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肝

2021-11-30 16:29沈启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肝博士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肝气胆汁

文·沈启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许多人喜欢看中医,但有些“神医”摸完脉信口就说你肝不好或肝有病时,病人心里不由得一惊,于是往往去做肝功能、B超等检查,结果却毫无异常。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说的肝与现代医学中的肝不完全是一回事。

中医说的肝不单指现代医学解剖中的肝,而是一个复杂的功能活动系统。

中医对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如下。

一、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散、升发、透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而气机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的生理性活动或病理活动。

肝失疏泄的表现

1、精神情志异常,大致有两种病变。

(1)肝气抑郁,即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俗话说气不顺,可见胸胁胀满、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胸闷叹息、悲伤欲哭等症。

(2)肝气亢奋,俗称肝气盛,肝火旺,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头目胀痛、血压升高等症。

2、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紊乱,俗称消化不良,常有以下两种病变。

(1)肝胃不和。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可见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反胃等症。

(2)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不和,脾气不升,可见脘腹胀满、肠鸣腹泻、便溏等症。

3、气滞血淤,即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气郁滞血行不利,可见胸胁脘腹疼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腹腔或其它部位肿块(气血凝聚而成)等症。

4、月经不调,除与肝藏血功能有关外,肝失疏泄,也可导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后期、痛经、闭经、经血紫暗夹有血块等症。

5、胆汁排泌障碍。中医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经由肝内胆管进入胆囊储存,当进食后由于胆囊的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肠道,帮助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脂肪性食物的消化。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或淤积,临床可见口苦、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皮肤黄、眼黄、尿黄、大便色浅或灰白,皮肤瘙痒、肝脏肿大、右胁疼痛等症。

二、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即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休需要血量减少,多余的血就储存于肝脏,当人在劳动或活动时,肝脏就排出血液以供机体的需要。大致有两种常见病变:

1、藏血功能失职,可导致出血性疾病,如皮下出血、呕血、吐血、内脏出血等。

2、肝血不足,不能达于头颈、四肢,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拘挛、眩晕、耳鸣、头摇、手颤等症。

三、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视觉功能正常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若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则见目痒、目赤肿痛、羞明怕热怕光、迎风流泪、结膜充血、多粘结等症。

四、肝主筋,主要有两个含义。

1、中医认为“肝者其充在筋”,“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肝为罢极之本”,“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由此可见筋可以认为是筋骨、肌腱、韧带、关节的统称。肝主筋,即肝主管肌肉、骨骼、关节的营养供应,能量来源和功能活动,并且是运动功能的根本。肝血充足则肢体运动灵活自如有力,否则可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动作迟缓无力。

2、“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泛指前阴部或专指阴茎。前阴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足三阴,足三阳的经脉又会和于前阴,所以肝脏及其经脉的状态常影响前阴的功能,若肝经湿热下注宗筋,男子可见阳痿、阴囊湿痒、睾丸肿痛。女子则见白带色黄或亦白相兼、质稠味臭、阴部瘙痒。

五、肝及华在爪,爪即指甲,为筋之余,是筋的末梢部分。肝血充盛则爪甲荣润、光泽坚韧,反之则枯槁、浑浊脆弱。

以上就是中医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认识。它既是一个具体的脏器,又是一个对全身许多器官组织均有广泛影响的功能活动系统,它包含了代谢、消化、运动、视觉、以及植物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所以说中医对肝的认识和现代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肝气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