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散文的三个要点*

2021-12-02 09:42董旭午
江苏教育 2021年88期
关键词:冬景朱自清江南

周 涛 董旭午

散文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注重主观抒写,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内容的丰富多彩还是篇章的错落有致,甚至遣词造句,都体现了一个“散”字。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由于受极端应试思想的影响,不少散文欣赏课几乎陷入纯应试能力培养的模式中,教师用大量的“作用题”“探究题”“理解含义题”等来肢解文本,使欣赏课变成了刻意的考试技巧训练课,这就严重地窄化和异化了散文欣赏课,导致学生读散文往往陷入“散”中不能自拔,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要点。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应该是立体式的生活化教学,即先了解背景,融通作者生活;接着深入课文,整体感知,融通课文生活;然后依据课文生活、生活情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淀,咬文嚼字,品段析句。在立体式、生活化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三个要点。

一、教学生通过多种路径把握散文的思想情感

这里的路径主要指要融通作者生活,要善于抓住文章首尾流露情感的主旨句。在具体的散文教学中,笔者一般引导学生做以下两件事。

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人在不同阶段记录下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开篇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直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写作时间1927年来看,朱自清忧心子女、忧心妻子、忧心国家,这些忧心让他心绪不宁。更重要的是这种烦躁情绪找不到一个宣泄口,作者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回来时“妻已睡熟好久了”,她体会不到朱自清那“颇不宁静”的心绪。此时的作者需要的是一个知他懂他的灵魂伴侣,但他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奢望爱情。于是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美人”的描写:荷叶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或是“羞涩”或是“袅娜”……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思想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找寻并抓住首尾段中的一些关键句。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文末那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此,笔者指导学生找出这个关键句,启发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品析。经过笔者的适当点拨,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分析后,最终明确了:杨绛愧疚就在于“我”把老王对我的“友好”统统标上了价格,并用坚持付费来自我矜持和保护;“我”可以有恩于他(在他之上),但不可以亏欠于他(低人一等)。生活中的老王已经够不幸了,人际关系上同样不幸,这之中就有“我”的疏远和冷漠——始终不肯把老王当作人格平等的朋友看待。教学中,笔者抓住“愧怍”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辨、探究,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生通过探寻线索理清散文的行文线索

散文的线索就是贯穿在散文的始终,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整体的叙写脉络。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事物线索、故事发展线索、作者情感线索、时空变化线索等。

例如,《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作者描写冬景始终扣住江南的特色——水,以水为线索,围绕水的不同形态展开描写。先是讲“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气态的水,氤氲之下的人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然后写“江南河港交流”以及“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液态的水,营造出了一种古典意境,着实非常“迷人”。接着写固态的水——雪,诗情画意的江南雪景远比文字描述要“美丽得多”。最后写无水的旱冬,“天气晴朗得让人在家里坐不住”!作者郁达夫特意选择了“江南的冬季”,因为只有这个季节的江南才能同时拥有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在此基础上,作者再精心安排了“无水”的旱冬,“无水”也是水的最后一种“形态”。这样,看似松散的文章因为有了这条内在的“物线”而显得十分严谨。因此,对于这类散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并理清文章的线索,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还有的散文是以情感为线索,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一开始就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静”“悲凉”是故都秋景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清”“静”“悲凉”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地统一起来了。但是,有些散文的情感线索就不这么直白了,更像一个抒情过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前三段通过描述他与北平的关系“如同母子”,正面写出老舍对北平的特殊的爱;中间四段通过与欧洲四大历史名城做对比,多方面地历数北平的好处,来表达对北平的喜爱;最后一段是北平告急,作者心急如焚,可谓爱到了极致。情感线索往往是最难以把握的,故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明显的抒情句词,以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深入品鉴和赏析。

此外,一些散文还会以时间、行踪等为线索,如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中写景部分的文字往往明显占很大的比重,即作者每到一处所见之景都会不一样,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关注作者的行踪变化。

三、教学生通过品析写法悟得散文的表达艺术

散文的表达艺术涉及结构布局艺术、线索设置艺术、情感抒发艺术、语言锤炼艺术等多方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写法来悟得散文的表达艺术呢?这里,笔者主要谈三点。

一是要紧扣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谋篇布局”。散文的谋篇布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往往一眼可见,像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从自然之景到人文活动,一切皆遵循作者的视觉转换;隐性的则表现在板块结构和内容整合的不露痕迹上,如《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等散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对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既入得段落,又要出得全文,能够站在整体构思的角度上将文章的谋篇布局一眼望到底。

二是要紧扣住散文的时间切换和虚实结合。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在欣赏完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后,感慨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紧接着就用蒙太奇手法接入了六朝的采莲盛景,对这个热闹的场景,作者充满了向往,但很快意识到“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切换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莲女因思念而发呆的场景,一时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仿佛入境了,梦回江南……然而很快又跌入现实,“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正是在这实与虚的切换中,我们可以洞见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实中有苦闷、孤独、失落,却企图在想象中得到慰藉。可见,朱自清先生在谋篇布局上从实写“景物细腻美好”到虚写“古人细腻唯美”,审美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其情感倾向自不待言。

三是要紧扣住散文的语言锤炼特色。如,《江南的冬景》中写下雪的四个名句——“晚来欲雪”到“梅影微雪”到“风雪夜归”再到“昨夜深雪”,不仅巧妙地记录了下雪的时间过程,更在程度上体现了积雪渐深的变化;而“饮一杯”到“酒香村”到“闻犬吠”再到“一枝开”,情感从“抗拒”到“欣赏”到“冥想”再到“欢天喜地”。雪景本是江南冬景中最大的“不足”,如果强行写微雪中的冬景,无论如何都不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之美。于是郁达夫先生另辟蹊径,在古典诗词中精心挑选最美的关于雪的诗句,并在诗句的编排上下足了功夫,既讲科学又富美学,实在令人叫绝。可见,散文往往会用最精妙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故品读散文也就成了感受语言魅力之旅。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平常处挖美,细品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细节。

猜你喜欢
冬景朱自清江南
《太湖冬景》
清芬正气朱自清
吴描玉
东北冬景
大德歌·冬景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