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电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12-01 07:13李竹馨尹洪娜李海燕李晨阳王雪孙忠人
医学综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夹脊电针脊髓

李竹馨,尹洪娜,李海燕,李晨阳,王雪,孙忠人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哈尔滨 150001)

夹脊电针是在针刺夹脊穴得气之后,连接电麻仪的正极和负极导线,选取适当的电学参数,对针刺局部肌肉和深部脊神经节起到刺激作用,操作简便,且效率较传统手针更高。夹脊电针最初用于镇痛,包括全身镇痛和类似药物局部麻醉的“电针局麻”[1]。近年来,夹脊电针因其优势病种多,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的肌肉关节疼痛,还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途径缓解全身症状[2-4]。临床研究表明,夹脊电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抑郁、焦虑、脊椎性肌肉痉挛和脑卒中、成瘾[5-11]。早在20多年前,电针切实可靠的临床疗效已被现代科学证实,电针经皮神经刺激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使数百万患者减轻了疼痛和炎症[11-12]。然而,夹脊电针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由于电针具有多靶点、多作用途径的特点,目前的机制研究多从中医经络、现代神经电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出发[2,13-16]。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成瘾、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夹脊电针作用机制

1.1经络学说 夹脊穴又称“侠脊”和“挟脊”,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指T1~L5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1寸≈3.33 cm),华佗用其治疗顽疾,因此又称为“华佗夹脊穴”。夹脊穴是古人“取穴求真”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发展了《内经》准确取穴的内涵,避免了“苟不知通变,徒执孔穴”的取穴误区[17]。《针灸要诀》中“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描述体现了夹脊电针的经络作用,现代科学理论以神经-体液调节为主要研究方向,尚未阐明经络的机制。中医理论认为,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知,针刺夹脊穴通过行气活血疏通督脉与膀胱经,以治疗其辐射范围内的肌肉关节疾病、胸部与腹部脏腑疾病。

1.2神经电生理 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病学互相促进,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针灸的有效性与机制。夹脊穴具有腧穴普遍存在的高导电量、低阻抗、高电容、高电压等电学特点[18],在解剖关系上,夹脊穴与脊神经、交感神经联系,故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19]。

针刺夹脊穴得气后加入电刺激可以增强疗效,且电刺激的频率具有特异性。2 Hz的低频刺激能够激活5-羟色胺等单胺类物质以及内啡肽、脑啡肽等阿片肽;而100 Hz的高频刺激能够激活脊髓中的强啡肽。2 Hz和100 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是可同时促进脑啡肽和强啡肽的最佳波形[20]。研究发现,疏密波可以提高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更接近于人体生物电,从而增强气血疏通作用,常用于治疗神经病变产生的疾病。夹脊电针使肌肉出现节律性的收缩与放松,同时能够兴奋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抑制痛觉信号传递[1,21-22],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1.3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前针刺治疗临床各种痛症具有良好疗效,主要机制包括外周敏化与免疫炎症反应、中枢敏化、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等[13]。目前研究的神经性疼痛潜在靶点很多,研究较多的疼痛靶点如下,①腺苷受体:主要包括对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酸氨基丁酸以及离子通道的调节[23]。②神经生长因子:电针能降低高脂血症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后大鼠海马CA1区的血脂,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从而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24]。③突触小泡蛋白1:可通过抗体阻断、干扰小RNA沉默和慢病毒介导等方法首次表明突触小泡蛋白1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中突触小泡蛋白1的表达来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25]。④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阻断脊髓HMGB1/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方法[26];电针预处理对体外循环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通过激活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抑制HMGB1释放[27]。

2 夹脊电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夹脊电针以夹脊穴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融合现代神经电生理研究,临床疗效好且优势病种多。夹脊电针主要用于治疗累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的疾病,包括不同原因导致的脊髓受损疾病、压迫或侵犯神经引起的各种疼痛、长期服用强力止痛药或毒品而致的药物成瘾、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焦虑、抑郁等[11]。夹脊电针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缓解疾病的伴随症状,无毒副作用,便于长期应用于临床。

2.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SCI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出现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发病率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升高,严重者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加重家庭成员的经济和心理负担[28]。近年来,夹脊电针治疗SCI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机制涉及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消除神经元内的固有抑制因子和改变限制神经生长的抑制因子等[4]。

研究表明,夹脊电针是连接受伤脊髓断端的神经中继,可以加强自主神经网络的存活和突触形成[29]。高兵兵等[30]通过临床实验对比夹脊电针与体针治疗完全和不完全性SCI导致的截瘫发现,治疗后两种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明显,认为SCI横截面和正常脊髓之间存在可能具有恢复功能的连接处,夹脊电针可以改善血液供应和周围邻近神经组织的不良环境,为受损神经提供最大强度的恢复作用。动物研究发现,针刺大鼠SCI节段夹脊穴后连接电麻仪,可有效改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由于促进脊髓组织中黏附分子L1的表达且抑制蛋白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和p53的表达,增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激酶B/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髓鞘碱性蛋白水平,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31]。胡蓉等[32]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夹脊电针可能通过增加转录因子Olig2和Sox10的表达,加快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增殖,促进急性SCI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2.2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造成的疼痛,是一种慢性疼痛,主要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目前药物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并不理想,如小分子药物常与肝脏细胞作用而造成肝脏毒性;而RNA干扰半衰期短且缺乏有效的传递系统,很难转化成临床药物[2]。

