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规模场如何破解防控动物疫病难题

2021-12-02 12:12程广强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疫病养殖场消毒

程广强

(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73501)

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紧密,正逐步形成全球一体化格局。我国从2018 年8 月非洲猪瘟爆发以来,疫情横扫31 个省区,生猪存栏急剧下降,给养猪业带来沉重打击,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严重影响生猪产能提升和存栏复苏。动物疫情及其对社会安全和人类的健康是不可回避,更是决定养殖业生存的关键,如何破解防控动物疫病这一难题,规模化养殖场寻找一条适合当前疫病防控的新方案是我们每位畜牧兽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大量实践探索,梳理出了一套疾病防控新策略及措施,旨在改变当前动物疫病防控理念、提升防控水平和能力,破解防控动物疫病这一难题,推进畜牧业健康、生态、持续发展,下面浅谈一下个人体会。

1 防控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方针

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畜禽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了兽医卫生学、环境学、建筑学、设备工艺、生态和微生物学、饲养学等多方面学科,涉及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境,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失败。不难看出,这是当前规模化养殖场在生物安全方面做得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决定一个养殖场防控疫病成败的关键,成为破解规模养殖防控动物疫病的法宝。

防控动物疫病总体方针是“以防为主、联防联控、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的根本。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取决于养殖场地理位置、整体环境、设施设备及其布局,以及引种、营养、消毒、免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废弃物处理等饲养管理。在建立适合本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养,养好动物体抵抗力就强,患病率就低。防控中突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抓住防控核心,长期科学防控,不留空当。因此,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防控动物疫病的中心工作来抓,有效破解防控动物疫病这一难题。

2 防控措施及策略

2.1 抓好基础建设,创造防控先决条件

2.1.1 养殖场选址、设计、建设要科学

在遵循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山脉、河流、树木、植被等天然防护屏障,建设养殖生产的优良大环境,筑牢防控疫病的基础。

2.1.2 突出隔离带建设

抓好场区内外隔离带建设,各区、各栋舍间规划建设绿化带,在不影响整体布局和生产的情况下,科学实施“见缝插绿” 工程,积极提升绿色植被覆盖率,建设生态牧场。场区外科学规划,人工培植防护林。

2.1.3 强化消毒

在建立健全消毒设施设备、消毒制度和方案措施基础上,各圈舍增设消毒垫和消毒盆,完善车辆和工人消毒通道,有条件的可建设洗消站。前期基础建设越科学,环境就越好,生产条件就越好,后期管理投入就越小,防控动物疫病就越有利。老养殖可结合上诉意见进行科学改造。消毒注意立体空间,千万不要忽略病死动物存储、收集场所及粪污存储、收集、处理区域。

2.2 抓好内部环境控制,创造良好生产条件

2.2.1 适宜温度

各畜禽舍保持适宜温度,以各畜禽舒怡安静程度为标准,特别注意在天气骤变时,通过增温、避阳、湿帘、通风等环境控制设备来保持适宜温度。

2.2.2 适宜湿度

配干湿温度计,通过通风、水调节来保持适宜湿度,特别注意春、秋季湿度控制。

2.2.3 清洁度

清洁度越高,越利于生产,越利于防控动物疫病。

2.2.4 干燥度

干燥度比清洁度重要,有利于防控动物疫病。

2.2.5 适宜密度

密度用最小标准,特别是在夏季。密度要注意立体空间,总之密度越小,感染疫病的概率就越小。

2.2.6 通风度

通风度是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圈舍的通风度可以人的感觉程度为宜。通风可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湿度,减少病原微生物,减少有害气体。特别是冬季重点把握通风。

2.2.7 应激

尽可能创造适宜环境,有效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确实不可避免的应激,要通过饲喂维生素来降低应激,避免健康平衡被打破。

