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角下南粤传统村落活化的模式构建

2021-11-30 00:42刘二祯贾欣羽李女仙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粤文化创意传统村落

刘二祯 贾欣羽 李女仙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越发普遍,本文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十九大背景下南粤传统村落活化模式的构建。首先分析了南粤传统村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从自然风光、特色农业、建筑遗产、民俗民艺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因地制宜地构建不同的活化模式,盘活传统村落“沉睡”的文化资源,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南粤传统村落的活化提供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南粤;传统村落;活化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GD18XYS28)研究成果。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新时代农村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南粤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组成部分,受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社会历史发展源流,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具有多样性、活力性的村落与空间体系[1]。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分析南粤传统村落典型案例的特色资源,构建不同的活化模式,旨在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南粤传统村落的良好形象。

一、文化创意在南粤传统村落活化中的意义

(一)生态层面:营造新时代归园田居式的乡村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粤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尊重和恢复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肌理,村落的环境治理更加宜人,为营造健康的乡村人居环境做出贡献,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经济层面:将物质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

从经济环境上来讲,南粤地区地处经济繁荣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南粤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的新动力。这些潜在的城市消费群体可以反哺乡村,将乡村的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把乡村特色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劳动人口和返乡创业人群。

(三)社会层面:强化南粤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创意能够有效改善南粤传统村落的乡村风貌,塑造崭新的乡村形态,也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依靠沿海地理区位优势,强调中国传统村落的“地域性”,提升岭南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使传统的岭南文化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文化层面: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文脉

南粤传统村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文化的再创新,能够重新唤起村民以及海外华侨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活力,使岭南文化形象得到更多的推广,让一个优秀的地区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二、南粤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现状

“南粤”一词,始于《汉书》。南粤,也称南越,是广东一带的称谓。南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分为广府、潮汕、客家、雷州文化。绿水青山、青砖灰塑,古井、榕树、风水塘、祠堂、蚝壳墙、镬耳屋,构成了南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聚落。虽处于沿海经济發达地区,其文化产品资源仍存在挖掘不足、品牌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

(一)文化旅游历史悠久,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现有3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50个旅游风情小镇。根据2018年《广东乡村旅游大数据报告》的数据得出,广东省各市乡村旅游类项目存在发展不均衡,其中广州市占27%,东莞、佛山、深圳合计占比53%,而梅州、云浮、潮州等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靠后,大部分高质量村落景区集聚在城市中心的客流密集处。南粤古村落文化产业传承历史悠久,仅广州市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就有151个,涉及类型有花卉苗木种植基地、乡村文创园、特色节庆、田园综合体等,利用其资源优势对特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但广州市周边地区具有良好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的村落传播力大多较弱。

(二)品牌意识创新不足、三产融合意识不强

南粤传统村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但农户们倾向于自主种植、加工、销售,产品的经营形态单一,大部分游客们属于半日游和一日游,农业与休闲消费体验结合度低,距离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待提升。创新度和时尚度都有所欠缺,精品化产品较少,同质化产品居多。

(三)空心村、危房化现象普遍存在

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广东省乡村人口比例只有28.6%,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村落原住民逐日减少。很多建筑因无人居住和维修受损严重,利用率不高,宗族凝聚意识也逐渐淡化。例如台山市梅家大院,由于大多数房主人都已经移居海外,很多骑楼都大门紧闭,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屋体已经墙体斑驳,布满青苔,让建筑多了许多沧桑和残旧感(如图1)。

(四)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缺少深度体验类产品

2018年上半年,乡村游过夜人数只占广东旅游接待过夜人数的28.61%,过夜游客少说明乡村旅游经济贡献不高。根据当前的节假日乡村旅游消费统计,乡村民宿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需要增加乡村民宿产业和文化体验项目开发,提升游客的深度体验感。

三、文化创意在南粤传统村落中的模式构建

传统村落通过文化创意注入乡村旅游业、农业以及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生机。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研究背景,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南粤传统村落文化产业的资源现状和问题,将南粤传统村落自然和人文资源最明显的特征分为自然风光型、生态农业型、特色建筑型、历史人文型四种类型特色村落,以文化创意分别参与不同类型村落的发展,并结合相关案例构建以下模式,为南粤传统村落的活化问题提供思路。

(一)自然风光型:培育生态旅游康养一体化产业

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2021年广东省纳入监测的71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在春节假期、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期间分别接待游客157.5万人次、62.0万人次和110.7万人次。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和回温的趋势,游客们对乡旅体验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

以位于大流溪河地热温泉带上,号称“岭南第一泉”的从化温泉镇为例,选址、布局都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其原生态的山、水、林、田园构成极具吸引力的村落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广州市从化区以提供生态旅游、养生温泉、乡村休闲运动项目等特色体验,通过“康养”的理念,以温泉为依托,延伸村落旅游的产业链,为游客提供休闲的乡村田园和温泉度假游。

首先,对村落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如公厕、公共休憩座椅、道路指引标识、夜间照明、风情民宿等,挖掘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符号,嵌入地域元素[2],将其激活并传承,实现宜居、宜业、生态的原则,体现出村落的文化特色。其次,从餐饮、居住、游玩、购物、娱乐等各方面都融入文化创意的设计,增强人们在历史文化、艺术熏陶等方面的精神体验。

