐桑机投入生产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1.3 建立示范网点,省力化蚕桑生产机具示范推广应用全面推开

柳州蚕桑生产通过“三高”蚕业、“优茧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等项目实施带动,积极开展蚕桑机械推广应用,推进蚕桑生产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如柳城县积极开展桑园机械化管理示范,引进国内外先进园艺机械设备,率先应用于桑园护理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桑园伐条机械化、中耕除草机械化、防病治虫机械化。鹿寨县近年来在蚕桑生产上推广使用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割桑机、电动喷雾器、切叶机、清洗消毒机、水帘空调、自动上蔟设备、快速采茧器、轻简型空气能全自动烘茧机等蚕桑机械,将种桑养蚕各个环节的先进机械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从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等整个过程做到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3]。通过建立示范网点,有效提升了当地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引起周边蚕农争相效仿,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省力化养蚕起到积极作用。桑园剪伐机、电动喷雾器、电动切叶机、清洗消毒机、水帘空调、轨道式喂蚕车、电动撒石灰机、轨道电动石灰消毒机、自动上蔟设备、快速采茧器等蚕桑机械,近年来在柳州市蚕桑生产上得到快速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从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蚕茧采摘等过程的省力化。

1.4 注重辐射带动,“人蚕分离工厂化养蚕”生产模式遍地开花

自从2013年在柳城县寨隆镇建立柳州市第一个“人蚕分离工厂化养蚕”新模式试点以来,柳州市积极整合项目资金,依托标准蚕房建设,推动蚕房新建或改造,将养蚕各个环节先进技术进行整合,集成推广应用蚕桑机械科技成果,在重点养蚕乡镇全面推进标准化、省力化、适度规模化养蚕。近几年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大蚕房5.5万m2,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万m2,鹿寨县、柳城县、柳江区三个主产区小蚕共育率超过85%,成功打造了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柳城县凤山镇‘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和柳州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鹿寨县黄冕镇现代蚕业示范区”。涌现出如柳城县冲脉镇千丝万缕蚕桑产业示范园、冲脉镇双秀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规模化养蚕基地,其中千丝万缕蚕桑产业示范园桑园面积23.33 hm2,小蚕共育区面积3 000 m2,年共育小蚕1.6万张,覆盖全镇四分之一养蚕户的需求量,全面应用蚕桑省力化技术,年饲养大蚕100张左右。双秀家庭农场自有桑园26.66 hm2应用人蚕分离养蚕模式,建成标准化大蚕饲养基地和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两个生产经营区,大蚕房2 900 m2,年饲养大蚕600多张,共育室面积1 500 m2,年共育3龄商品蚕2万张,小蚕能带动800多户蚕农开展蚕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1.5 变革经营模式,柳州市蚕桑产业化联合体改革试点建设大力推进

以推进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蚕桑规模化生产模式,在融安县潭头乡、鹿寨县黄冕镇、柳城县冲脉镇推进蚕桑产业化联合体建设。融安县潭头乡蚕桑产业化联合体,由制丝企业投资建设小蚕共育中心共400 m2,大蚕房8 000 m2,建成13.33 hm2桑蚕茧生产示范基地,由广西金鼎制丝有限公司、培村村集体、融安县培村蚕宝桑蚕专业合作社三方合作,通过流转农村土地模式、“村集体以土地投入,企业以技术保障”方式推动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发展。鹿寨县黄冕镇桑蚕产业化联合体以自治区级龙头企业鹿寨古典桑蚕丝织有限公司与黄冕镇4个合作社及养蚕户等开展产业联合,通过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将生产、加工各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各环节的生产要素。柳城县冲脉镇蚕桑产业联合体通过“缫丝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提升种桑和养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变革经营模式,推动企业与蚕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保护了农民利益,提高了蚕桑产业总体效益。