夹脊电针属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夹脊穴在背部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与脊柱和背部肌肉紧密联系,电针夹脊穴可以松解紧张的肌肉和筋膜,减轻对脊柱的牵拉,从而降低间盘和关节对脊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其机制可能与脊髓上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有关[2]。夹脊电针能够治疗病变累及脊神经而产生的神经性疼痛,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和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疼痛。

2.2.1神经压迫性疼痛 颈部和腰部疼痛多来自外伤、间盘突出和退变等所致脊神经等受到压迫。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止痛药、理疗、推拿、针灸和锻炼核心肌群等。临床上常根据病变部位进行相应节段的夹脊电针治疗,以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紧张,降低肌肉和关节对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疼痛。临床多用动脉血流图、神经传导试验、影像学检查、肌电图及相关量表评价夹脊电针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基础疗法联合夹脊电针能够缓解腰部慢性疼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夹脊电针结合局部A型肉毒素注射较单纯药物注射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改善[33]。经过15 d夹脊电针治疗的腰椎间盘术后综合征患者的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出现率及潜伏期等的改善均优于口服甲钴胺片组[34]。郭勤等[35]的多次随访发现,夹脊电针较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的长期疗效更稳定。

2.2.2带状疱疹后疼痛 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出现强烈的炎症反应,以局部难以忍受的疼痛为主要症状。针刺夹脊穴深度可达神经根,提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在减轻疼痛方面作用明显。取患侧病变及相邻节段的夹脊穴加电刺激同时配合局部治疗,能够缩短止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36]。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分别行毫火针点刺联合夹脊电针和西药治疗,前者能明显升高血清IgM、IgG及IgA水平,进而提高体液免疫功能,有效杀伤并清除带状疱疹病毒,以达到镇痛作用,同时还能够缩短病程,具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37]。目前,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疼痛的药物中,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效果差,神经冲动抑制药物(如卡马西平、加喷他丁)常造成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常规西医治疗联合夹脊电针减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缓解焦虑的作用突出,并可促进血液流通、调节脊神经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缓解疼痛[38-39]。

2.2.3其他急/慢性疼痛 夹脊电针镇痛不仅可缓解患病局部的不适感,还能够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针刺颈部(C5~7)夹脊穴可能通过调节大脑区域的适应性与可塑性,改变疼痛、情感和认知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新陈代谢,缓解臂丛撕脱伤所致的神经性疼痛[40]。研究表明,夹脊电针通过降低腰髓p38 MAPK信使RNA和磷脂酶A2-Ⅳ信使RNA水平,抑制大鼠脊髓p38 MAPK介导的前列腺素E2释放和前列腺素E2受体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分娩疼痛[41]。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指出,电针夹脊穴对减轻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疼痛、改善睡眠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效,且具有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42]。

2.3药物成瘾 20世纪70年代,Wen HL在开展针刺麻醉的时候意外发现针灸可以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戒断症状;并可缓解睡眠障碍,对情绪活动和认知注意程度有良性调节作用,进而降低复吸率[43]。

吗啡等药物用于缓解临床疼痛,而长期服用后,严重者出现成瘾。目前,我国约有240万毒品使用者,总吸毒人数可能已逾千万[44],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电针作为辅助物理治疗方法的优势明显。比较轻、中、重度海洛因依赖成瘾者电针双侧夹脊穴T5~7、L2治疗的效果发现,电针夹脊穴对不同程度海洛因依赖人群均有显著的良性干预效果[45]。观察复发率和血浆β-内啡肽和强啡肽-A的变化发现,电针夹脊T5~7、肾俞可以抑制药物成瘾者心理渴求、降低复发率,效果优于电针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位和模拟针刺组[46]。夹脊电针能够明显缓解海洛因依赖者的稽延性戒断症状,效果优于针刺四肢穴位[47]。

2.4焦虑 很多慢性疼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中枢的神经炎症与疼痛和抑郁症有关[2]。焦虑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单纯的药物疗效并不理想。针刺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兴奋性、诱导小胶质细胞向延迟型转化、降低慢性应激状态下CD4+T细胞嘌呤代谢紊乱等方面缓解焦虑、抑郁情绪[48-50]。

临床夹脊电针治疗焦虑主要是在原有针刺组合如情感区或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等穴位的基础上,联合夹脊电针,以提高疗效。高广慧等[5]发现,颈部夹脊结合电针丛刺情感区治疗卒中后焦虑6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优于单纯电针丛刺情感区和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盛国滨等[8]选取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针刺T3~L2夹脊穴,取T3~8、T9~L2夹脊穴分别同侧上端和下端穴位上正下负连接电极线,采用连续疏波,头穴丛刺情感区,总有效率优于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组和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组。

3 小 结

由三根定律可知,针刺病变局部神经节段及其相邻节段,可加强对脊神经的刺激。临床上夹脊电针常取同侧穴位连接电极(上正下负),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成瘾、焦虑等疾病选多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同时无不适感为度,根据患者身材情况选择直刺1.5~2.5寸(接近两个棘突之间的神经根处[51]),每次20~30 min,治疗4~6周,以相应量表评价疗效。目前虽然夹脊电针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机制及其他参数仍需深入探讨,如夹脊电针治疗焦虑症的具体施针节段及最优穴位选择尚不明确[52],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实践。综上所述,在深入研究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现代神经学理论,通过经络学说指导针灸的优越性与时代局限性,才能更好地阐明针灸的作用机制[53]。夹脊电针基于经络学说与神经解剖学,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将继续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夹脊电针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作用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