(二)生态农业型:创新高效发展生态休闲特色农业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做强乡村优势产业,首先,升级农副产品品牌、打造地方名片,鼓励每个村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发展乡村产业。其次,加强文化艺术融合农产品的研发。

例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陈皮村,基于一种特色农产品带动多方面的业态产业链,通过将陈皮村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材料充分运用到陈皮产业交易园的园区设计中,建设陈皮文化展览、特色餐饮、古村落休闲观光旅游、生态果园等创意产业园区。此模式助力传统村落现代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案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图2)。

自明朝初年开始,南粤地区便由种植农田稻谷转为植桑和瓜果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果基、桑基鱼塘遍布的生态农业生产情景。适合设计成具有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教及文化传承的现代化休闲农业示范区、农副产品产业园等。依托特色农业活化乡村,将生态、农业、文旅三者相融合,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完善休闲农业配套建设的游客接待、休闲景观、民宿及餐饮服务。其次,創新农产品品牌文化设计,通过特色农产业文化创意创新,构建品牌化、生态化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模式,保护原有农产业,同时培育附加的新兴产业。

(三)建筑遗产型:保护传统风貌,复兴乡土文化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的选址体现了人居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在南粤三大民居聚落中,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广府民居中的镬耳墙、蚝壳屋、竹筒屋、防御性围村、围寨、碉楼。

例如,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防御式民居建筑——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为核心的村落群中,外形酷似城堡,楼顶部分属西洋建筑风格,结构有圆形、方形多种,且有哥特式建筑尖顶,在中国的传统乡土民居建筑中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极富韵味[3]。(如图3、图4)

开平碉楼作为稀缺型的乡村建筑遗产,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由于碉楼所处的村落距离城镇还有一定距离,一日游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如附近民宿、餐饮场所过少等。

根据广东省开平碉楼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可以利用开平碉楼建立博物馆或参观游览场所。利用景区周边闲置民居建筑、空地,创新改造为村落历史陈列展馆、民宿经营、休闲餐饮空间等必要的景区业态空间、公共文化场所,也是对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但零散废旧历史民居的可持续传承,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侨乡历史;碉楼选址田园风光优美,高耸屹立的碉楼上,视野开阔,在不改变村落的文化空间和自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完善优化周围景观环境,将周围自然景观环境进行协调性治理和美化,保留原生态的文化景观体验和侨乡田园生活。以开平碉楼保护区为例,可以为维护侨乡文化和遗产提供发展建议。

(四)民俗民艺型:提取岭南文化符号,提升文化品牌设计

岭南文化受到地域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多种影响,经过世代相传的南粤民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目前还保留很多民间传统文化,例如沙湾飘色、舞狮、广东音乐、北帝诞等,呈现出岭南民俗的多样性、开放性和浪漫性。装饰题材上有民间故事、岭南瓜果花卉、岭南水乡风光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题材具有一定的伦理和教化意义,宣扬忠、孝、仁、义、信、和善、俭朴等思想,以达到德化教育的目的,如“马上封猴”寓意马上封侯的美好心愿(如图5)。

沙湾古镇对于传统文化和南粤民间艺术的传承,首先,以激活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其中的岭南文化符号和岭南民居装饰中的平面形态,如沙湾鱼灯,将其平面形态视觉要素进行转换设计成现代感更强、更符合时代审美的视觉形态[4]运用到现代生活空间中;其次,利用艺术介入乡村[5]有利于传承南粤乡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如沙湾古镇中利用闲置古建筑改造设计成的私房菜馆、茶室、书院,还有以非遗为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婚俗展馆(如图6)、鱼灯馆、民间艺术工作室等,将文化项目转化为资本[6],形成地域文化产业,既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利于人们了解、观摩传统非遗的具体过程。

四、结语

南粤传统村落蕴涵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文化创意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分别从自然风光、生态农业、建筑遗产、民俗民艺四个角度,打造一种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且乡风文明的地域性传统村落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模式。本文通过文化创意的途径探讨,挖掘不同村落中的特色文化,构建生态宜居、业态融合、建筑功能重塑、艺术文化传承塑新的南粤传统村落,使其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中,促进南粤传统村落的“活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琴.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文化生态诠释——以广东传统民居聚落为例[J].文化学刊,2019(11):16-21.

[2]梁徐策,符瑜玲,梁嘉幸.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产融合研究——以新会陈皮村为例[J].北方经贸,2020(2):8-10.

[3]王东,李朝阳.衰而未亡型乡村环境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1(6):133-135.

[4]曾迪来,李女仙.广东古村落平面形态的图像学分析:以沙湾古镇的“三雕一塑”为例[J].美术大观,2015(7): 84-85.

[5]李正军,陈方圆,王琳.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J].设计,2019(7):51-53.

[6]武欣,杨和平,武文溥,陈煜彬.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4):82-87.

作者简介:

刘二祯,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贾欣羽,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硕士研究生。

李女仙,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南粤文化创意传统村落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消失的兵符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