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技术及发展展望

2021-12-02 12:12桑庭梅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垫料粪污养猪

桑庭梅

(甘肃省太石镇畜牧兽医站 730514)

在畜牧业蓬勃发展进程中,产排粪污量也日益上升。一般一个万头猪场每年需要向周边环境排放的粪污量在1 万t 以上,恶臭物种类在200 种以上,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而生态养猪技术是一种有效利用粪污的方式,可实现规模化养猪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基于此,对甘肃省生态养猪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1 生态养猪技术的应用优势

1.1 提高猪肉质量

生态养猪技术是种养结合与自然放样融合的技术,需要根据生猪生理阶段调整饲料搭配,保障生猪营养均衡,避免因饲料营养不佳对生猪抵抗力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生态养猪技术可以尽可能降低药物使用量,避免药物残留对猪肉质量的影响。

1.2 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传统猪饲养技术存在环境卫生条件不佳、温湿度变化剧烈、空气流通率低等问题。而在生态养猪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将猪粪污分解后再次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生猪提供洁净、舒适的生长环境。

1.3 抑制病菌蔓延

在传统阴冷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养猪环境中,因粪污清理不及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会大量蔓延,增加生猪发病、死亡率,给生猪饲养效益造成较大影响。而生态养猪技术可以通过恰当菌体的使用,将猪粪便、垫料中病毒、细菌无公害发酵、分解,抑制病菌蔓延。

2 生态养猪技术的应用流程

2.1 饲养舍建造

给生猪一个自然生态的原始生存环境是生态养猪技术应用的首要工作。一般猪舍内每栏发酵床面积应在40.0m2左右,占栏舍面积的70.0%,其余30.0%面积可以进行硬化处理,为生猪取食、盛夏高温休息提供充足空间[1]。同时设置完整的通风设施,若温度较高可以考虑增设加湿帘;湿度较大则需要考虑增设排风扇。

现阶段甘肃省生态养猪模式为发酵床养殖模式,分地上槽模式、地下槽模式两种类型。前者需要在地面上建设垫料槽,使垫料槽底部、猪舍外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硬地平台、操作通道则垫高50.0cm 以上(保育猪)、100.0cm 以下(育成猪)。同时利用硬地平台一侧、猪舍外墙所构成的长槽(与猪舍长度相等),根据养殖需要分割为两个或多个圈栏(铁栅栏),避免出现串栏,该模式具有猪舍干燥度高、返潮概率小、造价高的特点,适合地下水位较高且具有漏粪设施的猪场;后者则是在地表下挖设一40.0cm 以上(保育猪)、80.0cm 以下(育成猪)的垫料槽[2],利用铁栅栏分割若干个圈舍,具有冬季保温性能好、造价低、透气性差、养护用工多的特点,适合地下水位较低、干燥地区的猪场。

2.2 发酵饲料选择

垫料主要是由树皮木屑碎片、稻壳、酒槽、豆腐渣、干生牛粪、粉碎秸秆等组成的有机料。一般供碳能力均衡持久、吸附性好、通透性强,有机料占比为90.0%,土(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的干净泥土)占10.0%左右,还包括部分粗盐(0.3%)。同时使用2.0kg/m3的垫料用菌液。

根据生猪类型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垫料高度。对于保育猪而言,可以控制垫料高度在40.0cm 以上、50.0cm 以下,育成猪垫料高度则需要在60.0cm 以上、80.0cm 以下。同时根据气候温度变化适当调整,但需与进料、清理垫料槽要求相符。在温度上升时可以调低垫料高度,反之,则需要调高垫料高度。按没有发酵的锯末、谷壳各取10.0%备用,首先,需要依据2.0kg/m2米糠(或麸皮)加入1.0~2.0kg 液体益生菌,均匀搅拌至手握成团、一触即散(水分30.0%左右)。将搅拌完毕原料打堆四周严密包裹塑料布,在20.0~25.0℃的室内环境中厌氧发酵48~168h,发酵至原料散发酸甜酒曲香味。其次,将发酵完毕原料与备用物品充分混合至用手捏紧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汽(50.0%~60.0%),均匀铺设并用塑料薄膜覆盖72h。最后,将发酵完毕垫料均匀摊铺,覆盖10.0%预留谷壳、10.0%预留锯末(10.0cm),24h 后进猪[3]。

