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

2021-11-30 21:54汤婕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汤婕

摘要: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媒介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已逐步渗透进大众的生活。新媒体作为当下重要的媒介之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显现出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在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师生的媒介素养提出考验。为此,本文以高职思政教育为背景,引入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多角度探索两者融合的路径与策略,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思政教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87-02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新媒体的融入和运用,更应将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媒介素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

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媒介素养的认知起步较晚,但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媒介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介,还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判断,并且正确地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可以说,在媒介素养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单纯依靠传统媒体开展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说已收效甚微。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变革与挑战,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优化思政教育平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不二选择。

2 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对新媒体媒介过度依赖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实时化、传播内容多媒体化、传播行为个性化等优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其中,28.11%的学生表示一天不接触手机会感到不适[2]。可见,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各种媒介工具的使用日益增强,精神依赖性也处于同步增长的态势。在手机和新媒体全方位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今天,他们容易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网络中,从看新闻获取外界实时信息,到刷微信、微博,再到抖音、直播、视频等,大学生群体缺乏对新媒体的使用理性。

2.2负面文化信息肆意传播

新媒体有自由、即时和便捷的特点,导致不少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高职学生正处于成人初显期,其心理和思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海量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做出准确甄别。

在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的背景下,一些媒介却趋向于煽动化和低俗化,存在发布错误价值观、错误意识形态等现象,虽然高职学生都已成年且心智较为成熟,但对新事物和新观点仍处于“输入”阶段,不良文化容易侵蚀高职学生的思想,甚至成为负面信息的盲从者[3]。

2.3缺乏对新媒体合理运用

如今,大学生群体更倾向利用新媒体媒介提升娱乐社交能力,更愿意花时间刷微博、刷短视频等,在获取信息日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时代,大学生易被“浅阅读”不断侵蚀大脑,缺乏对事件、观点、信息的深入思考能力。其次,新媒体本身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是大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的好工具。但鉴于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律性不高的现象客观存在,没有将媒介真正用于个人成长。

2.4缺乏一定的媒介意识与道德规范

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增长的背后,各类网络诈骗、网络刷单、校园借贷现象屡见不鲜。对于还未真正自食其力的高职学生而言,金钱的诱惑往往让他们怀揣侥幸心理,殊不知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其次,大学生在运用各种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缺乏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现象,借用匿名的“外壳”在虚拟网络中语言粗俗,或侵犯他人隐私,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高职思政教育融入媒介素养的相关策略

3.1发挥高校育人作用,打造校园全媒体矩阵

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发挥重要作用,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而思政课堂作为核心“主战场”,思政教师更应关注社会动态,融入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完善思政教育职能[4]。(1)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要为自己线上和线下言行负责;(2)要引导学生履行道德义务,主动抵制虚假负面信息,审慎评判与看待网络观点。

其次,创新校园媒体矩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职院校应坚持创建高质量的新媒体经营管理机制,打造校园舆情中心,联动校园论坛、官博、官微等线上平台,形成一批全媒体矩阵,真正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正向传播力。在内容产出方面,媒体内容应注重多元化,不仅可以制作正能量的微视频,也可以打造学生参与度活跃的公众号平台,专门聚焦本校学生生活、学习、求职等多方需求;同时,还可在教学楼、学生餐厅内搭建新媒体对话平台,滚动推送近期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社会热点,鼓励高职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要大胆创新模式,如预留课堂十分钟与学生交流观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事件,在新媒体语境下樹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3.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拓展媒介素养课程

长期以来,高校开设的各类思政课堂数不胜数,究其成效却不明显,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借力新媒体,高职思政教师既能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模式,更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内在需求。

首先,高校通常拥有丰富的内部教学资源,高职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以慕课、微课、短视频为代表的媒介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展示,提高思政课堂的传播性和趣味性。其次,可以融合心理学、法律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内容,把针对性强的内容细分成“菜单式”课程,在利用媒介增强思政教育动态性和直观性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可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班、大学生全媒体成长论坛、模拟互联网法庭、法学沙龙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中,全面提升高職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3.3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发挥学生干部领袖作用

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纽带,只有充分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1)高职院校要加快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不仅要涉及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包含媒介设计、媒介展示、媒介开发等现代化科学手段与信息技术[5],进一步提升教师使用媒介教学的能力;(2)开设媒介素养专项工作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3)定期举办媒介素养沙龙,邀请新媒体领域或资深媒介素养专家进行讲座,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同时,要以高职学生干部队伍为抓手,积极倡导“朋辈教育”,发挥意见领袖的示范作用。自媒体时代,知名官方微博、人气博主往往会成为群体舆论中的意见领袖,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力。而学生干部正是大学生群体里的中坚力量,他们理应成为校园舆论的风向标,有责任营造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1)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优先渗透到高职学生干部队伍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意见领袖;(2)学校舆情中心要定期开展座谈活动,不仅要组织学生干部对社会新闻、热点事件进行讨论,还应对校园舆情动态作有效反馈。

3.4增强家校双向联动,提升媒介教育力度

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高职大学生家庭联络机制,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的第一位“家长”,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教育。例如,高职院校可尝试搭建大学生家校互享平台,促进家长对学生动态信息了解,并联动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媒介教育,全方位加大媒介教育力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各方关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对我国高校教育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当前,针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予以重视,并大力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促进思政课程与媒介素养有机融合。只有高职思政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才能培养出更多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都过硬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杨帆.从传播学角度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视听,2019(2):221-222.

[2]陈央.融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思政网络文化建设:基于战疫期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77-81.

[3]程梦君,曹潇.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J].大众文艺,2021(11):196-197.

[4]徐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互动融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5):24-26.

[5]肖鑫鑫.提升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2):15-17+34.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