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土族婚礼歌中的土族音乐文化

2021-11-27 21:20马小娟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土族婚礼旋律

马小娟

(青海省海东州互助县文化馆,青海 互助 810500)

引言:土族婚礼歌充分体现了土族的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性等元素,为文化研究人员提供了关于物质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婚礼歌中的音乐元素与不同的文化产生碰撞和渗透,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并且土族婚礼歌的内容广泛、结构明快、音乐悠扬,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相互独立,通过深入挖掘它的艺术价值,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土族音乐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

一、土族婚礼歌简析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趋势愈加显著,土族传统的婚礼歌逐渐被汉化,婚礼仪式也有所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到土族音乐与文化的传承。本文就土族婚礼歌展开论述,详细介绍土族婚礼歌的来源、内涵、分类,并分析它的音乐特点,从中剖析出音乐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呼吁更多的人了解、保护、传承日渐消失的土族优秀音乐文化。

(一)来源

土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凸显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而民间音乐的形态包括叙事歌、婚礼歌、情歌等。其中,婚礼歌属于土族的大型歌舞剧,歌曲从头至尾贯穿全场,歌曲中的每个部分既是独立又是相互连接的。婚礼歌的习俗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音乐的范畴,即四域音乐。而基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来源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在演唱中多使用土语,有小部分人使用藏语或汉语。土族婚礼歌具有丰富的色彩。待嫁姑娘怀着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来告别昔日恩重如山的乡老父亲,而娘家人则用“百部经卷的首部”来安慰待嫁姑娘。土族婚礼歌还彰显了人民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如描述了劳动生活的歌曲《土族垦荒歌》,人们一边跳舞一边唱。婚礼歌中还涉及天文、历法等知识,如《二十四节气歌》等。可以说,土族婚礼歌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将生活经验反馈到歌曲中,成为土族人民的精神食粮。

(二)分类

土族婚礼歌依据传唱风格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家曲、野曲两种。而家曲在婚礼现场的应用最为广泛,只有少数场面使用野曲。而家曲也可以进行细分,如土族婚礼仪式上常见的婚礼曲、宴席曲、舞蹈曲三类。野曲一般在送亲的路上进行演唱。

婚礼曲便是指在举行婚礼仪式时所演唱的曲子。婚礼举行的流程为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这些歌相互成为仪式的不同部分,看起来彼此独立,但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

宴席曲通过歌唱来表达土族人民的喜庆之情,父老乡亲前往宴席庆贺,相互之间进行祝福和赞颂。宴席曲有问答歌以及赞歌两种。顺序是先演唱赞歌,曲调深沉朴实,具有夸张、优美、平缓的特点;然后便是问答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并且唱词内容积极向上,表达了人民热情、好客的美德。两部分的歌曲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结构紧凑,旋律平缓,曲调委婉,特点突出。

安召以领唱、合唱两种形式完成,属于无乐器伴奏的集体式歌舞。在婚嫁这种喜庆的节日,父老乡亲聚集在一起唱歌舞蹈,类似彝族的火把节歌曲。由一人领舞演唱,其他人附和,往往能将气氛推动到更浓烈的局面,力度和音色都与前面几部分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三)特点

在劳动活动的不断更迭与积累中,土族人民一直传承自己的文化,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土族婚礼歌在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口头传播性。作为民间常见的音乐形式,土族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因此在文字出现之前都是由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传播,这也是婚礼歌的一大艺术特点。

二是集体创造性。土族婚礼歌的歌曲均是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婚礼歌是土族人民集体的智慧,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属于本民族的婚礼歌曲。

三是艺术表演性。土族婚礼歌曲集中了舞蹈、音乐、说唱、问答等内容,就如同一部大型歌舞剧,涵盖了婚礼、宴席、安召等方面,丰富多彩。不同的场合都有各自可以搭配的音乐,并且还设计了不同的舞步和演唱形式,音乐曲调也友谊又被,充分展示了婚礼的艺术表演性

三是兼容并包性。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婚礼歌的传唱也逐渐有所差异。土族各县各乡的婚礼歌都出现了不小的差异。如五十、松多等,由于离藏族地区很近,因此部分歌曲土语、藏语并用;威远地区土语汉语并用等。这些都体现了土族婚礼歌在发展中逐渐与其他文化融合的特点。

二、土族婚礼歌中的音乐文化

土族婚礼歌在整个婚嫁流程中所表达的都是土族人民对人类起源、万物形成等内容,包括哲学、伦理学、道德等。歌曲中蕴含着早期的哲学思想,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多层次地表现了民族意识,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罗目托日》一曲中生动地展示了新娘在与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娘家人用“百部经卷的首部”来表述相互之间的慰藉和不舍。新娘来到新郎家中后,会完成跨火堆的仪式,意味着远离一切的病痛灾难,同时新娘还要坐“金斗银升”。婚礼当晚,还会进行跪拜仪式,跪拜对象为娶亲人、五方神、门神等。歌词“先娶儿来后嫁女,娶儿嫁女满堂红”便是对母系社会的描述,而历史上掠夺、招赞、服役等婚礼形式逐渐退出舞台,只有通过歌曲来强化记忆。在土族婚礼中,舅舅作为娘家人受到很大的尊敬,这是因为土族人民自母系时期以来便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土族婚礼歌中包含了大量赞颂舅舅的曲目,如《赞送亲喜客》《的朵送》等。而在现今的土族婚礼中,依然可以看出保留的“舅权”内容。

《娶亲人拿着礼物来》一曲有上下两个乐段,且结构层次显著。乐曲的结尾处、半停止处以调式主音为主,而旋律中没有添加过多的装饰音。土族婚礼歌多以三拍子为主,也有部分两拍子的节奏感强、词句规整。本首曲的调式为B 五声羽调,发挥了徵音对主音的支持效果。曲谱有多处主音-徵音-主音的旋律,这是土族婚礼歌的主要旋法。上行旋律更多的是使用级进,而在高音部分突然反转,旋律清晰;下行则以带附点的节奏型为主,凸显了灵巧性。再加上像“呀”“洛拉隆洛呀”之类的字词,让曲调更是锦上添花。

《纳信斯果》则是在婚嫁时,由姑娘们取笑新郎时演唱的歌曲,因此歌词内容普遍幽默,充满趣味性,善于使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首段运用常见的三拍子,调式多为五声调或徵调式,然后为宫商调,角调较少使用。该曲谱宜G 调为主音。其他婚礼歌都有相对完整的三度核心音调,并且特色鲜明。本首音列则包括小三度、大二度两种类型,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音调中则保存了很多土族特有的古朴元素,另一类则是纯四度、大二度的结合,句式之间具有重复的特点。

《唐德格玛》属于问答歌,分为单乐句以及发展后的单乐句两种形式。问答歌的曲调旋律较为平稳,没有过多的起伏,并且级进应用多,风格偏向豪迈。曲中多应用三拍子,形成轻盈跳脱的风格。节奏自由、舒缓,有着较多的节拍变化,旋律也是在二、三度之间迂回级进。

三、结论

土族婚礼歌就像一部部雄伟、壮阔的歌舞剧,它们的歌声优美,以安召的舞姿贯穿全场,综合反映了土族人民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等独特的文化艺术。每支优美的歌曲背后都讲述着人民的民俗活动与日常生活,展现了土族人的喜怒哀乐。而音乐中所展示的民族文化也是当代研究的重点。要看到当前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的困境,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土族婚礼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7月,盛夏的旋律
神秘的土族人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大地的旋律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