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2 00:41余德军张光莉丰顺才
广东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蚕农蚕桑种养

余德军 张光莉 丰顺才

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余德军张光莉丰顺才

(德昌县蚕茧公司四川凉山615500)

近年来,随着蚕茧价格的上涨,蚕桑生产效益也在同步提高。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蚕桑生产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其技术推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缺少资金支持、缺少关键技术、现有经营模式不理想等,文章以我国江苏省推广高效省力的蚕桑种养技术现状为背景,分析了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经验和优势,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蚕桑产业;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

近些年,蚕茧的价格不断提高,蚕桑生产的收益增加。一些蚕桑主产区普遍亩均收入在5 000 元以上,而一些核心地区甚至会高达8 000 元以上。可以说蚕桑生产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难发现,蚕桑的种植和生产的规模在不断地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蚕桑种植受环境等制约因素影响,与其他农业作物相比,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劳动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如何提高蚕桑种植效益、提高生产效率是目前最需要关注的重点[1]。文章以江苏省为提高蚕桑生产效率而推进的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为例,探讨有关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植技术的优势与现行问题。

1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推广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手工蚕桑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且手工蚕桑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劳动力流失严重且逐渐老龄化,由于农村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农村的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蚕桑养殖的人平均年龄在61.4 岁。(2)效率不高。一般传统的养蚕是靠手工劳动,对体力劳动要求比较高,但是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蚕桑的抗风险能力不高。由于一直以来对于蚕桑生产的投入不高,科技进展缓慢,设备、生产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行业。在天气异常、污染严重的时候极其容易造成蚕桑产量的大幅下降,直接影响蚕农的收入[2]。为有效提高蚕桑的生产水平,持续稳定蚕农的收入水平,江苏省特推出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益。

2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推广

2.1 明确目标,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江苏省蚕桑种植实际特点,为实现减轻蚕农劳动负担、提高效率、增加蚕农收入,江苏省从蚕桑的品种、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着手,通过集成、实验、创新等技术实现蚕桑养殖技术的高效发展。

2.2 分工协作,加快技术集成创新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是一个设计范围较广、设计内容比较多且跨度较大的系统化工程,因此,要想做好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集成推广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把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同时实施。

2.3 建设示范基地,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可以在省内设置重点的示范基地,开展新蚕的品种实验、标准化人工饲养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实验与推广。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其他地区建设专项示范点,推广最先进的养蚕技术。截至2018年底,全省范围内已经建成3 个示范基地、57 个技术试验点、173 个技术示范点[3]。

2.4 强化服务,增强示范效果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每年蚕桑协作组都会举办专题会、技术交流会、现场观摩的专项活动,及时进行交流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经验方法。各单位在做好基础的宣传的同时,还利用报纸、广播、多媒体等多种媒体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指导,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成效

在省政府的积极推广以及农业部门的协调下,新型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1 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江苏省的蚕桑高效省力种植技术在创新方面取得硕大成果。一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饲养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季节的气候变化对蚕桑的生产的影响,一年之内可以多次养蚕,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为养蚕技术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经过几年的创新和实验,在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具备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植技术方法。三是探索了一个新的蚕桑生产服务理念,在蚕桑管理、养蚕等多环节都建立了符合现代化生产的专业模式,为蚕桑高效省力化种植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2 提高收入及社会效益

经过不断创新与推广,江苏省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植技术已经基本实现省内全覆盖。据统计,全省范围内,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平均每亩桑园养蚕比常规生产增加了0.5 盒,蚕农人均饲养比常规生产增加了0.7 盒,直接提高了2~3 倍的功效,产量也增加了20%;蚕茧可以缆5A级以上的生丝,有效提高了15%的经济效益。

4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实验与发展,江苏省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植技术已经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减少了成本、缩减了人力、增加了收益,但是在真正的整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4.1 资金不足

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各行业的通力合作。由于一系列原因,江苏省的蚕桑养殖技术不在农业管理体系内,未能有效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基本上靠自我投入,因此严重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2008年,江苏省的蚕桑产业才步入农业扶持范围,但是每年只有500 万元左右的额度用于蚕桑项目,需要扶持的蚕桑项目至少有10 多个,再加上蚕桑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有显著效果的,需要持续性的保障,这些资金与实际的蚕桑项目所需资金相比完全就是杯水车薪。

4.2 关键环节缺少支撑

众所周知,机械化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但是蚕桑的机械化作业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与农作物机械化率75%相比,丝茧机械化率25%、蚕种机械化率35%、桑园管理机械化率10%就会显得远远不足。近年来,各地的蚕桑养殖技术在实施中都会开展集成创新,利用机械化设备来提高产能以及生产效率,但是因为有相当多的设备不是为了蚕桑生产方面而专门研制的,并且这些设备还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就不能将机械化生产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无法达到目前蚕桑养殖技术中想要高效省力的目标,可见,技术支撑不足和机械化工具使用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制约了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发展。

4.3 现有经营方式影响推广效果

根据目前情况来说,现在蚕桑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种植规模较小,平均一户蚕农拥有的桑园面积仅为2.25 亩。因为生产规模小,机械化设备使用的周期不长,重复使用率也会降低,这样就会导致大部分的蚕农不习惯购买大型的机械化设备。蚕农不愿意购买大型设备,从而导致机械化设备更难以推广,影响了高效省力化的技术的推广效果。例如病虫防治方面,就必须要求较大规模,如果一家一户各自实施,无法完全体现出效果。另外,随着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更新,会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从事蚕桑种植的蚕农都是60 多岁的老人,对于新型设备以及新型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更加影响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推广以及普及。

5 建议

5.1 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

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因此,建议首先要将蚕桑高效省力化机械设备列入补贴名单,使蚕农可以减少购置成本,提高购买积极性;其次要加大对蚕桑养殖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三新”、科技入户,针对优质蚕种的选育、家蚕人工饲料育等多种具有前瞻性的技术项目要加强扶持;再次要加强蚕农在养殖方面的重点培训,利用项目优势以及高效省力机械化设备加强对蚕农的技术扶持,有效地提高蚕农的种养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

5.2 针对新技术开展攻关

首先,针对有技术含量的关键环节,如桑园管理、蚕桑饲养等方面,必须有针对性地做技术攻关,研制一些真正实用、简单易操作的机械化设备。其次,因为蚕桑容易受到环境、气候、温度等影响造成大批量减产,所以要开展蚕室等可监控的装备,提升蚕桑抗击风险的能力。再次,针对蚕桑生产的特点,应该加强蚕桑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有效地实现技术与农业结合,实现可持续、完善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

5.3 发展蚕桑规模经营新模式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量劳动力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加快,发展大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众多地区的实验证明,有关蚕桑发展规模经营要比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农民的收益。目前,我国也专门提出了有关政策,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紧随国家脚步,加快蚕桑的规模化种植,积极推动蚕桑新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加快促进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发展。

[1]任永利,窦永群,刘挺,等.江苏省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蚕业科学,2012,38(6):1125-1132.

[2]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26):71-72.

[3]赵敏,钟志堂.江苏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J].江苏农机化,2011(4):37-40.

S88-9

A

2095-1205(2021)02-0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02

猜你喜欢
蚕农蚕桑种养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躲雨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