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法的修炼

2021-11-30 07:04
养生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练意念全身

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术之精华,特别是传统医学“导引吐纳”,使太极拳更加符合医学养生的要求,成为以拳为体、以拳为用、以功为本的整体锻炼项目。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门防治疾病的科学技术。

太极拳是以形体、呼吸、意识密切结合来锻炼形气神的高度身心整体运动,其以“外练”和“内调”两个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外练”是以深沉匀细的腹式呼吸和连绵柔缓的腰腹扭转对体腔内的脏器进行按摩,以手臂的旋扭和腿脚的屈伸对全身关节和肌肉进行锻炼。“内调”是通过头、手、腰三位一体的同步圆运动使脑进入宁静状态,对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进行调理。“外练”和“内调”在促进人体健康上,两者各有千秋,但相辅相成。“外练”通过全身活动锻炼机体的力量,对一些病症起到“治标”的作用,而“内调”增强机体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从而消除头痛、精神不振等病症,能起到即练即灵的效力,两者相辅相成。

太极拳的习练分为初级、高级两个层次。拳路不纯熟,练拳时头脑另有所思,或是练拳场所不静,致使脑意识未进入宁静状态,这样的练拳均属于初级层次,初级层次的太极拳只能起到“外练”作用。拳路纯熟,不需要用脑“导引”动作,而是脑意识跟随动作。此时,如果外景和声响对视、听等神经中枢刺激减弱到最低程度,脑意识便进入极佳的宁静状态,这时的练拳便进入了高级层次,具有调节免疫系统、防治疾病的“内调”功能。

圆活即“圆满活顺”,就是在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不凹不凸,不起棱角,没有缺陷,拳、掌均要求匀、柔、缓,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双目轻闭,脑在圆运动中处于晃悠状态,全身犹如躺在吊篮内缓缓摇摆,又如鹰翔高空、升降起伏、左右盘旋。身体不时产生失重感,脑内产生清爽感,全身仿佛有源自于脑的无数清凉细流流淌。脑的虚无清静感、全身的失重感及清凉感,这“三感”就是太极状态。

练拳时,要全身放松,虚灵顶劲,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松腰松胯,以腰为轴心带动四肢活动,腿脚虚实分明,步子轻灵稳健等,是练太极拳必须做到且比较容易做到的。在静、松的前提下,要逐步做到用意念指挥行动。“用意不用力”和“动作是圆弧轨道”则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太极拳由“拳”升华为“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经过较长的时间习练,还会感到自身的一些穴位如劳宫穴、涌泉穴等发热,达到“意到气到”的境界。

太极拳之所以有助于防治疾病,就是因为练功状态下,脑意识入静,肌肉放松,神经中枢进入尽可能达到抑制状态,从而使包括以及为主的各个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很好地调理。因此,高级层次的太极拳习练不可用力,包括实为拙力的“暗劲”“内劲”。手臂的一招一式、腿部的起落进退,均要求“意识跟腿(手)”而不是“力气驱使”。只要不单纯是为了“外练”强身健体,而是以防治疾病的“内调”为主要目的,即使是酷暑,在练完一路简化太极拳之后也不至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则,太极拳就练成了单纯活动筋骨、锻炼肌肉的强身运动。当然,“不用力”并不是要求躯体软绵绵、两臂轻飘飘,只是不刻意“发力”。只要用意到功,意自然会生力,“不用力”绝不会导致全身无力。

太极拳习练要点。以圆为中心。练拳的全过程,处处是圆,无时不圆,故太极拳又称圆运动。要以脊腰为轴不停地左旋右旋划半圆,手臂随腰的扭转上下左右划整圆,没有一处直来直去。头既做180 度“自传”半圆运动,又随着身躯的前后左右进行360 度的“周转”圆运动。

动作整体连贯。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单个动作的连接,从“起势”到“收势”,手臂和腰身的运动形成一个接一个绵绵不断、周而复始的圆。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停顿,动作的“定势”只是每个动作的终结姿势,仅用于教学上的分节和短暂停顿。练拳过程中的停顿,必然使脑在圆运动中产生的晃悠感不时地中断,脑意识的宁静状态不时地被破坏,形停则意断,意断形必乱。

环境宁静。宁静的外部环境是习练太极拳的重要保障。绝对的自然之“静”甚是难寻,但可以通过闭目(微闭)、塞听、独练等创造“心静”。“塞听”并非塞住耳机,而是对外界的一切声响不予理会。拳路熟悉后,练时最好不要使用音乐伴奏,容易分心,不利于听觉神经中枢的抑制,容易迫使动作紧跟音乐节拍。

习练随意。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和套路随意性很大,简化太极拳快速练完一路需5~6 分钟,中速需要20~30 分钟,慢练则可用40~60 分钟。动作的随意性也大,某些动作按套路规定只有左、右共两次(如揽雀尾)或左、右、左共三次(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但实际习练中,次数可多可少,速度可快可慢。

单独练习。集体练拳意味着速度一致,就要靠音乐伴练或口令指挥,此种方式只适合教学和表演。练拳时,动作受束,脑意识难静,必然减弱其保健功效。独自习练,是拳法习练的最佳方式,也是动中求静的必然要求。

意念引导。太极拳从头到脚,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规范。初学者需要老师口授引路,力求动作规范、准确,更需努力钻研,掌握一些太极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意念指导的自觉性。经过一番刻苦的训练,练到精神集中、意念贯注时,就会慢慢打出太极拳的韵味,就能获得舒适感和愉悦感。

猜你喜欢
习练意念全身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意念修复功法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冬日暖暖
久坐一族,放松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