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中的“巨婴化”现象简析

2021-11-30 21:40史抒瑞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身体

史抒瑞

摘要:在日本动画对反派的刻画中,观众经常見到一种在末尾采取将其身体巨大化、而心智水平降低来为后续的毁灭做出铺垫的处理手法,在身体巨大化的同时,这些负面人物角色的外形特征往往伴随着肉体畸形的变异与丑化。在这类身体异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层面上的退化体现:由成人退化为畸形的婴孩形态;由人类形态变异成奇异生物形态以及人类形态本身的疯魔化。无论退化为哪一种形态,角色的原始欲望与诉求都会在这一刻显现,这种心智的倒退与肉体的扩张宛若“巨婴”,本文将从历史宏观角度与身体角度浅谈日本动画中出现的“巨婴化”现象。

关键词:身体;婴儿化现象;日本动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29-02

日本动画中具有异能的反派,在最终被主角或正义的一方击败之时,为了体现其气急败坏与绝处逢生的境地,反派往往被妖魔化、巨大化,《阿基拉》中无法控制身体力量而化作巨婴毁灭东京的铁雄;《鬼灭之刃》中用巨大的婴儿形态来躲避阳光侵蚀的无惨——这种反派在面临极端困境下显示出的巨大且无智、荒唐且疯狂的变化往往预示着其正在逐步走向穷途末路。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身体与数据库这三个角度粗略分析这些在日本动画中存在的“巨婴化现象”。

1从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看动画中的“婴儿”的意象

东浩纪曾提到:“御宅族系文化的存在,一方面关联了战败的经验,是夸耀我们脆弱自我认同的恐怖之事……御宅族制造的‘日本表现与主题,其实全是用美国制造的原料再创造出来的畸形产物(1)。”在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阪神/淡路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的冲击后,战后日本似乎一直在寻求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消费主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也依然对这种急剧的变化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

战后的日本如婴儿一般获得新生,却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阿基拉》的制作背景正是在70年代之后——即处于社会发展“巨大的断层”之后,在后现代语境下,日本动画整体呈现出一种东西方文化交织、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杂糅的趋势。在第二消费时代,日本民众依然信奉“大且多”的商品选择规律(2),对比第三消费时代的小众与精致,“大”显然是对物质内在的实质价值的否定性表达。同样,动画中具有巨大身形而略显笨拙的反派们往往预示着其实力的弱化。

在这样的语境下,以《阿基拉》为首的末世题材影片则将这种混沌的社会奇观进一步视觉化。日本动画中的“巨婴化”体现为一种主观意识的丧失,智力的退化和力量的视觉化膨胀,而这种极速膨胀的肉体力量是短暂且虚幻的,因为它并不属于主体个人,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强加到主体身上的重压。在《阿基拉》的末尾,铁雄迷失在自己对力量的渴求中,最终被巨大且阴暗的婴儿外形所包裹,尽管不断地呐喊和祈求,却无法避免毁灭自己与周遭的结局。

2身体恐惧与主体性认同

正如凯利·赫尔利(Kelly Hurley)所言:“身体恐惧”试图通过对准人类(quasi-human)形象的再现,以其自身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反感,这种身体的异化也同时代表了主体性的终结。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到,从起源论的角度来说,收受本源为一个母亲,资源为一个父亲,居中本源为一个婴儿(3)。婴儿的外形相较于成年人是较为混沌的,五官尚未长开,尽管有意识,却无主体意识,表达的缺失使言语无法填补理解的空白,这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斯科特·麦克劳德在《认识漫画》中提到,结构相对简单的人物形象能为读者保留相应的想象空间(4)。那么相反,结构越复杂、越接近实拍影像的人物形象则越凸显出其“他者”的特征。观众的主体性无法投射,转而变为一种混沌不清的暧昧状态。婴儿化的形象也是一种暧昧不清的体现,它同时预示着新生与死亡,代表了意识的倒退与无止尽的胡作非为;同时,婴儿也是易受伤害的,柔弱的象征符号。当破坏与纯真、毁灭与新生结合在一起时,主体矛盾就此产生。美国学者苏珊认为,《阿基拉》中铁雄的变形“象征着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发展”(5),然而“形式的‘成人身份似乎完全无法控制其僭取的权力,更不用说完全缺乏任何精神或道德发展。”铁雄无法控制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却以一种极为自大的方式企图掌握它,他带来了一种婴儿式的不计后果的破坏,也让自己暴露在随时会崩溃的危险之中,铁雄的肉体在他婴儿化的瞬间就已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如果说《阿基拉》中铁雄的“巨婴化”体现为一种进化论中的退化现象,那么如高志、清子等超能力小孩则代表了另一种身体恐惧的极端。超能力小孩外表的衰老与其孩童的嗓音与身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青色的皮肤与麻木的表情使他们带有一种“非人类”的死亡气息。