2.3 抓好封闭生产,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养殖场作为特殊生产单位有必要进行封闭生产。先要从基础建设入手,一定要配套建立生物防护网、隔离区、隔离圈舍、消毒室、车辆及人员消毒通道、兽医室等设施,便于生产性隔离。建设防鸟、防鼠、防兽、防蚊蝇、防软蜱等设施,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灭软蜱活动,有效预防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入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保证执行到位,杜绝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切断外来人员和车辆携带病原微生物入侵。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最低做到单圈舍全进全出。各生产单元独立生产,严禁工作人员串岗、生产用具混用,工作人员尽量不外出,确需外出的,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养殖所需饲料、兽药、生产设施用具,由养殖场自备车辆转入,并且经严格消毒,转入饲料、兽药及相关用品最好存放30d 以上再使用。与养殖生产相关外来所有车辆需在距场区1km 外装卸载,并严格执行消毒。养殖生产坚持封群,减少引种,确需引种的首要考虑到非疫区,办理检疫证明,选用专用备案车辆运输。生猪引种要进行非洲猪瘟监测,到场后执行隔离制度。对怀疑或确诊患传染病动物的,立刻要进行隔离或处理,并配合严格的消毒。防控非洲猪瘟时“拔牙式” 做法就很好,可清除传染源,降低环境微生物含量,有效控制疫病流行和传播。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的成功充分体现出隔离在防控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对日后防控动物疫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4 全方位推进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发挥综合防控作用

生物安全防控是一项涉及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养殖场防控疫病的水平。其基础是为动物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生产环境,着力提高动物体抵抗力,尽量避开病原微生物攻击,其核心是严格隔离、科学消毒及规范检疫,关键点在于人与环境的控制,重点在措施落实,最终达到防控动物疫病的目的。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也是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目前最便宜、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养殖场免疫一定要按照官方的指导,结合本场实际,最好通过抗体检测,实施程序免疫、科学免疫、规范免疫,取得良好的效果。免疫中把握适免尽免、不适不免,不要盲目崇拜进口疫苗。药物预防提倡科学,关键是适时,杜绝长期用药,用药提倡使用中成药及微生态制剂。消毒灭源是防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手段。消毒灭源要做到长期坚持,定期实施全方位消毒,形成官方负责主要路域、集贸市场、旅游景区、餐饮网点等公共区域,防疫员负责养殖场户外围公共区域,养殖负责本场内及周围的大消毒、大清洗活动,取得协调作战的良好效果。消毒还要注意使用针对性消毒剂及科学配制,消毒剂选用2 种以上,终末物理性冲洗要进行2次,化学性消毒一定要进行熏蒸,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养殖生产产生的病死动物必须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彻底消毒。养殖场生活不要食用与本场生产相关的动物及产品。养殖场把生物安全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才能形成多项功能的叠加作用,会对防控动物疫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科学进行生物安全体系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控制及如何控制。它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规模养殖场一定要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找准问题风险点,科学制订靶向目标及科学措施,提升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2.5.1 对本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评估

主要对本场的传染病种类、流行病情况;本场职工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接受情况、实际执行情况;所有到场的人员、物质等及离开该场的人员、物质等是否受到污染。经常对生物安全体系进行评估和检测,及时排查和修补生物安全体系漏洞,不断修改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

2.5.2 评估周围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本地区养殖场有无病种、流行情况;本地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状况如何,做到预防为主;密切关注国家动物疫情预报及流行趋势,不断调整防控策略,防止病原菌传播到自己的场内。

2.5.3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中的监测系统

规模场一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测程序,便于指导养殖生产管理。监测体系包括消毒效果监测、环境监测、抗体检测、病原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掌握的监测数据,制订消毒、免疫和营养等程序,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2.5.4 建立养殖场预警系统

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周边地区和国内外疾病流行情况,适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养殖场温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防止气温骤变给畜禽造成应激,避免养殖风险。

2.5.5 建立健全档案及台账

完善规范养殖场饲养档案,及时填写引种、生产、饲料、兽药、免疫、检测、诊治、消毒、无害化处理、产品销售等记录,建立内部人员出入台账,以备查询。

3 结论

新时期,稳定推进畜牧业发展,发展规模养殖,防控动物疫病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依托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安全防控这一硬核,抓住问题关键,不断探索创新,运用生物安全防控的理念,找短板、强措施、重落实,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筑牢生物安全防控的防线,确保规模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动物产品的稳定供给。

猜你喜欢
疫病养殖场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常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