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对策

2021-11-30 17:49王宇乔北华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校园大学生

文/王宇乔(北华大学)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丰富多彩,但是也良莠不齐。网络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十分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平台,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往往受到限制。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成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

首先,网络文化推动着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中,教育者主宰着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而在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在信息选择过程中主动性加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遇到疑问时,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相关知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促使大学生逐渐摆脱保守的思想观念。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文化中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使得大学生逐渐从以往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所受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个性倾向以及认知方式、性格、情感等心理品质都得以充分体现。

(二)开阔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视域

首先,网络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网络如同百科全书式的资源,信息量的丰富、传播速度的快捷、开阔的空间平台等优势是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全世界的知识、文化汇集于此,形成了各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知识文化搜索和学习的平台。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大学生的思想。

其次,网络文化弥补了大学校园文化封闭的缺陷。网络的信息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广泛、直接、便捷而全面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相关内容,网络文化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大量的信息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网络文化使学生的思想、认知视野从校园向外延伸开来,弥补了校园文化相对封闭的缺陷。

(三)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价值方式

首先,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人的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进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不再被限定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完全克服了以往交流的局限。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还可以与素不相识的人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进行交谈。网络文化影响下的交往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交流空间。

其次,网络文化创新了交往方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有交流障碍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字、符号式的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再加上网络交流的便捷性、保密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更愿意以网络交往的方式进行通讯,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数字流使人们从一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又会使人们面临新的悖论和发展两难的境地。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为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内容的庞杂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

首先,由于网民的素质不同,网络文化作品良莠不齐。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以成为网民,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多种多样。其中既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包含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的庸俗文化作品。庸俗的文化作品以网络为载体所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念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对于庞杂的文化作品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阻碍作用。

其次,国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平台侵占人们思想意识。互联网将人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为国外的敌对势力侵占人们思想意识提供了机会。国外的敌对势力将中国的个别负面案例有意进行夸大,通过互联网大肆宣传,诋毁中国国家形象、侵蚀网民意识,十分容易对我国主流思想意识造成破坏。另外西方的享乐主义文化和西方模式的价值观念也无形地渗透在网络文化中,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二)商业化娱乐化取向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首先,网络文化过度商业化引起的奢侈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网络消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网购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的购物首选。但是在网络消费文化之中,泛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由此也暴露出大学生群体过度沉迷于网络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现象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内心购物欲的不断膨胀,拜金主义不断增长,甚至攀比现象严重。但是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对网络消费中的奢侈消费和拜金主义没有抵抗力,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其次,网络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受到大学生的强烈喜爱。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对于大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过度沉迷网络娱乐,容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负面效应。大学生过度沉浸于网络娱乐的虚拟世界中,继而导致的荒废学业、自我封闭甚至是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过度沉迷于网络娱乐必然会给大学生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传播国际化使学生缺乏文化自信

首先,西方文化通过渗透来消解中华民族文化、侵犯中华民族文化主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文化主权的树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西方文化通过网络进行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例如,西方的思想意识通过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经常宣传西方的政治模式优于中国,可以突出西方的民主政治,诋毁中国的政治制度,甚至有些网站直接诋毁中国政府的工作。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信息难辨真假,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蛊惑,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加以引导。

其次,西方文化企图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不良渗透。由于互联网没有国界的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文化向中国渗透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种西方腐朽文化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现象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主流社会意识受到影响。网络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给学生带来拓宽视野,文化交融的同时,国际文化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加以引导的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化形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拓了新的平台,但是网络文化自身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出现了思想观念不坚定、道德缺失等精神问题。因此,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之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加以引导迫切而必要

(一)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网上的活动也日渐丰富,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注重网络环境的建设,才能让网络以正能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1.校正网络价值取向

网络的开放性,意味着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念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网络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来引导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首先,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的网络文化内容。互联网源于西方,在西方控制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带有西方色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文化中应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内容,用社会主义的积极文化来教育大学生。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达到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和谐发展。继而能通过网络满足对信息的需求,同时还能抵制不良思潮的入侵。

其次,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管。在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在互联网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其中还包括落后、腐朽、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的低俗文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的文化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加强网络教育和网络管理,坚决抵制网络犯罪,加强网络安全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使网络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平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相一致。

2.健全网络文化管理制度

建设网络文明,制度是关键。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国家应从法律、技术等层面对网络环境加以引导,尽可能从信息源头加以控制,才能趋利避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管理。为了维护网络秩序和保障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国家权力机关要制定网络法规和规章制度。网络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现了国家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软约束”的不足。加强立法方面的管理能够更彻底地从源头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清理,进一步确保网络信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意识,保护大学生不被不良信息侵害。目前,我国对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互联网使用氛围。

其次,要从技术方面加强管理。网络的发展依靠技术,网络的管理、规范也需要技术来加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宽网络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我国信息安全专家已经提出:密码是核心,协议是桥梁,体系结构是基础,安全集成芯片是关键,安全监控管理是保障,检测、攻击与评估是考验。②针对互联网的内容纷繁复杂,相关部门要创新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来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过滤;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增强网络安全技术的防护能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网络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也能创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

1.加强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校园网络物质文化体现了校园的特色,另一方面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是学校进行信息发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

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校园网络的设施建设已经从多媒体教室、公共计算机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中;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只包括教育教学,已经延伸到生活服务、学习科研、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高校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使信息内容健康化、多元化,同时还要确保校园网络的使用质量。高校需要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发和管理校园网络设施的建设,为校园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站和网页的建设。校园网站和网页也是校园形象的表现。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站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的特点,与时俱进,体现社会主义主旋律。目前,高校都建立了属于自己学校的网站,在信息发布、日常管理、丰富教学、交流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设置网站时还要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校园网站和网页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

2.加强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理论等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在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校园精神文化得不到重视,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缺失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因此,高校要积极推进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为打造和谐校园做出努力。

首先,高校需要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创建高校“红色网站”。目前,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比较单一。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来补充和引申课堂知识。例如:将社会的热点话题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发布到高校网络平台上,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树立心系国家、关心祖国的爱国精神。创建“红色网站”,丰富了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中的吸引力。

其次,高校可以以网络为平台,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活动与网络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需求,而且突破了普通活动形式在时间、地点上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将学术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专题报告等形式转移到网络上进行,一方面丰富的活动形式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多地处于开放而多向的网络环境中,进而引领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健康发展。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引导,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主体自身加强自律,同时还要提高辨别文化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1.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

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自律精神,产生自律的行为,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基础。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络问题尤为突出,加强个体的自律也成为保障良好网络氛围的手段之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是引导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养成良好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认知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普遍认识主要以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为主,对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了解少之又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因此,在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中必须要做好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讲解,使大学生在了解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合理使用计算机。同时还要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对网络基础知识和法律规范进行全面宣传,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越高,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就越强。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正确适应网络的能力并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同时,大学生还要注意约束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互联网的开放并不意味着网络平台上的言行不受约束,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同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纷繁复杂,在海量信息的背后,还存在着部分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养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文化。在教育学生使用网络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来源,传播规则,背后的利益主张。网络平台上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吸引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网络上的信息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辨别信息的真伪,传播、发布,将会以讹传讹,使信息辨别更加困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抵制负面信息。

其次,要加强的大学生的上网引导。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网络建设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引导教育。例如: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素质教育,将网络使用的技术性教育与道德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养成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92 页。

②张春江、倪健民:《国家信息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77 页。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校园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混血家庭的悲剧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