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物学课堂“四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1-12-01 21:40段德杰曲义梅
中学生物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传染病人文

段德杰 曲义梅

(济南市长清区实验中学 山东济南 250399)

深受学生喜欢并能让学生津津乐道的教师,都是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深深打动人心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有味道,一方面需要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好素材;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地实施教学过程。好的生物学课堂一般会有科研味、历史味、生活味、人文味等味道。有味道的课堂学生才会喜欢,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品科研味,培养科学素养

1.1 把教学活动改进为科研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青春期的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高、好奇心强,每一个人都有探索的欲望。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能满足学生探索欲望的素材,如各种调查活动、验证实验、探究活动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活动改进为科研项目,使学生有研究探索的体验,课堂就会有科研的味道。

例如“发酵技术”一节课,教师先不讲述发酵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像开展科研项目一样实施探究活动“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教师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介绍酸奶的优点,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制酸奶需要什么条件呢?”接着,启发学生储备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明确在此实验中需要的重点知识是制作酸奶的原理,即发酵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科研计划,确定该实验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氧状态、单一变量是有无氧气。同时,教师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不干预或少干预,不怕学生出错。学生将“科研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示,由然而生做科研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发酵原理,而是为了研究需要主动学习这个原理,从而激发了探究精神,锻炼了动手能力。

1.2 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现成的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是枯燥无味的,而自己创造或发现的知识却会回味无穷。把学习变成科研,在研究中发现的知识,就成了自己的成果,学生会倍加珍惜。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模式图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介绍各种结构的名称和功能,学生理解记忆,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经历科研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然后,学生在显微镜下研究探索,描述观察到的结构,并把它画下来,再查找这些结构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功能。这个过程看似浪费了时间,但是,学生通过经历发现了新知识,会倍感兴奋;同时,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2 品历史味,习得先辈智慧成果

学生大都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即使不喜欢上课的学生听到讲故事也会立刻来了精神,有时还会对喜欢的故事津津乐道。生物学科学史是对生物学艰辛的科研过程或科学大事的记录和描述,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翔实的情节,是很好的科学故事,如詹纳的牛痘免疫、海尔蒙特种植柳树、巴斯德挽救酿酒业。教师适当引用生物学科学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能够扣其心弦达到共鸣的效果。生物学科学史是科学发展史,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因此,需要教师加以修饰,使其更吸引学生,而又不能失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学习生物学科学史是为习得先辈智慧,提高文化素养,所以,教师要将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实验技巧、理论突破、艰辛和毅力等先辈的智慧和品质故事化,从而起到寓教于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述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故事中,要突出以下几点:①孟德尔同时期的四位科学巨匠(牛顿、麦克斯韦、欧拉、高斯)都是专门的研究人员,而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只是个修道院教士,属于民间科技爱好者。②孟德尔选取的研究样本是完全自花传粉且为闭花授粉的豌豆,授什么样的花粉完全可以控制。③孟德尔选择的遗传性状:种子的形状(圆粒、皱粒)、茎的高度(高茎、矮茎)、子叶的颜色(黄色、绿色)、种皮的颜色(灰色、白色)、豆荚的形状(饱满、不饱满)、豆荚的颜色(未成熟时,绿色、黄色)、花的着生位置(腋生、顶生)等。这些性状特别容易区分。④孟德尔采用单因子研究分析法,一个时期内只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差异,对杂交后代的性状进行分类、计数和数学归纳。⑤孟德尔用了8年时间,共栽培10 000多株豌豆苗,一棵棵地种植,一个个豌豆苗的授粉、观察、记录、计算,没有助手完全由他一人操作,表现出他具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心。故事中,样本选取的技巧、研究条件的简陋、研究过程的艰辛等方面,无不体现先辈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

3 品生活味,学会健康生活

3.1 品生活味,学健康常识

教师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构建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学习,会给学生一种学习生物学即生活的一种感觉。例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一节课的导入,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呀?”学生回答自然很踊跃,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要吃早餐?”7年级的学生大多不知道吃饭的实际意义,常见的回答是“肚子饿”“想吃”。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肚子会饿?为什么想吃呢?”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吃饭?吃饭有什么用?饭里面到底有什么?吃什么比较好?怎样吃才有利于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使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有生活的味道,从而增加健康常识。

3.2 演练生活场景,培养安全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部分要求,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生物学教学中的食品安全、用药安全、运动安全、合理膳食、预防传染病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味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学习时,学生表演在2019年末由COVID-19引起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时,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如戴口罩、勤洗手、碰肘礼、不聚集、常通风、常消毒、保持间距等。然后,教师逐个解读这些操作的意义。在教师的解读中,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的种类、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等知识和技能要点都会得到诠释。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过,自然会对这些知识和技能铭记于心,并会对传染病足够重视。课堂上,学生再对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的预防进行模拟演练,预防传染病的安全意识就会建立,就能促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品人文味,激发人文情怀

4.1 挖掘人文素材,立德树人

生物学虽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生物学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人类的伦理密切联系,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的感受。因此,生物学知识可为教学提供很多人文教育素材。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认识自我,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珍惜生命,健康生活的情怀。

例如,在“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教师以丹顶鹤为例,求偶时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鞠躬表示友好和爱情,亮翅表示欢快的心情,很自然让人感受到暖暖的爱意。丹顶鹤一旦选中配偶就一生一世,不离不弃。丹顶鹤对“爱情”的坚贞和纯洁得到人们的赞扬并将它称为仙鹤。学到这些知识,学生会油然而生一种圣洁的情感。又如,在学习鸟类育雏时,以《燕诗》为素材介绍家燕的育雏:“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首诗描述了亲鸟育雏的辛苦,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可以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感恩自己的父母。

4.2 运用人文素材,激发人文情怀

现在的教育过度强化学科知识和技能,淡化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淡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因此,教师立足生物学课堂,将生物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人文情怀是十分重要的。

家国情怀常常被文人墨客以文学或美术的形式展现,其实生物学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一节课时,向学生展示我国裸子植物种类占全世界的26.7%,世界第一,而且有很多特有的种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总和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特有动植物有一万多种。在学习“生命的起源”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联合在1965年9月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研究生命起源做出重大贡献。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介绍我国引以为傲的生物资源和科学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容易目中无人,合作能力深受影响,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只讲个人绝对自由,要学会和谐相处、各尽其责。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时,教师以蜜蜂社会行为为模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工蜂、雄蜂和蜂王,介绍所扮演角色在蜂群组织中的职责,并说明无论哪一个体离开集体都无法独立生存。学生会真正明白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素材,发挥其育人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节课时,课前让不同的兴趣小组分别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赛罕坝奇迹。课上,一个小组展示西北地区由于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每年正以1 000~2 000 km2的速度蔓延的现实情况。另一个小组讲述赛罕坝地区成功营造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荒漠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并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化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的故事。两者相比较,学生会自然产生社会责任感。

有味道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才能算高品质的课堂。要创造更多的有味道的课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分挖掘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还要注意教学的艺术化。教师应努力让课堂变得更有味道,让所有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课堂,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到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生物学传染病人文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