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汛抗旱水利以及农村农业工作

2021-12-01 11:01潘丽红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旱防汛水利

潘丽红

(武山县水务局,江西 崇义 341300)

从水利、农业两方面入手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可以减少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农业产业生产力的优化发展,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农业生产效果,应针对水利、农业防汛抗旱工作予以深入分析,以积极总结、归纳出优质的工作方案,增强防汛抗旱效果,构建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1 做好防汛抗旱水利工作

1.1 水利总体布局工作

在防汛抗旱水利工作中,应先做好水利总体布局,以保证各项水利工程设施能够充分发挥其的效用,增强防汛抗旱效果。在总体布局过程中,应按照水陆区域结合、防涝与抗旱灾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将防汛抗旱水利总体布局与资源利用相结合,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抗旱体系,同时,还要全面考虑当地的水情,以及区域经济布局,使防洪、排涝水利工程得以被准确地统筹应用,实现防汛抗旱综合实施,提高水利工作效益。在防汛方面,需结合流域、区域的特点,全面统筹安排大江大河、中小河流的涝区排涝布局,实现蓄泄兼酬劳的防汛水利工作。在抗旱方面,则应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条件,以及供水基础设施,对抗旱引调提水、小型水库、机井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应用进行统筹安排,而且应将生态环境修复,纳入到抗旱水利总体布局中,以达到更好的防汛抗旱工作效果。

1.2 水旱灾害水利隐患排查

在水利工作中,应围绕水旱灾害应对用水利工程设施开展薄弱点检查工作,以及时发现、排除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在此过程中,首先,需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系特点,全面梳理现有的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设施情况。其次,按照不同区域内存在的防汛抗旱风险因素,如饮水困难人口情况、病险水库情况,为各个区域构建出相应的水旱防灾治理评估体系,用以评估区域内的水旱灾害隐患现状。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聚焦突出问题,开展系统化的梳理,找出隐患形成的原因,再加以弥补、优化,以消除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短板,增强水利隐患排查效果。此外,应注意,在系统排查中,需将中小河流、大江大河、供水困难、山洪灾害等水旱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列为重点检查区域,以保证排查工作的效果,提高防汛抗旱水利工作水平。

1.3 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工作

山洪灾害防治作为防汛抗旱水利工作重点,应基于《全国山洪防治规划》,结合现有的防治水利项目建设方案,秉承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原则,开展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工作,保证该项水利工作内容的落实质量。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山洪沟的灾害风险较大,所以在水利工作中,需将山洪沟情况作为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的确立依据,并为其设置必要的堤防、疏浚、护岸措施,保证防汛效果。此外,在该项水利工作中,还要做好群测群防措施,并在一个区域内,设置一个或几个监测点,然后以监测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构建出一个群测群防体系,同时,应注意专人监测、管理的落实,结合专业人员的宏观巡视监测,形成一个县、乡、村、组四级体系。若区域内存在受威胁人口超过100人,或能够带来1000万以上的一次性经济损失的极度危险山洪灾害风险,那么则还要建立专业的监测系统,以达到更好的山洪灾害防治效果。

1.4 农村抗旱水利工作

农村抗旱是水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用自来水管道系统,均靠水泵从井内或其他水源处,向室内、外引水,实现饮水和灌溉,因此,旱情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作业。基于此,在水利工作中,应围绕现有的重点水源工程,即水库工程,进行调查评估,得出其抗旱供水运行现状,然后根据现状信息,对水库工程进行提升建设,增强农村地区的抗旱供水能力。如果有必要,还需启动重大引调水工程,如跨省型引调水工程等,以深入优化抗旱供水效果,如已启动的引洮工程。

1.5 智能化防汛抗旱水利建设

在水利工作中,水旱灾害监测体系是防汛抗旱水利工作预案编制、修订参考依据的主要来源,而当前高新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水旱灾害监测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有助于预案编制修订参考依据全面性、精准性、时效性的优化,因此,智能化水旱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作为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已提升了防汛抗旱水平。在此过程中,水利局与高新信息技术企业展开合作,借助企业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团队、技术专利,将大数据、云计算、AI、互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应用到水旱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中,完善监测系统的灾害预报、情景构建、分级预警、防控调度等功能,实现了对险情的准确探测,为后续抢险技术、装备准备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2 做好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