2.3 日常管理

进猪后生猪饲养户应注意控制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且发酵床对猪粪尿的消化分解能力处于较高水平。

由于发酵床内垫料水分处于自然挥发状态,水分下降后会抑制微生物繁殖,生猪养殖户应定期观察生猪表现,判定垫料水分,适时洒水,控制垫料水分含量在38.0%以上、45.0%以下。如生猪在圈舍中奔跑时出现灰尘表明垫料水分不足,应借助补菌机会补水或直接喷雾喷施水分。同时在垫料减少量达到10.0%时及时补充,并每星期喷洒1/50EM 益生菌稀释液。

保持垫料通透性是垫料中含氧水平正常的主要手段,也是发酵床正常发挥猪粪尿消化分解功能的前提。因此,生猪饲养户应依据15.0~20.0cm (保育猪)、25.0~35.0cm (育成猪)标准,结合补水、疏粪,均匀翻动垫料。同时每间隔50d 或60d将垫料上下层彻底翻动。

鉴于生猪集中定点排泄粪尿特性,发酵床上极易出现粪尿分布不均匀情况,而粪尿集中区域湿度较大,对发酵床消化分解速度具有不利影响。因此,生猪养殖户应每间隔2~3d 进行一次疏粪操作,将粪尿均匀与垫料混合。若天气温度上升,则需要每天将新鲜粪便掩埋到20.0cm 以下,降低蝇蛆生长概率。

3 生态养猪技术的发展展望

3.1 立体养殖

立体养殖是未来甘肃省生态养猪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即在以往生态养猪模式上,以地理空间条件为基础,恰当选择生猪养殖区域,进行相关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发掘。同时融入多种效率较高的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类型,切实提升生态猪养殖密度。如鸭子-生猪-淡水鱼养殖体系就是根据生物学食物链原理,科学利用生态养猪资源,对生态养猪技术进行的进一步创新,在降低各种资源损耗率的同时保证饲料资源的高效率应用[4]。

3.2 自动监控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甘肃省应以科技为支撑,以种养结合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养猪养殖标准化自动监控示范创建,为全省范围内推广、复制高质量生态养猪提供支持。同时借鉴河南黄志牧业建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经验,以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为入手点,全面引入智能化养猪装备,实现生态养猪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5]。

3.3 产业一体

当前甘肃省生态猪养殖主要采用“生态猪养殖基地+企业+饲养户” 的经济组织模式,生态猪养殖基地是整个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模块,需要由生态猪养殖基地管理者发起,配合生猪养殖企业招募养殖户。由养殖企业邀请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及理论经验丰富的农牧业专家为养殖户提供生态猪养殖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合作性强、专业度高、交流密切的团队。这一模式虽然具有较大的应用效益,但不适用于养殖集中度低的地区。对于养殖集中度较低的地区可以培育规范养殖产品全链条的市场管理体系。由专门组织对生猪供应、猪肉产品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追溯,逐步实现生态养猪全程追溯。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畜牧业相关产业不断进步的进程中,规模化生猪养殖粪污排放量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规模化猪场应借鉴其他地区生态养猪技术应用模式,选择粪污-发酵-养猪的模式,配套足量垫料,消纳舍饲粪污,改善空气质量及养殖土壤环境,为规模化养殖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提升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垫料粪污养猪
木屑垫料和牛粪垫料对奶牛泌乳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规模猪场不同粪污处理模式和利用效果对比分析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不同天气条件下平养肉鸡的垫料使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