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进入学生社区的模式研究

2021-12-02 14: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姚海田窦雅琴
亚太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社区政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姚海田 窦雅琴 王 芳

一、高校思政工作进入学生社区的现状

(一)关于高校学生社区的研究

早前,学者认为学生社区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它的形成和发展改善了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服务条件,满足了当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2005年,李世琼在论文《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逐渐被寝室集体所替代,以寝室为单位组成的学生社区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后大部分学者援引了这个概念。2010年,中南大学的覃嫔在其论文《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中更认为大学生社区一方面是大学生课余之外的主要活动阵地,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

(二)关于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成长、社区特点、高校后勤社会化加速以及社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外的延伸等方面进行论证。在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四个维度,一是打造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来影响学生。建设“学习型”社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建设“人文化”社区,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二是心理引导,即实施以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情绪疏通并施以心理辅导。三是组织建设,即建立并优化社区内的学生党团组织及社团组织,促进社区内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支持帮助大学生组织在社区的发展,更好地帮助社区的学生。四是思政工作人员进社区,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辅导员进社区”。山东理工大学褚兆勇的《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刘云的《高校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对此观点表示支持。

二、高校思政工作进学生社区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情感认知、思想认知、行为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等的改变,学生交流互动的中心正在向着以居住为中心的社区转移,社区成为课堂之外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阵地。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与院系、班级等正式学生群体模式相比,学生在社区的聚集模式以满足学习生活需求为基础,涵盖专长培养、社团活动与综合发展,所从事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院系或班级的界限,呈现出个性化、发展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要在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充分拓展社区的育人功能,推进学生的互助式学习成长,激发学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服务与自我服务的融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高校内学生的生活学习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改革与实施,传统的整班听课的模式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由组合式的组班听课,学生自由度、自主性、多样性的加大,致使基层院系传统的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面临一定的困难。大学生群体个性多样、思想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和体验,他们交流互动的中心正在向着以居住为中心的社区转移,社区已经成为课堂之外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阵地。如何适应大学生从“院系人”向“社区人”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三)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适应教育新形势,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要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服务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渗透”为原则,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常化、生活化、具体化和精细化。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一体化、全程化、全方位的视角下进行工作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的结合,促进特色化、协同性思政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承,促进专业化、实效性服务手段的提供和深入,促进系统化、科学性管理思想的实现和执行。

三、思政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实现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需要做好与学生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社区从传统上的空间概念拓展到思想教育和成长服务的概念。其实现机制的研究探索应当能够回答“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估”的问题。

(一)建设学生管理服务的工作队伍

设立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工作团队,贯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要求,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深入日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宿舍卫生安全检查和早晚宿舍情况巡查工作,开展学风、舍风的建设工作等相关内容。对解决社区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重点研究、难点突破,为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与院系教育力量以及社区现有管理服务力量结合,将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服务送入学生社区,使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过程更加生活化、精细化,更具亲和力、包容力和融合力。

(二)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工作内容体系

全面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成长目标,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共性的热点前沿问题,集中资源,从社区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舍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角度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工作内容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学习时光,增长见识,丰富学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提高工作成效,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途径,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障。

(三)完善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工作制度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保障体系

依托社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强化与院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适应和补充。结合社区学生群体共性特点与需求,建立完善合理的工作制度,明确在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工作要求。整合有效的平台资源,贯通线上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性、针对性、渗透性和实效性,打通思想政治工作“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四)构建符合思政工作规律的效果评价体系

完善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指标,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内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维度出发,注重评价体系的规范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先进性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开展效果,使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扎实落实。

猜你喜欢
思政社区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