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地区豫剧形态流变研究

2021-11-28 10:30王宏丽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豫剧流派襄阳

王宏丽

任何事物都是在流变中发展的,豫剧艺术亦是如此。传统中原豫剧在音乐的创作中多采用音程大跳,音调较为高亢,形成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的唱腔特点。豫剧唱腔在襄阳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产生了一些变化,把中原豫剧创作中运用的大跳音程,融入了级进的创作手法,这样就使得原有唱腔中的高亢,转化为了现有唱腔的细腻与委婉,在整体演唱风格上,显露出了南方音乐的特征,逐渐变得被更多的本地人接受和喜爱。

一、中原豫剧发展形态

(一)豫剧的起源及当今发展状态

豫剧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区河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曲种,是我国戏曲梆子腔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历史上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山陕梆子流入河南,并与河南农村早有的“河南讴”相结合,并吸收当地的弦索腔与高腔成分而形成,所以,豫剧早期又称为“河南讴”。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定名为豫剧。关于豫剧确切的产生时间,由于受到史料记载的数量及明确度的限制,至今,仍无法得出明确的判定。当代音乐史论工作者们对成书于乾隆十年的《杞县志》和成书于乾隆四十年的纪实性小说《歧路灯》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考证,认为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出现河南梆子,并且确定这一时期基本上就是河南梆子的形成时期。相关专家在《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修订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应该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原豫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全国拥有专业演出团体和从业演员最多的剧种。豫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特有的中原韵味、丰富的表演剧目和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了群众基础最强的地方戏剧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近年来,以河南电视台播出的《梨园春》为主导的自媒体豫剧栏目,把豫剧推向了新的鼎盛时期,极大地带动了豫剧的发展,特别是对河南省以外的地区认识豫剧、了解豫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豫剧的一张宣传名片。

(二)豫剧的唱腔特色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豁达宽厚、刚柔相济、有“中和”之美。豫剧音乐节奏鲜明强烈、故事内容丰富多彩,音乐板式结构独特,音乐程式比较完整,可分为二八板、流水板、慢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豫剧演唱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唱词多为七字句或者十字句,通俗易懂;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常以二八板和流水为主,在起腔和拖腔时常加外辅音,接近说白,极具口语化。

(三)豫剧的流派

1、地域性流派

由于受到各地民间音乐、语言和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豫剧在流播的过程中裂变出了带有区域性与地域性的艺术流派。大致分为五大流派:祥符调——以今开封为中心发展的豫剧流派,为标准的中州音韵;豫东调——以今河南商丘市为中心发展,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沙河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豫西调——以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发展,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高调——流行于豫北地区,其特点为高亢、明亮。

其中祥符调和沙河调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哭腔较多,具有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些唱派共同构成了豫剧声腔音乐中的主要调式并沿用至今。

2、演唱风格性流派

豫剧在上述五大地域流派中分别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中,祥符调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马金凤、阎立品、唐喜成、牛得草等;豫东调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主要有唐玉成、苗喜辰等;沙河调中具有主要有华天成、李顺等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豫西调中则有大家所熟知的常香玉以及崔兰田等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剧不断发展,在流播的过程中,又展现出了新的形态。以地域性和区域性形成的五大流派开始逐渐融合,并逐步从地域性和区域性向演员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的流派转变。1980年,在郑州市举行了一场河南省各豫剧表演艺术家的集体调演活动,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唐喜成、刘忠河等豫剧名家在这次演出中,集各之所长,均纷纷崭露头角,使这次汇演在当时的豫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就逐渐有了关于“常派”、“马派”、“唐派”、“阎派”等流派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汇演对于中原豫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3、新流派

中原豫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经典现代戏剧目《朝阳沟》就是新流派中的一个代表作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经典剧情与唱段至今记忆犹新。此剧目就是突破了豫剧的传统写作手法,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创作方法,同时在作曲手法上吸收和借鉴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并在剧本创作、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使得《朝阳沟》一经公演,就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它代表了河南豫剧的新生,成为豫剧新流派的生力军,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二、豫剧流变形态——“北戏南迁”

(一)豫剧在鄂西北的发展形态概述

豫剧在鄂西北部十分盛行(主要指在湖北十堰、襄阳两地)。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襄阳地区确实出现过“商民杂处,服食酬酢尽繁华”的景象,一时间,“龙舟竞渡,赛神演剧等事靡费颇多”。①据专家考证,推测出,在襄阳地区,当时便孕育和产生出了湖北越调、襄阳花鼓戏、河南曲剧等戏曲剧种,由此推断出,中原豫剧大致也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并发展起来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鄂西北就出现了十堰豫剧团、襄阳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等专业的豫剧团以及大量的非专业豫剧团,这些演出团体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原豫剧在鄂西北地区的普及与发展。