2.1 农村农业抗旱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防汛抗旱,应将抗旱工作定位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并加大节水灌溉的普及力度,以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降低旱灾为农村农业带来的影响。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需基于《国家农业节水纲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农田情况,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增强防汛抗旱效果。此外,在农业供水设施建设工作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六个坚持”农村农业抗旱措施,深入优化农村农业抗旱工作水平。其中,“六个坚持”主要是指,坚持以早治旱、以旱治旱、以改治旱、以调治旱、以科技治旱、以多治旱的抗旱农村农业工作理念,相关部门应围绕该理念,及时做好农村农业抗旱工作部署,深入优化抗旱工作水平。此外,还要实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以精准抓住有利时机,开展蓄水保水工作,增强农村农业抗旱工作效果。

2.2 农业水旱灾害防治监管工作

为了使农村农业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的防汛抗旱工作效果,管理部门应加强水旱灾害防治监管力度,并通过建立、实施配套规章制度,来规范化水旱灾害防治工作,提升防汛抗旱水平。在此过程中,应围绕我国的水旱灾害防御法律、政策体系,结合区域水土环境特点,探讨、确立、修订出监管重点、方法,再根据水旱灾害防治规章制度,开展监管工作,保证各项治理工作得以被落实到位。在监管方案建设中,应注意,需基于区域内存在的水旱灾害风险因素,明确治理工作要求、标准,以及监管重点,同时,还要在监管方法编制上,采用量化评估方式,建立合理的指标评估体系,增强监管工作的落实质量,促进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水平的发展。

2.3 农业灾害防治投资匡算

在农村农业防汛抗旱工作中,还要做好相应的投资匡算工作,以保证各项农业工作投入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农业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需根据几年来,类似的灾害防治农业工作实际投资情况,提前对此次灾害防治成本进行测算,以得出较为可靠的匡算结果,为后续农业工作资金筹集、资金投入安排提供有利的依据,以支持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的持续开展。在匡算中,应当注意,需选用日期最近的过往投资方案,或直接选用上一次的防汛抗灾农业工作投资方案作为参考,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增强匡算的准确性。此外,需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工作进行针对性匡算,深入优化匡算结果的参考价值,为后续的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1]。

2.4 防灾农村农业工作评估

在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中,待灾害防治完毕后,还要结合防灾成果,对农业工作加以评估,以总结此次农业工作经验,为之后的防汛抗旱农业工作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可以从实施效果分析、环境影响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全面评估农业工作效果。其中,在实施效果分析上,需采用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业工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同时,还要评价其的农村农业防汛抗旱能力塑造优化作用,实现以人类社会生产为主体,评估农业工作的实施效果。在环境影响分析上,需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的国家标准、法规,分析此次农业工作的优势和短板,最后对照实施效果分析,找出影响农业工作质量的因素,并寻求解决措施,促进防汛抗旱农业工作水平的发展[2]。

2.5 农业灾害修复工作

在防汛抗旱农业工作中,为了降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了做好灾害防治,还要积极开展灾后修复工作,并及时修补防汛抗旱过程中受损的农业用工程设施,且要根据此次防汛抗旱效果,对农业用工程设施性能上的薄弱、短板进行优化,增强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应以农田灌排工程设施的灾害修复作为农村农业工作要点,并委派专业人员对农田灌排工程进行检修维护,做好灌排工程设施清淤、受损设施更换整修,使农业生产用防汛抗旱工程设施恢复良好的使用状态,而且还要建立统一的灾害修复建设标准、竣工验收要求,充分发挥招投标修复施工模式的优势,节约农业水旱灾害修复成本,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水平[3]。

3 结语

积极发展防汛抗旱工作,有助于国内农业生产领域的可持续优化建设。在防汛抗旱中,借助各项水利工作,能够有效防治各类水旱灾害,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条件,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防汛抗旱农村农业工作,可以降低水旱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促进农产品的稳产、高产。

猜你喜欢
抗旱防汛水利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夏季防洪防汛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北方茶园抗旱节水栽培关键技术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