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视角下高校学报助力学科建设研究
——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为例

2021-12-01 00:56翟彬偲朱小惠陈石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报一流学术

翟彬偲,朱小惠,陈石平

(浙江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而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科知识传播和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1-2],不仅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而且是承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其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国内已有一些学者针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途径进行诸多探索,例如郑琰燚等[1]根据“双一流”的建设路径,提出高校学报应依托所在高校和学科发挥独特作用;郝雪等[3]提出高校学报应从内部发力制定措施,从栏目组建和发展角度打造支撑平台并规划期刊群;丁佐奇[4]研究中国高校主办SCI期刊对ESI学科的贡献度,发现其对ESI学科作出较大贡献,但学术影响力落后于学科发展;尚利娜等[5]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探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建议将学术期刊建设纳入“双一流”评价体系;黄英娟[6]总结《高分子学报》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基于ESI数据库针对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研究报道则甚少。

2021年,既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双一流”启动之际。笔者从“双一流”进程中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期刊的需求出发,以《学报》为例,基于ESI视角,将高校学报置于学科建设的链条、结构和发展之中,深化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定位、角色和功能的认识,探讨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共生现状和协同路径,为高校学报助力“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推动高校学报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研究选取的对象为《学报》,其是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等理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自1973年4月创刊以来,《学报》先后4 次入编北大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化学文摘》(CA)、《文摘杂志》(AJ)、《科学文摘》(SA)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列为源期刊。2020年,《学报》荣获“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研究选取的分析工具为ESI,其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深度分析型数据库。一个学科是否进入全球前1%,尤其是前1‰,既是衡量该学科是否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近年来,ESI已被国内高校广泛应用,作为科研实力、学科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依据,高校“双一流”建设也普遍把进入ESI学科前1%和1‰作为建设目标。如浙江省在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有50 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力争省属高校在ESI前1‰取得突破”[7];在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对“2020年省高等教育”的总结中提到“‘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已有75 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

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笔者通过访问浙江工业大学官网及《学报》网站,查询“双一流”进程中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报》的发展现状;通过ESI数据库,统计学校近6 次进入ESI前1%的学科及其刊发论文数、被引频次和排名等数据;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学报》2010—2019 年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文总量及学科分布等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探讨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共生模式,提出高校学报如何实现自身跨越发展,并助力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用于本研究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均截至2021年7月15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工业大学近6 次进入ESI前1%学科情况

ESI包括22个学科领域,每两个月更新一次统计数据。通过ESI数据库进行查询,浙江工业大学近6 次进入ESI前1%学科的论文数、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排名的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近6 次ESI发布的数据中,浙江工业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论文数、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排名均呈稳步上升、时有突破的趋势。在前期2019年9月11日ESI数据中,学校生物与生化和计算机科学这2 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是此次上榜的百强高校中唯一一个新增2 个前1%学科的高校,至此,学校提前实现了“ESI 1760计划”中7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目标;在近6 次的2021年5月13日ESI数据中,药理学与毒物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至此,学校共有8 个ESI前1%学科,ESI前1%学科数量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表1 浙江工业大学近6 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情况

为对标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提高学校ESI学科国际排名和学术影响力,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术论文水平和创新层次,浙江工业大学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和政策调研,探索实施路径,于2018年3月提出“ESI 1760计划”,并以学科建设贡献为目标导向,调整优化相关激励政策,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学科特点,组织专题报告会,成效显著。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ESI前1‰学科排名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学校声誉和地位、促进学科内涵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浙江工业大学虽然尚没有ESI前1‰学科,但是在近6 次ESI数据中,化学、工程学学科多次进入2‰,材料科学学科多次进入4‰,后续应关注热点论文和潜势学科,明晰前1‰学科的实现路径,打好政策组合拳,力争早日实现学校ESI 前1‰顶尖学科的突破。

