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目标,预防疏漏
——听“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发的思考

2021-12-01 22:44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周维娜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仔细观察顶点表象

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 周维娜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核心,主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扎实、灵活、有效的第一要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落实教学目标层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疏漏,需要我们加以改进。

【片段一】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教师呈现从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这三个平面图形中剪下来的不同的角。

1.观察、讨论、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教师喊停)

2.说角的共同特点。学生沉默了会儿,教师马上说: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尖尖的地方。

师:那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这个角有几个顶点?你还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3.指角。(学生指角有些凌乱,有先指两条边,再指顶点的;有指顶点,不指两条边的;有滥竽充数胡乱指的)

思考: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角的直观几何形状。显然,目标制订是科学合理的,但是落实目标的过程是肤浅和匆忙的。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教师就喊停,让学生说角的共同特点,学生答不上来也是正常的,但教师马上引导: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现在发现了什么?表面上,角的特征是被“引”出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提高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通过交流可以明确自己对“角”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角”的表象还未形成,教师就去画角,干扰了学生对“角”表象建立的顺序。

【片段二】创造角

教师:圆形纸片上没有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创造一个角?(学生说“画、折”)

教师:现在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折来创造一个角。

思考:在圆形纸片上创造角,就应该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在告知方法的情况下去创造角,那不是真“创”,只是机械模仿而已。教师做这样的安排,显然有他的用意——节省探究时间,达到预期的结果。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做严格的规定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本环节如果让学生自主创造,再交流创造角的方法,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

【启示】

一、解读教材—链接:纵向疏通,面上细读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课堂教学是教材的活化。让教材活化,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落实目标,预防疏漏,首要工作就是科学解读教材。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首先,我们要对“角”有关的知识体系做纵向疏通,了解“角”的知识在每个学段、每册是如何安排的,“角的初步认识”在整个“角”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哪一个阶段。其次,我们要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个面上反复细读:教材呈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教材有哪些“空白”需要去丰富?

案例中,教师把“判断角”放在“画角”之后,把“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放在“玩活动角”之后,显得有些不妥,违背了知识点的发生过程。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相同地方后,应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角,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建立角的表象。接下来教师应让学生对角的表象进行“刷新”——“判断角”,让角的表象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然后进行“画角”等环节就显得更自然,同时可以深化角的内涵。

二、组织教学—链接:整体架构,多给“留白”

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绝不是模仿者。因此,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整体架构,多给学生“留白”。“留白”是给学生留足思维和创造的时间、空间;“留白”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现的机会。

案例中,教师在“观察,讨论、交流角的共同点”和“玩活动角,让角变大,让角变小”这两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太少。教师应延缓交流和评价,给多数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接受挑战的机会。我相信,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学生可能有“灵机一动”,可能有“茅塞顿开”,也可能有“锦上添花”。

每一堂课都是动态的、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只要我们科学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时整体架构,多给“留白”,就能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预防疏漏。

猜你喜欢
仔细观察顶点表象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找不同
仔细观察 化难为易
表与里
表与里
加强学习补差距
透过表象看公式
填空格
表象与真相
数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