在大友克洋的《GAMBO》中,属于外来生物的恶魔掳走人类女孩,在白熊的窥视镜头下,赤裸着的女孩近乎透明而畸形肿胀的腹部里孕育着张牙舞爪的鬼胎,在女孩撕心裂肺的喊叫中,鬼胎几乎撕裂她的身体。囚禁着女孩的巨大的“茧”形舱内也宛若另一个母体的子宫。女孩与其腹中的胎儿都是受困于母体的异物,无论是母体而是婴儿都饱受着巨大的痛苦,最终走向毁灭。

在婴儿身体意象的表达上,恐惧与死亡并存。诚然,婴儿的新生代表和希望与和谐,而当婴儿身体毁灭与畸形化时,希望随即消失,这种极大的反差将婴儿的身体置于美好与恐惧的边缘。

3巨婴化的拟象增值

尽管在21世纪后的动画中不乏出现“巨婴化”现象,这不仅体现为外表的婴儿形象,还体现在对主体体积巨大化,而智力下降之后的讽刺。如《鬼灭之刃》漫画的结尾,无惨为了躲避阳光而变幻出无数肉块包裹自己,这些肉块通过聚合形成了一种近乎无意识且疯狂的婴儿形象,而正是这种形态与他之前沉着冷静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着其自身的毁灭。事实上,这种通过让主体的外在形象巨大化而实际削弱其威胁性的手法已经屡见不鲜,譬如《红辣椒》的末尾,董事长变成了一个黑色巨人,他一边叫嚣着自己的重生一边荒唐地强调自己创世之神的地位,就连《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妖王混沌也变异成了一种巨大且无智的虫类生物——有趣的是,观众心里清楚地知道,每当反派变异成一种疯狂、巨大而丑陋的生物时,他也就离陌路不远了。

根据东浩纪的“数据库”理论,不难发现,婴儿化的身体意象实现了主体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退化,而“婴儿化”也成为了数据库中“萌要素”的一种,主要体现为体型的扩张和智力的退化。诚然,在外化的过程中主体外形并非单一的变成婴儿的形态,而巨大的吼声与低智特征足以体现一种身心退化。作者通过用这种外在的退化方式抹去主体“人”的表征,使其回归于一种原始且低等的状态,从而达到塑造“非人”且“邪恶”的畸形产物的目的,也赋予了对其施加“裁决”的动机。

4总结

无论是巨大化的身体还是婴孩般的造型,都彰显着一种对身体退化和已有物质条件消逝的不安。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和“单身寄生者”诞生,被“巨婴”不断蚕食的日本老龄化社会逐渐不堪重负。在脸谱化反派逐渐消失、大叙事凋零的今天,这种在动画中被丑化和弱化的视觉奇观是否也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注释

(1)东浩纪著;褚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 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M].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

(2)第四消费时代[M].东方出版社,三浦展,2014:30

(3)[美]朱迪斯·巴特勒著;李钧鹏译.身体之重 论性别的话语界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08:19-20.

(4)Scott McCloud.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 [M].Princeton,WI:Kitchen Sink Press,1993.

(5)Susan J.Napier.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Experiencing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imation [M].St.Martin's Press,2005:44.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才吃六袋》等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身体传送机
当机立断
身体里的两个词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