(二)南派豫剧的形成

南派豫剧是在湖北省襄阳市形成的豫剧流派,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南派豫剧在此地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地理位置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与河南西南部南阳市毗邻,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建成已有2800余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以前,襄阳一直隶属于河南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其实就是位于现在襄阳市的隆中山下。直到明朝,襄阳才被划分在今湖北省境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襄阳逐渐成为了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也逐渐形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埋下了豫剧在此地落地生根的种子。

2、语言因素

襄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与河南的南阳同处于南襄盆地,襄阳市的襄州区直接与河南接壤,一个城市的市区与外省接壤,放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襄阳的方言与河南的方言颇为相似,四声的发音基本一致,是湖北省内唯一一个会说“河南话”的城市。由此可见,襄阳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城市。所以,语言因素为豫剧在襄阳地区的流传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创作手法

襄阳地区的民间音乐与河南民间音乐创作手法有一脉相承之处。创作曲调较为活泼开朗,极具北音风格;旋律创作手法多以四度跳音为主;多采用五声调式中的宫、徵调式,其中徵调式的运用比较比例较大;创作主干音多为5 1 2。我国戏曲声腔创作的原则是“音随字走”,襄阳与河南的语言相似性,决定了其声腔创作的同一性,是豫剧在此地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4、梆子腔因素

梆子腔是我国汉族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湖北襄阳地区形成的襄阳腔,是山陕梆子演变形成汉剧西皮的过渡声腔,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在豫剧还在称为“河南梆子”的时候,梆子腔就已经开始在襄阳地区流传并发展了。由于同属梆子腔体系,为豫西南与鄂西北的区域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为中原豫剧艺术在襄阳地区的扎根创造了基础。

5、受众性因素

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受众性越强,其传播力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襄阳地区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河南也极为相似,其原因一是由于两省交界,二则是因为在襄阳生活的河南人的比重。众所周知,襄阳为重工业城市,当年有很多河南人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并在此定居生活。例如,襄阳轴承厂至少三分之一为河南人,就是当年洛阳轴承厂支援建设的。此外,襄阳古来就有“戏窝子”之称,当地有襄阳市豫剧院、湖北省豫剧院、老河口豫剧团等多个专业团体。据调查,这些专业演出团体中的演员几乎全部为河南籍。豫剧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每当周末或是到了晚间人们的茶余饭后,在人民广场、新华广场等人们散步的场所,都会看到人们表演豫剧的身影,有的表演者是专业团体的、有的是非专业团体的、有的则是普通群众,可以说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豫剧在襄阳地区发展的根本要素。

(三)南派豫剧的发展

1、专业表演团体的形成

湖北省豫剧团,原襄阳县豫剧团,成立于1959年,1994年被命名为湖北省豫剧团。该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野秀才》,曾荣获楚天文华大奖、屈原奖、优秀艺术奖等多项奖项。曾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原政协主席李瑞环专场演出,并受到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剧团先后排练演出了《秦雪梅》、《大祭桩》、《三哭殿》等优秀剧目。

襄阳市豫剧院,成立于1952年,该团先后排练上演了《南海长城》、《孟姜女哭长城》、《好人童淑英》、《七品芝麻官》等八十多部大型戏。该团国家一级演员宋丽珍曾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了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亲切接见。取得了“全国专业文艺团体改革示范单位”、“全省三下乡示范剧团”、“全省文化先进集体”、“全省十佳剧团”等荣誉称号。

老和口豫剧团成立于1950年,先后创作了现代豫剧《心愿》和《祸福姻缘》;新编历史剧《文帝杀舅》获湖北省戏剧创作银奖;现代戏《风过杨寨》、《闪闪的烛光》,荣获湖北省文化厅演出百场奖。

南漳县豫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为南漳县曲剧团,1981年正式更名为南漳县豫剧团。该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玉瑕鉴》曾在中央电视播出;现代剧目《王三喜做寿》获得市级创作剧目奖。

2、演唱风格的形成

专业表演团体与演唱风格的形成,促进了豫剧在襄阳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了“襄阳流派”,后来人们为区别于中原豫剧,因襄阳位于中原以南,而称之为“南派豫剧”。

南派豫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脱颖而出,湖北省豫剧名旦李喜华就是南派豫剧的杰出代表人物,曾荣获国家戏曲梅花奖。李喜华在豫剧演唱风格上,既保留豫剧的基本演唱特征,又融入了南方音乐中的委婉,避免高亢、力求做到由心而发,柔而不媚;力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达到声区的统一,避免大声与过度用力,达到控制声音的均衡的力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深受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体现了事物流变的发展哲理,是豫剧在流变过程中形成的客观事物。

结 语

中原豫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格局,在新格局背景下,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发展形态,传承与发展、保持与创新在现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不断发现与挖掘、学习与探索,为我国的豫剧事业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更多、更为有价值的贡献。■

注释:

① 李大庆.梨园曲谈[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70.

猜你喜欢
豫剧流派襄阳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莫以【流派】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