2.2 《学报》2010—2019 年期刊学术影响力情况

2.2.1 《学报》载文量和被引情况

《学报》2010—2019 年载文量和基金文献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基金文献量指受到国家基金、省市/院校(所)基金和企业基金等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献。由图1可知:《学报》2010—2019 年载文量虽然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基金文献量并没有出现正比下降,呈基本持平状态。这也与相关权威统计显示的“从2011年开始,中国科技期刊的载文量呈整体下降趋势”相吻合,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期刊的年平均载文量从2011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6 年间载文量的平均降幅约为2%,而基金文献量却没有下降,且基金文献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则与“期刊瘦身”,缩减载文量有直接关系,也与国家近几年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和增加基金课题类型有一定关系[8]。需要关注的是,合理“瘦身”,才能达到“强身”,这就需要客观认识和合理设置载文量,准确定位《学报》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编委、专家和作者的积极性[9-11],加强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在科学“瘦身”的基础上,形成学科特色,逐步扩展优质稿源[8],进而提升《学报》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图1 《学报》2010—2019 年载文量和基金文献量柱形图

2.2.2 《学报》影响因子情况

期刊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学术水平也相对较高[12]。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成正比[13],其主要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两种类型。《学报》2010—2019 年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学报》2010—2019 年复合总被引频次和综合总被引频次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由图2,3可知:在2010—2019 年,《学报》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指标虽然在2012年和2015年偶有波动,但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年来,《学报》的影响因子持续提升,排名连创佳绩,2019年《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1.076,首次突破1,学科(工程技术综合)排序第31位(31/141);综合影响因子为0.724,学科(工程技术综合)排序第29位(29/141)。这是《学报》坚持质量为本、内涵建设、服务发展的显著进展和重要标志。

图2 《学报》2010—2019 年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

图3 《学报》2010—2019 年复合总被引频次和综合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图

另外,2012,2015年《学报》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均有明显的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报》自创刊以来,曾先后4 次入编北大核心期刊,分别是2008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和2020年版,而影响因子明显下降的2012,2015年也正是未入编北大核心2011年版及正式入编2014年版的前后时间段。这反映出:一方面,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与稿件质量和作者热情度相辅相成,呈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出版时滞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密切相关,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学报》曾进行封面文章设计等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出版时滞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也会影响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提升。

2.2.3 《学报》学科发文及其影响力情况

《学报》2010—2019 年发文前35 位的学科分布及其影响力评估情况如表2所示。表2的学科体系按知网168体系,分为10 个专辑168 个专题,其相较于ESI的22 个学科分类更加细化,也更贴近于国内期刊普遍发展现状。

表2 《学报》2010—2019 年学科发文及其影响力情况

由表2可知:《学报》2010—2019 年发文前35 位的学科分布,已涵盖了浙江工业大学8 个ESI前1%学科领域,说明《学报》发文学科与ESI前1%的学科领域范围匹配度较高。同时,发文排名前35 位的学科在总被引频次、总下载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频次等数据评估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说明《学报》在相关学科的成果孵化、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续工作中,可对ESI前1%学科的热点前沿领域和1‰,1%的潜势学科给予进一步关注,加强与学科专家、科研团队和研究院所的主动沟通,充分发挥《学报》在孵化、首发和传播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同时也注意到,材料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学科发文排名分别为第21 位和第34 位,与其ESI前1%学科的发展现状虽然不十分匹配,但其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频次与发文排名前20 位的学科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部分指标甚至高于发文前20 位学科,这说明:材料科学和农业科学在《学报》的发文量表现虽然不十分出众,但是论文质量水平较高,《学报》发文较好地把握了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科研成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参考、借鉴,甚至指导意义。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可适当关注这两个学科的发文,与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加强交流,积极约稿组稿,既可提升《学报》相关学科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也可通过稿源孵化、成果实践、论文首发和科研交流等途径助力ESI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

2.3 《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匹配度和贡献度

《学报》主要收录情况如表3所示。在对浙江工业大学近6 次ESI前1%学科与《学报》2010—2019年学术影响力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报》文献学科分布与学校一流学科、ESI学科的匹配性和贡献度进行研究,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学报》主要收录情况

表4 《学报》学科分布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匹配性

截至2021年7月9日,浙江工业大学共有8 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此外,浙江省为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十三五”期间启动“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学校共有18 个学科入选;学校的工业催化学科在国内外催化学术界和企业界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学校最具实力的学科之一,也是学校乃至浙江省的一个标志性学科,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化学工程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由表2~4可知:一方面,《学报》被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说明经过近50 年的精耘细作,《学报》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高质量作者群,其发展水平可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相辅相成、反哺助力,同时,学校8 个ESI前1%学科及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均为“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领域,《学报》发文文献学科也均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或ESI前1%学科领域,说明《学报》文献学科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和ESI前1%学科等已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学科领域的匹配度均较高;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尚没有“双一流”一流建设学科和ESI前1‰学科,根据以上数据及分析,《学报》对学校ESI前1%,1‰学科和一流学科的贡献度仍需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尤其是针对浙江省一流学科、ESI前1%学科的热点、前沿研究领域以及ESI前1%,1‰的潜势学科,需要敏锐捕捉方向、加强组稿约稿和拓宽交流形式,在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3 讨论与建议

