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11-28 15:33胡建民赵苏红
湖北畜牧兽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调运屠宰场猪瘟

胡建民,赵苏红

(1.湖北省红安县农业农村局,湖北 红安 438400;2.湖北省红安县畜牧兽医局,湖北 红安 438400)

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给生猪养殖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波动。后疫情时代,农业农村部不断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采取多种措施,如从分区调运、屠宰场清理、调运车辆和人员备案、点对点调运、指定通道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想尽快将之控制、扑灭。同时,各路资金嗅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纷纷“粉墨登场”,给行业发展和疫病管控造成了较大影响[1]。在非洲猪瘟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下,基层一线在落实防控措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应加以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1 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生猪生产环节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规模养殖不断提升,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生猪养殖水平还比较低下【2】。中小型生猪养殖场占比还很高,它们位置相对分散且数量巨大,对非洲猪瘟防控能否取得较好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

1.1.1 中小型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防疫意识淡薄。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小型养猪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认识普遍经历了从怀疑、恐惧、认真到麻痹的过程。很多养殖场经历过损失惨重,也见证了短期内成功复养,思想认识上逐渐变得无所谓了,特别是在猪周期为下行趋势的时候尤为如此。对大多数中小型猪场来说,养猪是他们的主业而非职业,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员工,除了养猪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加上在非洲猪瘟发生之前他们过惯了上午喂猪、下午“活动”的逍遥日子,想让他们因防疫需要而“禁足”难以实现。中小型养猪场业主对看得见的饲料、疾病相对比较重视,对“猪要长就要吃、病了会死”的浅显道理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隐性和不见成效的投入认可度较差,能省则省,在消毒、防疫方面资金投入非常少,相当多的中小型养猪场非洲猪瘟流行之前的防疫投入基本为零。

(2)基础条件差。中小型养猪场大多起步较早,因为历史原因普遍存在养殖基础条件差、防护距离不足等致命缺陷,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极大难度。很多猪场根本谈不上规划布局,连基本的防疫围墙都没有,更不用说将污道、净道分开,具备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地址大多靠近村庄或公共道路,往来人员和车辆复杂,外部潜在隐患非常多。内在风险主要是猪场栏舍为全水泥地面,人工干清粪的情况下,整个猪场1个人、1套清扫工具,导致交叉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粪污的收集、处理设施简陋,致使场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较差,为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蚊虫、苍蝇、老鼠等传播疫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专业知识不足。目前,中小型猪场的从业者绝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选择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相结合促使他们从业至今。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仅凭借几十年摸索的经验做事。作为中小型猪场,自身经济实力又负担不起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同时和行业部门的主动配合不够,要么把行业部门宣传的措施和要求当做“耳旁风”,要么乱用或滥用各种消杀药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防控效果。

(4)法制观念不强。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对病死猪的规范处置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续防治效果和期限,否则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前,为减轻猪场的经济负担,县内生猪调运不要求出具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报告,同时也在县域范围内为非洲猪瘟扩散留下了隐患。少数自认为“聪明”的养猪场在出现疑似问题后,为避免更大损失,出于一己私利,不向主管部门上报、检测,快速私自“拔牙”、出栏应对,以“疑似从无”的原则处理;对于病死猪,很多猪场因为害怕第三方车辆带毒便自行处置,因为无人现场监督,地点的选择和流程的规范性都难于保证,同时极少数猪场为节省处理费用而随意丢弃病死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1.2 生猪调运环节中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根据农业农村部通报,全国2020年3月后发生的13起非洲猪瘟疫情中有10起是因违法违规调运引发。因疫情影响,部分地区一度短时猪肉供应紧张,为商贩肥猪的跨区域调运提供了机会,10 kg重的仔猪价格也一度超过2 000元,受利益引诱,各种违法违规调运屡禁不止,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风险不断增大。

(1)人员。生猪经纪人本质上还是商人,其素质良莠不齐,唯利是图是其固有属性,自身不从事养殖、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等特点让他们成为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的一个风险点。在生猪调运过程中,往往是几家中小型猪场一起拼车,想要生猪经纪人每到一处都做好个人消毒防护很不现实,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另外,不排除极少数不法商人有意“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扰乱生猪市场。

(2)车辆。非洲猪瘟发生后,调运生猪的车辆全部实行备案登记,以便于管理和追踪溯源,调运车辆的清洗消毒也做了要求,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难以操作的地方。如作为社会车辆,其清洗消毒的场所是否合适、清洗消毒是否到位,部门如何监督监管、如何评定其是否满足防疫要求,即怎么保证车辆的清洗消毒不“走过场”,都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3)监管。国家进行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公路“村村通”,交通网络更是四通八达,卫星导航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给生猪调运监管带来了不小挑战。行业部门受人员、经费各方面制约,只能在主要、关键路口设立卡点,很容易被违法违规调运先行的“哨兵车”所发现和突破,如何更好监管“漏网之鱼”值得探索。

1.1.3 屠宰环节中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屠宰作为整个生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非洲猪瘟防控短期内能否取得显著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对此相当重视,在屠宰规模、官方兽医派驻、非洲猪瘟自检等诸方面做了相关要求。在屠宰环节实际工作中,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潜在风险有以下几点。

(1)屠宰场。对于屠宰场来说,一是生猪定点屠宰场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其社会责任、大局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难于把控;二是生猪定点屠宰场非洲猪瘟自检基本流于形式【3】。首先是屠宰场的检测条件和检测能力值得怀疑;其次,倘若真的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按照正规处理流程,屠宰场将损失惨重,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业主必然会想方设法规避,其自检结果也难以取信。

