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对食品类通识课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国传统食品的现代加工”为例

2021-11-29 15:54蔡克周程杰顺操丽丽
农产品加工 2021年17期
关键词:食品行业通识价值观

庞 敏,蔡克周,程杰顺,操丽丽

(合肥工业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全人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和通识教育一样,课程思政也重在“育”而非“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实现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相融通,结合通识教育的课堂实践广度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情感高度,有助于学生建立全景知识体系,开拓学科视野,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

课程思政不仅可作为通识教育概念的丰富与延伸,也可为通识教学提供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些学者和教师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通识课的教学环节,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合作发力,教学效果显著提升[3]。高校食品类通识课是学生掌握和了解食品行业热点及需求的课程,贯彻好课程思政教育,对推进食品行业的科学认识及道德文化建设切实符合当前国家食品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中国传统食品的现代加工”为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等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文化引领,使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意识感,弘扬中国传统食品文化,推广中餐食品现代化,从而落实好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积累,有文化认同感的中国传统食品以其健康、养生的内涵成为现代食品行业的开发热点。“中国传统食品的现代加工”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食品的类型、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其中突出介绍我国各类传统特色食品的现代科学理论、加工工艺、加工技术特点,使学生总体了解中国传统食品的类型及加工现状。

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要认识到教育不应当是一个知识简单搬运的过程,思政教育更不是以传输知识为主为教学目的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说硬教,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心理、综合素养、学习能力、价值观念的培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潜移默化,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关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2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1) 梳理课程体系,提炼级融合渗透思政元素。根据课程专业目标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育人目标,完成课程内容不同环节设计,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课堂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教学规范。

(2) 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运用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及各类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结合问题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以导师进行指导的过程进行教学。

(3) 考核模式多样化,增加思政考核要求。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包括讨论、提问及演讲等,量化学生的主观表现,实现客观打分。

3 “中国传统食品的现代加工”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 紧跟政策背景,把控育人导向

对于课程思政来说,紧扣政策方向, 一方面认识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离不开当前国家发展食品行业战略导向为前提,更要以直观具体的传统食品发展现状作为中间桥梁;另一方面,从宏观抽象的政策变化到具体的学科要求,学生打下了高屋建瓴的认识基础,经历了从国家顶层战略规划到具体行业发展路径的认知过程,体现了一种高效又准确的教学过程[4]。对于课程思政来说,课堂中讲授食品加工工艺学,传统食品的内涵与外延,加工工艺,发展现状,瓶颈技术等,不仅仅是食品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将这些具体专业知识放到“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去思考,充分发掘食品学科知识背后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等顶层设计内涵,将食品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肩负起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推广传统健康食品。

3.2 结合学科及行业热点,整合课程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国民基础产业之一,将课程与食品行业热点及时联系起来,从现实社会中取材,具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详细案例相结合的特点,会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直观性,避免生搬硬套而产生抵触心理。对于课程思政来说,紧扣食品方向热点事件及内容,其一,可以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身边的时效事件出发,引起学生共鸣,适时提高思政教育效果[5];其二,食品行业一些热点事件,是非常合适的思政教育融合点,不仅可以从具体事件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更可以透视社会底层逻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正义感及政治敏感度,帮助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三,和西方饮食相比,本门课所蕴含的强大的中华食文化内涵可以培育厚植爱国主义的土壤,激发浓厚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传统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一些固守传统工艺、缺乏质量过程控制的传统食品有悖于食品营养与健康的时代发展潮流,可能会产生痕量有害物质的超标等食用风险隐患,比如亚硝酸盐、多环芳烃超标等。这就要呼吁传统食品加工企业要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强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加强过程质量控制,注重研发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传统食品新产品,一方面通过增强传统食品的科技含量保障消费者营养与健康;另一方面通过丰富传统食品的文化内涵以增加市场吸引力,占据我国消费者的食品选择心智,以应对新的市场形势下国际食品行业的挑战。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串联育人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6]。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现阶段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食品产业,急需推动传统食品现代化,就需要优化和完善传统食品的生产工艺及流程,并建立食品安全的溯源系统等。从传统食品加工及现代化的全产业链出发,每一步都需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业健康发展的理念。

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大肆入侵,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将西方食品作为流行,对西餐甚至“汉堡可乐”等一些洋快餐趋之若鹜,认为中华传统食品相对比较“土”。因此,一些大学生就会因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出现价值观偏离的情况。加强民族自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在课程中,加强解读我国传统食品所蕴含的博大的智慧及文化精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中华食文化历史悠久,让学生感悟中华食品的核心魅力,能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国家传统食品的传承与弘扬联系起来。可通过新媒体宣传,微视频展示,举办观微动画解说评选等形式,增加教学趣味性互动性,巩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信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都不是单一的专业学科教育和技能培养,而是强调对学生情感、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培养。从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文情怀角度相结合出发,与时俱进,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心智,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中国传统食品在民族中更好传承、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食品行业通识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自动化供粉系统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