高校学报是高校重要的学术名片和学术平台,与“双一流”核心任务的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对“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笔者以《学报》为例,基于ESI视角,将高校学报置于学科建设的发展框架中,在对《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共生模式,以期由“点”及“面”,由《学报》及高校学报,深化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在孵化稿源、引领创新、培育人才和传播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高校学报如何实现“双一流”进程中的自身跨越发展,并助力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

3.1 紧抓“双一流”契机,与学科协同发展

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发展相辅相成,应抓住“双一流”发展机遇,在依托高校学科、人才和科研平台等优势的基础上做强、做精期刊,并反哺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形成与学科建设共生协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越高,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更容易吸引校内优稿,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高校学报稿源孵化、人才培养、学科培育和学术交流的作用,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也越大;而当学报的发展落后于学科建设水平,其助力学科的程度也随之大大降低,会出现“学科强、学报弱”的一系列负面效应。随着第一轮“双一流”的收尾和新一轮“双一流”的启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和提升速度将会迎来新的“提速”阶段[14],但与此同时,高校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也愈加严重,这与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目前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有一定关系。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建议高校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扶持本校学报,以促进学报和学科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助力“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

3.2 客观认识贡献度,打造一流期刊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是平衡且可持续的,不能对其进行单一地高低判断。高校学报对ESI学科贡献度过小,说明其发展相对滞后于学科水平,期刊影响力和评价水平还不足以吸引更优质的校内稿源;而高校学报对ESI学科贡献度过大,从侧面也说明其在稿源地域、作者机构、学科及学术多样性等方面距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需要客观、合理地思考和判断学报助力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标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高校学报要想打造为一流科技期刊,必须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即一流的稿源。因此,高校学报必须要以争取校内、校外甚至国外的优质稿源为第一要务,把握核心,开拓创新,一方面提升校内优稿对高校学科的孵化、培育、传播和引用贡献;另一方面需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争取首发权,注重引领科技转化创新,打造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心目中的一流期刊。

3.3 关注前沿热点,加强实质性互动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学科建设方面指出,“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优化整合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加强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建设。”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共有18 个“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8 个ESI前1%学科,截至2021年7月9日,ESI前1%学科数量已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学报》应加强与已有优势学科及ESI前1%,1‰潜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互动,敏锐关注并提前组约有重大基金资助的论文,关注学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吸引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等有实际参与度的专家进入编委团队,一方面,可以及时准确把握前沿科技和学科动态,进行约稿和组稿,提升《学报》发文质量和学术高度;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他们为《学报》审稿评议、组建栏目和出谋划策,严把刊发论文学术质量,着力打造精品,创新内容和服务,更好地为新一轮“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服务。

3.4 纳入评价体系,推动互促发展

目前,在“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学科评估的评价指标中,甚少有高校将作为高校成果展示平台、学者集聚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和学科宣传平台的高校学报纳入评价因素之一。高校学报在孵化稿源、引领创新、培育人才和传播交流等方面,对“双一流”进程中的一流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17],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已经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中。ESI前1%,1‰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团队,是创办一流高校学报的不可忽视的优势条件,但是基于目前普遍公认的评价标准,这些优秀科研成果大多数发表在国外高水平或SCI收录期刊上,在“破五唯”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应把握发展契机[7],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争取将高校学报质量评价纳入“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的评价体系中,推动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的互促发展。

4 结 语

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讲话,聚焦“创新”,做实“融合”,形成与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客观认识高校学报对学科的贡献度,吸纳一流科研成果打造学者心目中的一流期刊;关注前沿热点,争取校内外优稿,加强与学科带头人及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互动;建议将高校学报评价纳入学科评估体系,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在实现自身内涵式跨越发展的同时,助力学校“双一流”及一流学科建设,在新一轮“双一流”的大格局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迈进。

本文得到了浙江工业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SKY-ZX-20200077)的资助。

猜你喜欢
学报一流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