(2)官方兽医。在基层,对派驻的官方兽医来说,专业知识有限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对及时发现疫情有着较大制约;再则派驻人员长期固定容易被屠宰场业主“拉拢腐蚀”,形成利益关系,不利于公平、公正发现和处理问题。

(3)人情关系。对基层来说,特别是到了县级及以下,大家接触面就那么大,低头不见抬头见,加之浓厚的乡土情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情关系等,成为屠宰场业主和派驻官方兽医想秉公办事却绕不过的困扰。什么事都寻求熟人和关系“帮忙”是基层的普遍特征,特别是屠宰场业主,出于生意考虑,更不敢随便得罪人。

总之,如何使屠宰场真正承担起非洲猪瘟防控的社会责任且不受外界干扰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 基层部门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1.2.1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弱化严重 就行业整体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年轻人就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加之农业长期的弱势地位和不理想待遇,导致愿意从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对县级业务部门来说,由于早期人员的无序超量进入问题至今还未“消化”,很多地方几十年鲜有新鲜血液注入(笔者所在地30年间仅新进3人),如今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匮乏及断档等情况相当严重【4】。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来说,情况更为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养殖模式及形势的变迁,养殖场(户)有了充分的自主权,除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偶尔帮助外,其他绝大部分防疫、诊治事项都是养殖场(户)自行解决,致使原来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赖以生存的市场极大萎缩,其营收所得难以养家糊口,相当一部分人员只好另觅他途【5】。

一边是“老人”不断老去和退出,一边是“新人”不愿进入,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早已“捉襟见肘”。基层是非洲猪瘟防控政策和措施的最后执行者,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队伍,非洲猪瘟防控则无法保障。

1.2.2 动物防疫经费的制约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动物防疫的效果和绩效短期内是很难显现和证明的,于是业务部门便难以说服行政领导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农业行业在基层也不受重视,人员工作经费难以保证(笔者所在地乡镇动物防疫员以钱养事约6 000元/年),请求拨付其他额外经费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没有经费支撑,县直机关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约束力近年来也越来越弱。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对县直机关安排部署的工作也敷衍应付,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

1.3 基层政府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1.3.1 非洲猪瘟防控指挥部的运作情况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各地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非洲猪瘟防控指挥部,县领导亲自挂帅,为打好非洲猪瘟歼灭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早期非洲猪瘟暴发期间,各地非洲猪瘟防控指挥部在人、财、物各方面短期予以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对非洲猪瘟的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指挥部缺乏相应有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之抽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变动较大,相互衔接不够,显得有些名存实亡,非洲猪瘟防控目前成为业务部门一家之事了。在没有县级人民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下,人、财、物的投入难以保障,其防控效果和力度也远不如当初。

1.3.2 极少数基层官员政治觉悟不高 基层政府的极少数官员思想认识偏差较大,只站在当地局部的视角看待问题。在他们看来,畜禽养殖行业对地方政府没有1分钱的税收收入,不见一点政绩还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惹来信访投诉等麻烦一堆,完全是个烧钱不讨好的行业。每每谈及畜禽养殖都是“弃之如敝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非洲猪瘟防控沦为一纸空谈。

1.3.3 实质性措施较少 基层政府在非洲猪瘟防控中普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会开得多,把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及要求传达完了事,口号喊得响,实质性措施和支持很少。同时,因为专业性强,基层政府不知从何处下手,部门上报的措施和要求因为牵涉到大量的人、财、物问题,往往不被基层政府认可和接受。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被动应付,不能形成一个源头性、根本性的封闭防控体系。

2 建议

非洲猪瘟防控是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不能有所闪失,做得好能事半功倍,做不好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前功尽弃。综上,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提出如下建议。

2.1 整治中小型猪场

逐步、有序淘汰基础条件差的中小型猪场,为防疫条件好、防疫能力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资本腾出产能空间。基层政府目前对基础条件差的中小型养殖场也很头疼,有进行清理整治的意向,但一缺资金,二缺依据,无从下手。亟需省级人民政府和业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指引和支持,同时,为避免行业大幅波动和基层地方政府“过激”行为,应以产能总量保持不变为原则。

2.2 加强洗消中心建设

结合制定通道建设,每个县因地制宜建设几个洗消中心,对生猪调运车辆事前、事后进行规范性清洗和消毒,并签字盖章进行确认,注明时效,作为生猪装载前的必备条件予以检验。

2.3 将生猪屠宰场收归国有或国有控股

当前,整个畜禽养殖的全产业链中,国有资本的参与和把控甚少,单纯的市场调节受商业影响较大且滞后严重。将最重要的屠宰环节特别是生猪屠宰收归国有或控股,一方面能够切实担负起非洲猪瘟防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另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可有效避免生猪行业的大幅波动,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2.4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理顺畜牧兽医系统职能、机构和人员,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人员培训。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提升农业人员待遇,扭转人们见“农”摇头的传统观念,择优录取专业知识过硬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一线,保证用得上、留得住,建设“既懂又爱”的畜牧兽医人才队伍。

2.5 压实县级人民政府非洲猪瘟防控的责任

非洲猪瘟防控能否取得真正的实效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人民政府的态度与做法,有必要将非洲猪瘟防控、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作为县级人民政府的考核标的,细化资金投入和措施要求及相应的奖惩办法,压实县级人民政府的政治责任,对非洲猪瘟防控采取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调运屠宰场猪瘟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牛魔王”
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法国议会建议屠宰场装监控防虐待
哥斯达黎加屠宰场用动物内脏、粪便发电
多国发生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