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镇原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2021-12-02 06:31赵景明
甘肃畜牧兽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肉牛规模化畜牧业

赵景明

(甘肃省宁县畜牧兽医站,甘肃 宁县 745000)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南北长91.2 km、东西宽78.3 km,总面积3 500 km2。镇原县辖13镇、6乡,共215个行政村、1 991个自然村,总人口51.98万人,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种植业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牧草总量达200万t,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

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镇原县将肉牛、肉羊、肉鸡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快速推进全县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其中肉牛饲养业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镇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措施,广泛开展了肉牛产业化示范推进工作,有效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2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1.29万头,较2019年增长17.04%。其中牛存栏11.21万头,较2019年增长11.76%;牛出栏3.80万头,较2019年减少5.00%。猪存栏5.40万头,较2019年增长9.98%;猪出栏5.10万头,较2019年增长3.24%。羊存栏22.63万只,较2010年增长8.69%;羊出栏7.78万只,较2019年增长2.37%。肉类总产量1.29万t,较2019年增长4.88%。

镇原县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产业布局思路,积极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和产业帮扶奖补政策,贫困户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日益提高。

1.1 拓宽养殖模式,推进肉牛产业转型

镇原县是农业大县,养牛历史悠久,但传统养殖以役畜为主,注重役用性能的提高,这是由当地的生产环境所决定的。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促使养牛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广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了肉牛品种改良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镇原县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结构完善,牛产业快速发展,食用型肉牛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成功实现了由役用型向肉用型的转型,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链。

1.2 杂交改良培养肉牛品种

镇原县的肉牛是以早胜红牛为基础,引进法国利木赞、瑞士西门塔尔进行杂交形成的改良型肉牛品种。在畜牧局的牵头下,以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实施单位开展杂交改良,杂交改良后的品种生产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屠宰出肉率比原有品种提升了5%。

1.3 招商引资,提升屠宰加工能力

2019年镇原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新静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孟坝镇建成年10万头肉牛和30万只肉羊屠宰产能的新静原屠宰厂,促使全县肉牛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发展路径快速拓宽,有效解决了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4 精准谋划产业布局

镇原县肉牛业饲养以小规模、农户分散饲养为主,户均养殖2~3头,饲养数量在1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所占比重不到40%。近年来,针对肉牛产业发展困局,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两抓两带”和“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抓基地、带产业、抓龙头、带农户,紧紧围绕“南牛北羊全县肉鸡”的畜牧产业布局,大力拓展“中盛”标准化养殖模式,全力实施“双百双千”产业工程,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规模养殖为主,农户分散饲养并进的肉牛产业发展格局,肉牛产业成为全县的重点支柱产业和农户致富的主要“增长极”。

2 政策助力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1 政策扶持畜牧企业快速发展

为加快镇原县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县委、县政府继续实施并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招商引资办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在科技开发、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环境控制等建设项目立项投资上优先考虑畜牧龙头企业,在“南牛北羊全县肉鸡”的产业发展布局下,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给予本地企业政策倾斜,加快了产业布局的快速形成。

2.2 “粮改饲”项目的支持

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就要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粮改饲”项目则是草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环节,“粮改饲”项目就是将粮食作物种植改为饲草料作物种植。2016年“粮改饲”项目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镇原县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山地、荒地退耕还林还草,将单纯的粮食种植变为饲草种植,倡导舍饲养殖,将经济、粮食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经济作物兼种养结合的多元结构模式,规模化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粮改饲”主要是立足种养结合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引导转变种植方向,构建种养循环、生产加工一体化、粮饲兼顾、农耕结合畜牧的新型舍饲农业生产结构。

2.3 “331+”产业扶贫模式助推

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合作,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总要求,形成了“331+”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镇原县在畜牧产业上“精策划”,在政策享受上“出点子”,在行政推动上“加力度”,在引导宣传上“下功夫”,通过对比算账、树立示范、典型引路,引导群众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养殖技能,积极参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形成了家家户户养牛的局面,推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肉牛产业打造成了富民强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3 存在问题

一是广大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局限于因陋就简,加之养殖户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低,难以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主导生产经营模式。农村愿意从事养殖业的人逐年减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从事养殖业的人年龄普遍偏大,缺乏接受养殖新技术的能力,难以实现管理科学化、营运标准化、市场运作严谨化,制约了肉牛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二是不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基层防疫监督力量薄弱,良种繁育基础薄弱、仪器设备陈旧,现有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且存在随意抽调年轻技术人员的现象,缺乏发展后劲。

4 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4.1 肉牛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镇原县秸秆资源丰富,肉牛养殖效益稳定,牛肉产品市场前景好,肉牛产业化水平具备大发展基础,因而肉牛业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4.2 肉牛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4.2.1 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推进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 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对高档优质肉牛标准化育肥示范场建设采取激励政策,实行奖励性补助。依托项目支撑和政府扶持,紧紧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有效推动镇原县肉牛生产从传统养殖向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转变,让全县肉牛产业显现出“特色彰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协调推进、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

4.2.2 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科学管理助力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上采取“五统一”措施,即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销售流通统一。结合全县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扩张基地,推进规模经营。

5 结束语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镇原县肉牛养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高涨,规模养殖户(场)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的肉牛养殖模式,带动全县养牛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镇原县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以加快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肉牛养殖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为切入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等畜牧业规模经营主体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全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步伐。截至目前,牛饲养量达28万头以上,配套种植优质饲草6.667万hm2以上,青贮饲草50万t以上,肉牛产业在整个草食畜牧业中的比重达50%以上,有效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镇原县肉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肉牛规模化畜牧业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多层立体规模化猪场建设现状及发展浅析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高生猪“保险+期货”规模化项目 山西完成首单理赔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