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问题与策略浅析

2021-11-28 05:30杜晓宇褚丽娟通讯作者
山西青年 2021年18期
关键词:要素思维过程

杜晓宇 褚丽娟(通讯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23)

现代化社会,综合思维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每一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学生在提高自身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的问题分析从构成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综合思维、时空综合思维、区域综合思维三个方面进行。此三方面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观察和分析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由此出发得出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的策略也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情况,注重用综合思维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要素综合思维主要问题

以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成土物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加以补充阐述。学生阅读书本思考并回答问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阅读教材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回答问题。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小组合作思考回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活动,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一)缺少对要素独特性的介绍

阅读教材,提取要素是教师最常用、最便捷、最省时的教学行为,但缺少对单个地理要素特点的分析。地理要素是独特的,地理事物是由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融合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点,也是为日后的综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缺少要素与要素之间综合性的训练

在活动中教师运用了读书指导法与小组讨论法。活动问题的设立有助于学生理解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却缺少要素与要素之间综合性的分析。改变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有很多,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自由灵活地进行思考。但是教师的引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增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综合性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

(三)缺少要素与人地关系关联性的分析

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地理事物的简单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人地关系的自主把控。任何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归根到底都是对人地关系的剖析。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理作为与人地协调最接近的学科,自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任[1]。

二、时空综合思维主要问题

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河流地貌”为例。教师讲解不同河段流水所塑造的各种次级地貌类型,解释“V”型河谷在河段上游,中游为“U”型,下游为槽型。展示河流地貌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特点。在讲到牛轭湖的形态时,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来推演其形成过程。图片展示三角洲的几种形状。听教师讲解,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汊纵横。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弯曲呈S形,多牛轭湖。冲积扇由山口向四周呈扇形展开,地势逐渐降低。

(一)空间尺度切换的不敏感性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空间尺度上的转换。例如:从整体将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而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主要集中在下游。此时空间尺度发生切换,形成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具体的分析。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进行了讲解与图片展示,却未在空间尺度上进行提醒与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于观察与理解,缺少了对空间尺度切换的自我感知。

(二)时空动态分析的不自觉性

教师推演与视频的结合将整个过程动态化,但缺少自觉分析的过程。时间是推动事物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空间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走向,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动态的过程,但依旧缺少对于时空动态分析的自觉性,只表现了事物的形成却忽视如何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有直接观察但未将时空结合起来,更不具备对于时空动态分析的自觉性。

三、区域综合思维主要问题

根据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中“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影响日本早期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影响日本现代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靠近原料(铁矿)产地。布局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港口。教师继续追问日本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交通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

(一)没有分析特定区域的地理要素

教师运用提问法让学生分析地理要素此地区位因素,但未对该区域的具体原因进行解释,也未发掘出选取该区域为代表的原因。教师继续追问使学生对该地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但依旧未进行系统的讲述。笼统地概括可能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思维中,缺少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没有体现与其他相似区域的共通性或特殊性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讲授了该地区的区域特点。但缺少了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例如与中国钢铁工业布局有什么区别与相同之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区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的区域思维,不是简单的单个区域的时间点,从而思考整个区域综合[2]。

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的策略

(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活跃阶段,教学行为的确立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包括人文属性。地理学科中的各个知识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大框架。高中生要想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就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思维能力,完整地将每一章每一节的复杂琐碎的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喜欢采用写板书的形式,这种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能完整地将知识点抄写下来及后期记忆,另一方面,在逐渐信息化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中,板书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课堂知识理解的兴趣,更多偏向课后的死记硬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以直观教学为主,多采用实验与活动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经意间自主地形成综合思维,带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地理的形成过程。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配以适用于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若班级里的气氛过于沉寂,教师的行为就要更加幽默轻松;若班级里的气氛过于活泼,教师应适当加以控制,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也是使教学氛围始终处于一个轻松积极而不放纵的氛围当中。再根据班级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每个同学的不同特性,找到这个班级中,最适合这个班级教学方法的最大公约数,尽可能使全部的学生加入课堂活动中来,不忘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理解以及应用地理知识打好基础。

(二)确定目标,层层深入

在进行教学行为时,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大致的梳理,标记重难点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中心,将所学知识进行展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多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地理教学行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保证进行的教学行为符合本堂课的内容的同时,也要适应学生该阶段的思维,重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全面学习,使每个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教师应多结合实际地理案例,使学生在头脑中尽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而不是分散的知识点,最终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逐个突破,重点整合

在课堂中同时培养学生多种综合思维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且短时间内不易于学生接受。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单个综合思维。如:在学习土壤一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在学习河流地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在学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每节课的着重点不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就更强,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越好。在培养好单个地理综合思维后再对其进行整合。每种综合思维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同一个知识结构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的衔接点。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地理事物综合思维的培养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综合思维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堂行为策略,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行为过程中综合思维问题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易操作也更具有实践性。综合思维视角下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教会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地理知识之外,同时也使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应该要具备综合思维,通过系统化全面化的讲述过程提升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综合思维的逐渐形成,实现教学进度的实质性的突破。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确定目标,层层深入;逐个突破,重点整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策略。

猜你喜欢
要素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