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模型构建初探

2021-11-28 20:45姜文献张军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评价性消费量合格率

□文 姜文献 张军

评价性抽检作为对市场上食品总体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客观反映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为使评价性抽检工作更科学、公正,需要一套完备的评价性抽检体系。本文对构建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模型进行探索,提出科学确定评价性抽检样本量、多维度分析评价性抽检结果等方法建议。

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9〕17号,以下简称《意见》)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中要求“逐步将监督抽检、风险监测与评价性抽检分离,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随后出台《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明确了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定义,即依据法定程序和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开展抽样检验,对市场上食品总体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的活动。评价性抽检成为评判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重要手段。江苏在完善和提升评价性抽检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开展了评价性抽检模型研究,努力使评价性抽检工作更科学、样品更具代表性、结果更客观、信息更丰富、数据应用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构建评价性抽检模型的目的与意义

(一)满足执政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提出要以“四个最严”抓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作为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评判工具,结果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可度。

(二)评判食品安全的需要。《意见》要求到2020年,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基本得到控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相适应。《意见》将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作为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晴雨表”,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客观、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

(三)满足智慧监管的需要。《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评价性抽检通过大数据分析,由数字模型确定抽样总数量、食品品种分配比例、地区分配比例、业态分配比例以及检测项目,得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评价性抽检模型解析

评价性抽检作为食品安全水平评判工具,需要综合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因素进行建模。评价性抽检模型主要包括评价性抽检样品量估算及分配模型和评价性抽检结果分析模型。

(一)评价性抽检样品量估算及分配模型解析

科学确定各类食品的样本量是保障抽检代表性的基础。在样本量的确定过程中,综合考虑了4个因素,即抽样误差的估算、人均食品消费量、食品消费环节和膳食结构。

一是基于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在随机抽检中,偶然因素的存在使样品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局指标的绝对离差,导致抽样误差的产生。因此,为保证评价性抽检样品数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真实反应实际合格率情况,模型将抽样误差纳入评价性抽检样品量的估算。

二是人均食品消费量因素。人均食品消费量与该食品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成正相关。当食品安全风险度相似的两种食品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影响下,人均消费量较高的食品对人群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人均消费量较低的食品。可见在评价性抽检模型中人均食品消费量不同的食品会对分析结果产生相应不同的影响。因此,评价性抽检模型需要考虑每一种食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量。

三是食品消费来源因素。食品消费来源一般分为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也是食品安全风险要考虑的因素,将各地3个环节的本底数与当地总数的比值作为权重,以此决定该地样品在环节上的分配量。其中,一个地区的评价性抽检样品量分配不仅要考虑食品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的消费量,也要考虑当地是否有生产该食品企业,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型流通渠道。

四是膳食结构因素。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膳食结构直接反映了居民摄入食品种类,可以作为评价性抽检模型中食品分类的重要依据。

五是样品量分配方法。据食品消费量数据确定食品种类后,首先确定各类食品最小抽样量。参考往年评价性抽检或监督抽检不合格率,基于抽样误差估算和设置合理的置信水平(95%),计算为获得95%置信度不合格率所需最低抽样量。其次确定各地区的抽检样本数。以某一种食品在某地区的销费量占全省销费量的百分比作为权重系数,乘以上一步确定的此类食品的最小样本量,得到该地区此类食品的抽样量。依此类推,各类食品在该地区抽样量的总和即为该地区抽检样本数。最后确定某地区某类食品在各食品环节中抽检样本数。以某地区各业态数量确定某类食品在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抽样比例。

(二)评价性抽检结果分析模型解析

不同检测项目的毒理性质有显著性的差别,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有毒重金属超标所带来的后果远比普通添加剂超标要严重,在评价性抽检的结果分析模型中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的危害程度加以区分。

一是形成多角度合格率。以合格率为结果表现形式,将合格率数据投射到不同因素上,评价不同因素在合格率上的差别。以各地区样品为数据集,得到省内不同地区的合格率;以各类食品为数据集,得到不同类别食品的合格率;以各食品环节为数据集,得到同一食品在不同食品环节的合格率情况。

合格率有着直观简单的好处,但也存在将所有样品看成同等重要的缺陷。

二是食品安全风险指数评价。考量食品消费量、检测项目的危害程度、抽检不合格率3个方面因素,3个方面因素与区域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成正相关,建立区域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评价公式,对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毒性分级指标(LD50)、每日或每周允许摄入量(ADI/PTWI)和特殊毒性作用(如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发育毒性)等因素对检测项目的危害程度进行赋值。把项目危害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用该产品检测项目不合格率表示危害发生的概率,两者相乘所得系数越高,危害度越大。同时,评价区域内居民的该产品消费量越高,风险指数越高。

评价性抽检模型运用注意点

(一)科学公正,全环节抽样。科学设定评价性抽检品种和项目,统一抽样规则和检验标准,随机确定抽样区域和场所,抽样范围涵盖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并兼顾种类、区域产业状况、重点人群和食品消费量特点,确保评价客观、结果公正。

(二)突出重点,同品种检测。坚持问题导向统领评价性抽检的原则,重点选取公众消费量大和近年来监管工作中发现问题较多、风险隐患较大、涉及非法添加的重点食品品种和项目。根据检测项目的毒理性质和危害程度,结合历年食品监督抽检大数据分析结果,从危害性、必要性、预判性多角度筛选项目,实现既能评价食品中各类风险危害,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三)综合评价,考核合格率。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

通过本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地方特色食品经营企业开展评价性抽检,实现对地区食品质量的评价,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质和量协同高速发展;通过对地区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的评价,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党政领导干部同责;通过对年度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品种开展评价性抽检,实现对监管绩效的评价;通过对问题企业进行评价性抽检,实现对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评价;通过对往年不合格率高的项目和合格率高的项目进行评价性抽检,实现对检验机构能力的评价。

猜你喜欢
评价性消费量合格率
提高肉鸡出栏合格率的综合措施
2015年全球废钢消费量同比下降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2014年国际橡胶消费量增加6.7%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去年国抽合格率首次突破90%
N2015083 中国铜铝消费量料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
安全评价性检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