2 柳州市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机械化水平还较低,机械化水平提升缓慢

与水稻、甘蔗等传统大农业相比,蚕桑生产方式落后、设施设备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大多数蚕农仍延续传统作业模式,生产关键环节仍然靠纯手工劳动,蚕桑机械化水平提升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农业产业,影响了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现有的一些机械多为从其他机械简单地转移到蚕桑生产使用上来,农机农艺融合不够,适用性不高。同时,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生产农艺过程缺乏标准化,蚕农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意愿不够强烈,农机使用培训指导不到位,导致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进程缓慢。另外,蚕农大多只采用或部分采用其中一至两种蚕桑机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省力化技术体系,整体联动性和经济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

2.2 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蚕桑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缺乏,种桑养蚕人员减少,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蚕桑生产萎缩的现象。蚕桑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养蚕大户、家庭农场、重点蚕区等建设资金缺乏,标准大蚕房建设用地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存在审批困难问题,同时,蚕桑产业受到其它经济作物的竞争压力,蚕桑产业增长空间变小,蚕农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及劳力减少,扩大生产的意愿逐渐弱化,蚕桑产业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产业区域有由集中趋向分散的风险。桑蚕缫丝企业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企业主动参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蚕桑规模化生产模式积极性不高,鲜茧收购缺少以质论价机制,以企业为主的提质增效动力不足。

2.3 科技兴蚕创新能力不强,政策支持与引导不足

科技兴蚕创新能力方面,柳州市直接涉及蚕桑科研的机构有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鹿寨县桑蚕科学研究所,但重心主要在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究推广方面,开展蚕桑机械化科研基础薄弱。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则是主要关注缫丝领域的研究,对蚕桑生产应用的研究较少。科研资金投入方面,地方财政投入蚕桑科研推广的资金大多关注桑、蚕品种的培育推广上,对机械化方面的科研关注很低。企业参与研发方面,由于蚕桑机械使用量小、蚕桑产业发展不稳定、产业吸引力小、研发的投资回报风险大等因素影响,农机企业研发热情不强烈。政策支持引导方面,我市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蚕桑机械没有列入,新型蚕桑机械设备的价钱比较高,大部分蚕农还不能完全能够承担这些费用,导致蚕桑机械的购买力不足。由于政策扶持有限,目前机械装备的大多应用只能是局部的、分散的、小规模的。

3 柳州市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推进科技兴蚕战略,探索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养模式的蚕桑种养技术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平台作用,注重引智引技,不断提高蚕桑机械化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柳州市作为工业城市优势,用工业化的理念和装备实现蚕桑产业升级,注重农机农技协作,组织科研机构、农业部门和相关企业在桑园耕作、桑园病虫害防控、机械割桑、蚕室消毒、小蚕饲育、大蚕饲育、方格蔟自动上蔟、器械采茧、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等方面,开展适合于本地蚕桑生产的技术、方法、设备的科技攻关[4-6],应用信息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蚕桑生产装备水平,切实解决蚕桑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和集约化规模化难的问题。

3.2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推动蚕桑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种养发展

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将蚕桑机械纳入农机发展重点,引导农机企业积极开展蚕桑种养农业机械研发。尽快争取将部分相对成熟的蚕桑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作用。抢抓当前农村土地、农业组织、农业政策等制度变革机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蚕桑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持续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扩大推进蚕桑产业化联合体改革试点建设,引导蚕桑龙头企业开展适合我市蚕桑产业特点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蚕桑规模化生产模式,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其技术、人才、订单、资金等优势,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管养技术、统一售茧标准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服务、蚕茧保价收购、优茧优价,保障蚕农的收益,实现企业与蚕农双赢,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打响我市蚕茧品牌,不断推动蚕桑生产提质增效。

3.3 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和示范引导,加快蚕桑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加强培养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蚕桑机械化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加强蚕桑机械应用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其科学使用和维护机械水平,确保机械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加强蚕桑生产机械应用示范,集中召开试验示范现场会或建立蚕桑机械化规模化示范基地率先集成应用现有蚕桑机械装备,逐步建立一套完整且不断完善的高效省力化蚕桑种养技术体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一些蚕桑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一家一户单独使用不经济,可引导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购买后提供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再通过租赁方式或组织有偿性技术服务方式共同使用,引导蚕农走机械化、专业化发展道路[7]。

猜你喜欢
小蚕蚕桑养蚕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养蚕不易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嫘祖养蚕的故事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