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层谈《法德农民问题》的“工农联盟”思想

2021-11-30 00:28何欣鸿
关键词:小农中农恩格斯

□何欣鸿 王 淼

[内容提要]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了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为尺度的农村社会分层学说,从阶层间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以引导农业无产阶级为先、团结和依靠小农为重,同时兼顾其他阶层利益为辅以推进工农联盟的革命引导策略。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重申了马克思关于推进工农联盟和把握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统一的政治立场,驳斥了法德两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为争取农民选票制定的机会主义纲领,为无产阶级政党夯实了群众基础,进一步指明了革命方向。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巩固工农联盟始终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基础。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革命时代,为了建设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设并巩固工农联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恩格斯晚年以《法德农民问题》为载体阐述的工农联盟思想,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时期,再次明确对待农民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大启示性。

一、恩格斯重申“工农联盟”思想的缘由

(一)革命运动史证明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浪潮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科学认识到农民的革命地位,甚至指出小农“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①。这是基于时代正处于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型时期,农民作为小土地所有者,他们的私有观念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①。加之,彼时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尚未公开与资产阶级争夺国家政权,所以关于建立工农联盟的问题尚未提上日程。

1848年六月,无产阶级举行游行示威,决心以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反革命。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农民和大部分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中间势力,受到资产阶级的欺骗,在六月起义中充当了资产阶级的后备军,无产阶级在没有外援的前提下失去了自己的潜在同盟军,注定了无产阶级的失败。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在总结革命失败经验教训时指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②此时,马克思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意义。1852年,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游说下,波拿巴获得了包括农民在内的75%的选票就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并于1852年12月2日,以超过90%(农民占绝大多数)的高选票,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马克思剖析了拿破仑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再次强调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农民阶级,否则“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鸣哀的”③。因此,农民尽管仅作为一种中间力量,却对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来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1848年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整个革命时期,马克思始终非常注重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合唱”③问题。

工农联盟不仅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实现农民自身解放的重要先决条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下,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频频受到农业资本主义的冲击,在农业资本家的剥削下,经济上几乎难以维系自身的发展。经济上的被剥削地位决定了他们政治上的依附性,有时农民在政治上的革命性初现,转身却将选票投给波拿巴的旧势力;有时,农民为了反抗封建贵族对农民私有土地的兼并,他们又和资产阶级结成同盟,“成为资产阶级抵抗其旧日统治者的一切攻击的自然堡垒”④。农民想改变自身被剥削者的身份,然而这种分散的小农生产决定了他们好像一袋相互孤立的“马铃薯”,“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⑤。由此马克思表示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⑤。以工农联盟为形式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就表现出引导农民从由自发走向自觉、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性。尽管小农生产注定破产的命运无可改变,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可以领导农民在与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保护农民不再“继续被他们的伪保护者所控制”⑥。

(二)南特纲领的机会主义错误倾向

农业资本家通过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成为大土地的占有者,在农业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农民作为“无产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断恶化,社会底层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掀起了农民反抗资本家的一系列农民运动。热衷于和平的议会斗争和改良措施的第二国际意识到农民已经表现出革命的势头,已然成为反抗资产阶级的一股力量。因此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在议会中取得胜利,“突然到处都把农民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⑦,以争取农民选票。

1892年9月,法国工人党在马赛举办了法国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会议研究了关于农村工作、党的状况和党的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并于最后通过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土地纲领。1894年9月,法国工人党再次召开南特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修改和补充了1892年的《马赛纲领》。不仅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小农所有制,保护农民私有土地,而且要求采取符合大农利益的措施。马克思向来强调社会要消灭剥削、消除私有制,社会生产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进行,显然,《南特纲领》制定的迎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政策是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南特纲领》不加区别地向整个农民阶级抛授橄榄枝的行为,更是会造成工农联盟内部的阶层矛盾,动摇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基础。1894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召开了法兰克福代表大会,会议仍旧围绕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展开,最终又通过了一个类似《南特纲领》的土地纲领。恩格斯随后马上对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法德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批判。恩格斯指出这一纲领模糊了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界限,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的观点,强调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重要根源,私有制就是造成这种根源的罪魁祸首。为了正确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肃清党内的错误倾向,引导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说服和教育农民、使农民走上革命的道路,1894年恩格斯晚年抱病写下这篇有关农民思想的经典文献。

二、恩格斯从社会分层分析谈“工农联盟”的可行性

马克思在研究农民的社会地位时指出“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相互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⑧基于此,马克思以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的区别为标准,将农民划分为一个阶级,并在《资本论》中萌生了对农民进行社会分层、就每一阶层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革命策略的想法。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落实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形成了更为完整的农村社会分层学说。恩格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为核心尺度将农民阶级划分为以下群体:雇农、小农、中农、大农、农业资本家,并将以上群体分为四个社会阶层。

