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词英译研究

2021-11-30 21:41向荣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向荣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对外传播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译本的质量对中外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最佳翻译方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古诗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41-02

0 引言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仅在经济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且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诗词也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由于古诗词使用的语言和现代汉语不同,这可能会对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化独特性都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喜爱中国古诗词的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本文以中国古诗词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研究中国古诗词的英语翻译,旨在探索更合适的古诗词英译方法。

1 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套翻译理论[2-4]。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一种研究范式。认为,为了适应翻譯的生态环境,译者必须选择译文的生态环境。因此,翻译过程也可以被称为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过程。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理论,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和交际层面。

2 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中国古诗词英译探析

2.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语言维度是三维翻译理论的第一维度。语言维度是基础。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该理解古诗词原文,然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对原文进行转换。对于古诗词的翻译,译者在选择恰当语言的同时,有时还需考虑译文的意义美、形式美和声音美。

在中国古诗词中,往往有些寓意丰富的意象词或者句子。在语言维度的转换过程中,译者在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可以直译意象词,或者采用意译的方法。以汉代女诗人卓文君的诗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为例,我们应该先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义。“一心人”指的是“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而“白首”指的是“头发都变白了”。此句诗表达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人,即使到了头发都白了的年纪,我们也不会分离”。理解原文后,译者可以在目的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去转换。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句“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准确地理解了原诗句的含义,译文简单明了[5]。

人称代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很少使用,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译文句子的完整性,应该在译文中加上相应的人称。以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例,虽然诗句中并没有人称,但是在译文中可以加上人称“我们”,“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我们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亮”。这样,不仅句子完整,也能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苏轼和其弟的兄弟情。

古诗词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形式中,诗词的字数、句数和形式却是相对统一的。古诗词也都遵循一定的押韵和平仄规律。在翻译古诗词的时候,译者可以改变译文的形式,来保留原文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宋代诗人秦观的诗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为例,“金风”指“秋风”,“玉露”指“白露”,在这里,“金风”碰见“玉露”指的是一对久别的情侣在七夕之夜相会。此句表达的是“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便会胜过那些在人世间千遍万遍的相会”。在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句“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 fade”中,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诗中所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了。在后半句中,许先生翻译是的“世间的爱情相会”在“金风玉露相逢”时黯然失色,译文表达的意思和原诗词相同,但是原文主语“相逢”被转换成“世间的爱情相会”,这样通过改变语句的形式会更简便地传递出原文的意思。同时,译者也考虑到原文的押韵规律,译文的表达也是遵循这个规律。

2.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的差异。在文化维度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也要关注源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言的整个文化系统,避免译文不全面,缺乏认同感。还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例,“婵娟”指的是一些美好的事物,在此句中特指月亮。许渊冲先生将此句翻译为“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在这里,许先生将“婵娟”翻译成“beauty”,由于译文读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那么译文读者可能就会对译文产生误解,认为是“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人”。龚景浩的英译版本“I wish a long life to us all.. Then,however far apart we are. We'd still be sharing the same enchanting moonlight.”中,“婵娟”被翻译成“moonlight”。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代表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共赏月”能更好地表达苏轼对其弟美好的祝愿。因此,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首先,译者应该要正确地理解原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其次,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词语,注意所选词语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译文读者对原文的曲解。

2.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沟通。除了关注前两个维度的转换,译者还应关注交际层面,关注译文读者是否能与原文作者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共鸣,达到交际效果。因此,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应考虑交际维的选择和转换,为古诗词译文的读者提供古诗词所传达的相关信息,达到使译文读者接受到的信息和原文作者表达的信息一致。由于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译者有可能不能为译文读者提供原文作者所表达的全部信息,但是通过一些适当的翻译方法,还是可以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6-7]。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为例,前一句“我想替君王完成统一大业”,表达出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最后一句话锋一转,“虽想要去杀敌报国,可惜已是白发人”,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翻译最后一句时,如果只是将原文简单翻译成“White hair grows!”还不足以表达原文作者的悲愤之情。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哎”(“But alas!”),就可以更直接地表達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译文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表达的情感。

3 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三维转换理论在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运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而且也要注重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这三个维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三维转换理论对古诗词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能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2):47-53.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3-8.

[5]许渊冲.宋词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6]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1): 34-36.

[7]颜延,王荣媛.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汉译英对比翻译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三个英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1(5):33-35.

(责编:李慧娟)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