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推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

2021-12-02 09:54倪连晶王利平
教师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精准信息化农村

倪连晶 王利平

(1.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 334000;2.上饶市委党校,江西上饶 334000)

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教育精准扶贫有其价值逻辑,如能消除贫困代际的传递,从整体上促进教育公平的良好发展。农村教育只有将教育的输血功能发挥出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输入创新人才,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推进,才能真正有助于精准扶贫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整体上促进各项工作的良好推进。

一、精准扶贫下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精准扶贫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1.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没有和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影响了农村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完善的教育设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为学生的良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加以完善,才能促进教育的顺利开展。但从实际现状来看,农村教育在这一方面尚待完善。

2.师资力量有待强化。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相比,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来说,农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却是,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不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正确的传授,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难有大的进步。

(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

1.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做到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其中,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比较突出。在筛选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过程中,没有采用差异化的方式,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效果。在精准扶贫资源、项目的分配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对校级差异分配的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造成教育资源、项目分配存在倾斜的问题。比如,更贫困的学校没有分配到教育资源、项目,而一些不那么贫困的学校反而优先得到帮助。

2.教育信息化与本土文化不相符。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中,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对本土文化的改造,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调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动力,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但从实际现状来看,我们发现,在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教育信息化和本土文化并没有紧密结合,这就使得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农村传统教育定位和社会转型需求不契合。在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将农村传统教育定位与社会转型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但从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凸显,“农村教育为农”的传统定位已经和当前社会转型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农村教育为农”的传统教育定位没有真正体现农村学生的基本教育诉求,这种传统定位是不能提高农村学生素质的,更无法达到通过教育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这种教育定位中,教育信息化可施展的空间是有限的。

4.缺少多元主体的参与。在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贫困出现了动态、多维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单一主体促进教育贫困问题解决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动态的脱贫诉求,进而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下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处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时期,信息化技术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下,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技术的共享、融合和自由化的特征鲜明地体现出来,从整体上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为农村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教育资源的科学化运用,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将资源流动性的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丰富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在线教育模式的运用,扩大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空间,能有效地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使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人性化,这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教育公益基金、互联网企业等力量,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力量为农村教育提供了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使更多社会力量能进入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为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预测、反馈等方面的大数据的独特优势比较鲜明,可以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进而突出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下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建立以起点、参数、过程、差异、评价等诸多要素为核心的教育框架,进而促进教育公平的良好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下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例如,教育信息化对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技术人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对多媒体、电脑运用的要求较高,农村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能力。此外,教育信息化要有技术维护人才作为支持。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些都会影响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的应用效果。

三、教育信息化下推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

(一)创新教育观念,发挥现代化技术优势

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创新教育观念,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指导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教育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注重群体思想的转变,同时要和信息化的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从而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信息化下推进教育工作,农村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注重制度的科学落实

在教育精准扶贫项目的实际落实中,要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出现,在制度上积极优化,构建动态化制度管理体系,改变过去以收入为单一判断依据的做法,注重识别机制的优化,和区域发展的状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校级差异及住房条件等各方面的要素,建立和贫困本质相符合的教育扶贫对象识别制度,将教育精准扶贫中“精准”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来。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一般贫困家庭子女的重视,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方面关照有障碍的特殊儿童,建立融合学习、户籍等综合信息的平台,为了解贫困儿童家庭状况及分布情况等基础信息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多元保障机制的构建方面的重视,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自主性,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元治理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引导、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城乡共同体的形成

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中,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维的重视,积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采用多样化的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准确把握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开展。在具体的措施方面,要注重农村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在充分了解农村教育信息化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状况来制定农村教育帮扶政策,对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农村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积极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推进。另外,要注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增加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量,以推动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运用,筹集社会资金,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农村教育发展中,积极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发展。

(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育信息化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真正地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新型扶贫模式的科学化运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中,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设备应用管理的能力,精准地结合农村教师的教学需要,满足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例如,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工作,给予农村教师远程教学资源,提供教师交流和学习的远程平台,进而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农村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后,能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多元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多元主导作用的重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为实现既定精准扶贫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多元主体参与下,政府要发挥好统筹规划的功能,做好顶层设计的相关工作,落实多层次和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及时解决各主体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从而真正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推进。建立社会各方参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合作机制,鼓励非政府组织、社团及企业等主体,参与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加强各方的联系提供技术支持,从整体上提升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只有注重和时代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通过创新教育观念,发挥现代化技术优势,注重制度的科学落实,推进城乡共同体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注重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进而真正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

猜你喜欢
精准信息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