第一个阶层:农业无产阶级即雇农,主要指的是恩格斯文本中所涉及的家奴、长工、短工。这一阶层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由的一无所有”即没有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从社会地位上来说这一阶层被称之为“农业无产阶级”;而从职业特征上来看他们已经被纳入“工人”的范畴,位于社会最底层,在农村社会链条上受到最深的剥削压迫。基于他们没有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而农业无产阶级逐渐走向两个方向。一部分受雇于农业资本家、农场主、大农等大土地占有者继续从事农业活动以及农产品加工活动,另一部分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早期家庭手工业的一小分支。恩格斯表示不管农业无产阶级如何发展,只要雇佣关系仍然存在,他们就不能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农业无产阶级作为无产者,尽管刚刚从土地中脱离出来,不可避免在经济、政治、精神上带有小农的痕迹,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无产阶级批判性、革命性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并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接纳无产阶级的说服和教育。

第二个阶层:小农阶级即小土地占有者,所拥有的土地规模以“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让他养家糊口的限度”⑨,有时还要租种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来维持家庭的运行,因而也不可摆脱频频受到剥削压迫的历史命运,处于农村社会链条的下端。小农生产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小农阶层成为农村社会的核心成员。小农的人数优势和社会地位决定了这一阶层成为各大政党相继斗争的焦点,可是这一阶级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闭性、落后性决定了政治上只顾眼前利益的局限性,他们看不到自己终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并习惯性地受到资产阶级的欺骗。即使在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上农民和无产阶级存在着暂时的分歧,但小农作为未来的无产者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却是一致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要无产阶级“从城市走向农村”,兼顾小农利益的同时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就能建构起工农联盟的桥梁。

第三个阶层,“中上富裕阶层”即恩格斯文中提到的中农、大农和地主。中农占有一定的土地、拥有一部分劳动工具和牲畜的群体,一般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别人剥削。从社会地位上看,中农位于小农和大农的中间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有可能通过省吃俭用或剥削雇农完成资本积累,实现“从小块土地农民起到完整保存了甚至扩大了自己旧有土地的大农为止的一系列过渡阶段”⑩,完成社会地位的跨越进入大农阶层。也有可能因为家族分家、土地经营不善、社会土地兼并等因素导致土地的进一步被分割,演变为小土地占有者,滑向生物链底端;或是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最终沦为高利贷、大地主等剥削压迫的对象,最终走向无产者。从本质上讲中农和小农的利益诉求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剥削和压迫,因而对中农进行合理的社会主义教育,中农能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工农统一战线。

恩格斯区分了中农、大农以及地主。大农和地主都拥有较多的土地,兼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和牲畜,不仅依靠土地能满足生活需求,还能依靠剥削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恩格斯表示后者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⑩,“只要大农和中农本身仍然存在,他们就非使用雇佣工人不可”⑩。因此,从社会地位上讲,主动劳动的大农和几乎不劳动的地主处于农村社会生物链的上层,这种靠剥削为生的食利阶层在本质上和小农已经产生了分化。他们有富裕的土地必须雇佣长工或短工、租赁土地并以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有富足的钱财发放高利贷,大农和地主逐渐有了资本人格化的倾向,他们通过剥削维系着自己的生存发展,他们已经成为私有制条件下的食利阶层,因而维护私有制、维护剥削制度成为他们的利益诉求,对于无产阶级的消灭私有制的政治立场和工农联盟的倡议有着本能的排斥。

第四个阶层:农业资本家即从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来剥削雇佣工人以获取剩余价值的产业资本家。他们是大土地的占有者,主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大规模进行资本主义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从生产资料的比例上来说,农业资本家以极少的人数却占有农村绝大多数的土地,从社会地位上来讲,他们是纯粹以超额利润和剩余价值为生的食利者,是社会的剥削阶级,处于农村生物链的最顶端,正如恩格斯提到的“大土地占有者和大货币占有者逐渐吞并了因兵役而破产的农民的一切地产”。虽然其生活经营的产业都在农村,但其身份早已脱离农民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因此在考察工农联盟的问题时,农业资本家已经不属我们研究对象之列。

