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关公文化的海外传播

2021-11-30 09:21王桂华周国祥
关键词:关公一带一路文化

王桂华,周国祥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关公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走向海外,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共同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侨华人最认同的文化价值之一。2017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关公文化的海外传播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丝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再传播,为推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关公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

关公文化海外传播符合新时代的主题。“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时代主题,意味着中国全方位的开放和中华文明的推行。关公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曾沿着古丝绸之路,在海外广泛传播,成为联系海外人士的精神信仰。“关公文化是山西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缩影,也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广泛的文化认同之一”。[1]新时期,关公文化海外推广,符合时代主题,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关公文化海外传播是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体现。关公文化与艺术、宗教、民俗等紧密相连,关公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并提高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关公文化海外传播是实施山西文化强省战略的组成部分。山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名人辈出。山西运城是关公故里,关公文化也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山西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其中就涉及关公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与传播。关公文化海外推广的经验必将成为其他文化对外宣传的借鉴,一起助推山西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全方位的发展。

二、关公文化内涵以及传播内容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一生戎马生涯,追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0 年关羽败走麦城后,逐渐被后世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崇为“武圣”。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为: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

关公文化亦不例外,它是与关公相关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的总和。关公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外显的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内在的文化;制度文化是规范、准则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由行为方式或行为结果所形成的文化。这四个方面统一于一体,构成关公文化丰富的内涵。

(二)关公文化传播内容

1.物质文化的传播。关公文化海外传播的物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例如:

(1)关公生前生活、作战的遗址、遗物。如关公生活的地方常平故居;关公征战的地方许昌市霸临桥、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华容古道、远安县关公回马处、汉川市系马口等;关公曾使用过的物品如青龙偃月刀、汉寿亭侯印、磨刀石、饮马槽等。

(2)因祭拜关公修建的关庙以及由庙宇体现出的物质文化。世界各地的关庙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有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等;关庙宇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如解州关帝庙的春秋楼、琉璃影壁、石刻牌坊、万斤铜钟、关公平生日、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题诗题匾等。

(3)民间纪念关公展现的物质文化形态,如有关关公的木雕、炭雕、剪纸、书画、绒绣、铜像、脸谱、戏台、邮票等。

2.精神文化的传播。关公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中最深层次、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忠、义、仁、勇、礼、智、信,集中体现在关公的思想、道德与精神上。

(1)关公人物的神化。在中国,关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各种传说在民间、在海内外广泛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在海内外的传播,关公逐步演变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是人们在艰难困苦时寻求庇护的神灵,最后逐渐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与追求。如关公的以信为本、公平公正、以义致利、讲求诚信的精神品质逐渐变成了商业场上的武财神;关公的忠义、仁勇和惩恶扬善的品质则变成了保护神、庇护神、灵佑神。在庙堂、在商场、在家室很多地方人们都会供奉关公神像,祈求庇护,关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儒释道三家供奉的人物。

(2)关公精神的文学化。关公的文学作品包括方志、传记、小说、诗词、歌赋、楹联、典籍等艺术作品;关公生平事迹的电视剧与电影;有关关公形象的京剧、蒲剧、川剧、楚剧、越剧、豫剧等。这些文艺作品宣扬了关公的美好品德,千百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言行的道德楷模。

3.制度文化的传播。关公文化的制度文化主要涉及宗庙制度和祀典制度,关公宗庙制度和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伸和发展的体现。

宗庙制度就是关于关公庙宇建筑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庙址、匾额、等级、建筑色彩等;祀典制度就是关于祭祀关公的礼仪规定和典章制度,包括祭祀的等级、祭品、祭期、祝词、祭礼、祭文、乐章等。海内外关帝庙不计其数,一些关帝的信徒大多在关公诞辰、关公殉难日举行祭祀活动,这种风俗习惯经过漫长的岁月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活动,不管制度或礼仪是繁缛还是简洁,人们都是歌颂、感恩关公的功德,祈求关帝的保佑。

4.行为文化的传播:关公文化的行为文化丰富多彩,海内外的关公文化表现在供奉关公神像、祭拜关公程序和习俗、关庙活动等。关公庙会开展的行为文化传播有:抽签问卜、关公纪念品售展、舞龙灯、划彩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走高跷、抬轿子、关公铜锣、关公戏剧巡演、关公文物巡展、关公武术表演等;关公文化活动每年都有举行,已经成为人们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部分,一些习俗还由华人华侨带到海外,成为他们风俗活动的一部分,推动了关公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关公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

文化走出去需要多元渠道,“应该把大众媒介、组织传播渠道(经济 传播、教育交流渠道等) 、人际传播渠道(学术交流、智库传播、华人华侨、旅游传播)相结合”。[2]关公文化海外传播也可以重点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展开。