三、恩格斯推动“工农联盟”的各阶层革命引导策略

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不仅批判了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法德无产阶级政党在对待农民态度上各种机会主义观点,阐述了以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社会地位以及革命态度为尺度形成的科学的社会阶层划分学说,还形成了以引导农业无产阶级为先、团结和依靠小农为重,同时兼顾其他农民阶层的革命引导策略,提出对待农民要采取区别对待、各个击破的策略以搭建工农桥梁,推动工农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一)通过宣传、说服教育,优先发展农业无产阶级

农业无产阶级——不管农业还是家庭手工业——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他们已经从土地中脱胎出来,在本质上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双方已经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但是农民憧憬着消灭剥削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时,无产阶级政党要发挥起先锋模范的使命角色,率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通过宣传、说服教育的方式,向农业无产阶级传达无产阶级立志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理想新世界的历史使命,达成目标统一战线;真实传达无产阶级深受资本家剥削压迫的社会现状,达成立场统一战线;落实无产阶级政党对农业无产阶级的帮扶政策,达成情感统一战线,让“其余那些看到自己的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人,则要到我们这里来,而且还准备在将来共同承担其他一切工人正面临的命运”⑩。因此,农业无产阶级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最早觉醒的群体,成为工农联盟中最紧实的一份子。

(二)通过合作化道路,重点团结和依靠小农阶层

恩格斯将农村社会分成四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历史地位和前途命运,但恩格斯强调:“在所有的农民当中,小农不仅一般说来对于西欧是最重要的农民,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解开整个问题的关键。”⑨因而如何对待小农就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农民引导政策的重点。而不论是从人口构成上的优势看,还是从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地历史命运看,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团结和依靠小农,把小农吸纳到自己的队伍当中来,他们必将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重要的同盟军。

团结和依靠小农唯有合作化。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非常注重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作用,恩格斯曾经向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格斯特·倍倍尔建议把合作社推行到现存的社会生产中去,并表示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的方式是由现有的经济模式向共产主义经济模式转变的必要过渡环节。但是小农作为私有制小块化土地的劳动者,转向合作化这种集体生产模式需要注重转变过程中的灵活性。一要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农民不能采取强势剥夺的方式,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让农民自愿走向互助合作地道路。二要做好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前提,无产阶级政党要在土地、肥料、技术等方面予以小农适当帮助,对率先走上互助组的小农予以奖励,通过合作化的优越性吸引更多农民,扩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基础。总之,农业合作化是恩格斯晚年农民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兼顾其他阶层,有理有力有节地最大限度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资本主义竞争愈演愈烈引发阶层间矛盾和冲突加剧,主要表现就是农村社会流动性减弱。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滑向贫困线,走向无产者,这种向下流动的趋向远大于社会阶层向上攀登的可能性,这一事实已经预示了作为中上相对富裕阶层的中农和大农“都同样面临着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决定了这一阶层有拥护无产阶级政党、参加无产阶级斗争的可能性,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潜在力量。但同时,大农和中农为了保住自己的“那一块岌岌可危的土地而进行的斗争越加艰苦,他便越加顽固地拼命抓住这一小块土地不放,他们便越加倾向于把那些谈论将土地所有权转交整个社会掌握的社会民主党人看作如同高利贷者和律师一样危险的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大农和中农保守的程度取决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因而对于富裕阶层来说,保守性远大于革命性。

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想进一步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吸纳中农和大农进入革命队伍,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恰当的政策,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这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审时度势的把握时代背景和富裕阶层的政治倾向,耐心仔细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主动抛出橄榄枝,启蒙大农和中农的革命意识,恰到好处地维护中农和大农地切身利益,引导富裕阶层从长远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把富裕阶层从虚伪的资本家手中争取过来。同时要坚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的反对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革命初衷和革命目标不动摇,对想要进入统一战线来进行分裂内部团结的剥削分子要严格筛查和批评,恩格斯强烈表示:“我坚决否认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有任务除了吸收农村无产者和小农以外,还将中农和大农,或者甚至将大地产租佃者、资本主义畜牧主以及其他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国内土地的人,也都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因此吸纳富裕阶层的革命者要坚持有理、有力、有节的策略,建立最广泛的工农统一战线。

四、结语

从马克思恩格斯相识起,二者就一见如故。恩格斯一生追随马克思,甘愿做“第二提琴手”,但不可否认恩格斯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给了马克思无数创作上的灵感和心灵上的抚慰。《法德农民问题》是恩格斯晚年抱病写下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经典著作,这本著作发表已经百年有余,但文中蕴含的农民利益思想、农民合作化、工农联盟等思想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仍提供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剖析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建成“全民小康”、“全面小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巩固工农联盟,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567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猜你喜欢
小农中农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北京中农金海纳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农人的独家记忆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中农网启动大宗农产品区块链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