(一)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特定组织围绕其本身目标,与组织成员、其它组织及社会环境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3]关公文化海外传播从组织的传播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政府组织传播、企业组织传播、教育组织传播、民间组织传播等形式。

1.政府组织传播。政府要继续实施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走出去”战略指的是政府积极组织开展海外关公文化的“巡游、巡展、巡讲”活动,参与“世博会”“国际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多渠道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请进来”战略指的是举办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关公文化研讨会等交流会,邀请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精英或知名社会人士参加,这些嘉宾学识渊博、视野开阔、人脉广泛,借助他们作为推广者或代言人来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公文化。

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公被称为“中华文武二圣”,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关公文化与孔子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关公文化和孔子文化联手,借助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是关公文化在新时期走向世界的又一条新出路,可以对海外学生开展“文武双圣”研学游,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传播了关公文化;“关公武术”也深受海外人士喜欢,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关公武术教学部分,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中华武术,也能更多地了解关公文化知识。

2.企业组织传播。创造优秀的品牌是企业生存的法宝,政府要联合企业组织打造关公文化国际品牌。企业品牌具是传播文化的特征,能影响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优秀的品牌不仅代表优秀的文化理念,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象征。关公铜像就是有名的关公文化品牌,企业家设计有关公立像、关公坐像、提刀关公、骑马关公等,每种铜像有不同的刀头朝向,每种关公铜像都有不同的寓意,这些铜像已经作为镇宅品、镇店品以及馈赠礼物的方式远销海内外。企业家可以此为借鉴,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深受海内外人士喜欢的关公文化品牌产品。

3.教育组织传播。教育组织在关公文化的海外宣传中应承担起重任,要发挥教育培养崇高信仰、道德高尚、技艺精湛、多专多能的人才等作用,教育组织的传播主要是知识、技能、思想、态度、观念等的传播。

(1)外语人才培养。外语人才在文化的对外宣传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文化、商业贸易需要外语人才;报刊、书籍、影视、广告、新媒体等对外宣传也都离不了外语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外交流活动将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这一大环境,就要将文化对外传播战略与教育、人才等战略结合起来。教育组织要部署相关院校增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专业,为关公文化的对外宣传储备优秀的翻译人才。

(2)留学生的文化教育。据统计,“2018 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 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 年增加了3013 人”。[4]中国吸引来华留学的人数逐年上升,这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教育、科技、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深入。来华留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本国的语言优势,来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增开一些与关公文化有关的中国文化课程知识,以便于发挥留学生归国后对中华文化的宣传作用。

(3)“关公文化+”教育模式。在推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对外传播的新形势下,为了确保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立足于关公文化的内涵建设。关公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伦理资源,教育组织尤其是关公故里——山西运城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要本着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的目的,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考虑“关公文化+”教育模式 ,即关公文化要和文学、历史、外语、旅游、武术、绘画、管理、互联网等相结合,既保证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又为关公文化的内涵发展注入时代血液,也有利于新时期关公文化海外的传播实力的优化整合。

(二)大众媒介 大众传媒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媒介发展和媒体传播有密切关系,媒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其进步与应用也不断地优化着文化的传播途径”。[5]媒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关公文化的海外传播离不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作用。

1.传统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指的是利用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来传播关公文化精神内涵。首先是要组织一批文化精英人士,编导出优秀题材的作品;其次是选拔、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演员,能完美地表现文化作品的内涵;最后要做好产品海内外宣传和投放工作,让全世界的人能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来了解关公文化。

2.新媒体传播。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6]新媒体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是增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依托于互联网、手机的新型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新兴媒体渠道,如通过博微博、微信、小视频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升关公文化的海外传播。

(三)人际传播

1.来华商人传播。历史上,关公文化走出国门很大程度就是伴随着华人海外经商的历程,关公在商业领域地位相当高,成为海内外各地域共同崇拜的商业神。“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商业界人士不仅要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历史文化记忆,更要在对外贸易中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商业信任基础,使诚信的关公文化商业精神走向全世界。

2.华人华侨传播。据统计,“目前海外至少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7]在这样的人口规模和地域分布情况下,华人华侨在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华人华侨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关公文化早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关公已成为中华民族“忠、义、仁、礼、智、信勇”的道德偶像,关公文化已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关公崇拜已形成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国籍、超越信仰的共同价值趋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趋同进一步推动了关公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新时期,新机遇,尤其要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关系网,助推关公文化在全世界传播。

综上所述,关公文化曾经跟随着戍边的战士、移民的商人经过古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成为海内华人华侨的共同联系纽带和精神信仰。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关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和桥梁之一。新时期,我们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通过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推动关公文化的海外传播,以此来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文化软实力、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

猜你喜欢
关公一带一路文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公面前耍大刀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谁远谁近?
快脚周仓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