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与综合育人功能

2021-12-02 15:53张焕琴王胜国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课实训劳动

张焕琴,王胜国

(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思政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020年3月20日,针对多年来一些大中小学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可见,部分大中小学弱化、淡化劳动教育的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解决劳动教育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多年来存在着“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2]的认识误区,认为所开设的实习实训就是劳动教育,无需再强化劳动教育,更无需再开设必要的劳动教育课。

多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因误以为“以技术性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就是劳动教育的想法和做法,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弱化,进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阻碍,就业率不尽如人意,有数据显示,“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有45%在半年之内选择离职”[3],这种现象显然与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使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宗旨、以服务为导向”的办学目标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要实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要真正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强化劳动教育。

重视和强化劳动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劳动教育。马卡连柯说过:“劳动教育,是对劳动品质的教育。”[4]笔者认为,根据马卡连柯对劳动教育的解读,劳动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对人生、对世界的意义等劳动观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开设必要的融合适度“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课则是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最有效的路径和措施。劳动教育课对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和代替的。部分高职院校把劳动教育课与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职业技能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简单等同起来,不仅是对劳动教育(或者劳动教育课)的误读,也是对专业实习实训缺乏必要认识的一种表现。这种观点既不利于强化劳动教育,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的深入开展,更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劳动教育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化劳动意识

高职院校设立劳动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幸福和财富”等劳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想理念。而课堂教育与体力劳动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正是高职院校集中实施和强化劳动教育的主要路径。劳动教育课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于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展示和传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适度的体力劳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人生的意义以及劳动的伟大与崇高,进而实现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化其劳动意识的教学目标。应该看到,劳动教育课的最大价值还在于自身独有的“知行合一”的特征,即在教师讲述劳动价值与作用的同时,可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具体的体力劳动(可以生活劳动为主),“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施具体的体力劳动,做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其实,劳动教育课中实施的体力劳动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种学习过程、认知过程、体悟过程、理解过程,也是一种接受思想品德(做人)教育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乌申斯基则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显然,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加适度的体力劳动,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对人生、对生活的意义,可以加深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世界”“劳动阶级最伟大”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内涵的感悟和认知,而且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完善自身人格、提升道德水准、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吃苦精神、磨炼自身意志。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要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融合适度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课很有必要、势在必行。

专业实习实训侧重的是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的具体讲授与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具体环节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解决的是高职学生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所掌握的某一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运用状态,是要解决“如何做”“怎么做”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不是要解决实习实训学生“为谁做”“为什么做”“做的目的是什么”的主观动机问题、最终目标问题以及基本价值和基本方向问题。所以,单一的以突显技术性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难以实现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强化其劳动意识的教学目标。

从动作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做任何事,做事主体首先要弄清楚、要解决的是主体做事的具体动机、做事目标、做事效果和做事方向问题。没有这一必要的前提,只知道“如何做”“怎么做”,就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就不可能把事做好,更不可能把事做持久。首先解决做事主体的主观动机、目标、效果和方向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和保证“如何做”“怎样做”所需要的内在的“想做”的欲望、持续动力和工作热情,而且可以强化主体的责任心、自信心、荣誉感和积极性,进而使做事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职院校专门开设的劳动教育课就是要解决实习实训的主体———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意识以及对待劳动的主观动机(主动性)、基本态度(积极性)、思想观念、精神动力、方向目标等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孔子所说的“好之”“乐之”的原因问题。这一点恰恰是“技术性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无法解决和代替的。所以,劳动教育课应该是对人的“劳动”的主观动机、思想观念、精神动力、职业道德以及如何做人的更高层面的整体教育、综合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而不是对人的某一技能的单一、狭隘的技术教育、技能教育。

为强化“劳动教育”而专门开设的劳动教育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参加实习实训,矫正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克服因重复操作带来的厌烦情绪,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无法替代劳动教育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相比,以体力劳动和劳动观教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对高职学生更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热情。按理说,以专业性、技术性、共同性和实操性为主要特征的实习实训活动,在劳动教育上理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和问题,其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症结在于专业实习实训活动过于程式化、重复性、群体性、单一性和被动性,难以使参与其中的学生产生主动性、新鲜感和心理认同,容易使学生对实习实训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和反感情绪,进而对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应付、敷衍和“糊弄”,这样不仅容易使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落空,而且容易导致其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意识的基本目标无法实现。而将必要体力劳动与劳动观教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则明显具有高职院校一般专业实习实训活动所缺少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既解决了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的劳动动机、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的态度等方向、目标、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体力劳动对于人的发育以及保持人的体力、健康和技能来说都是必要的”[6]128问题,更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表现不佳,如:许多学生在实习实训初期往往以各种理由加以规避和“缺席”,即使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也尽量得过且过,往往以应付、糊弄了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很难管”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共识”。因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使得部分院校的许多专业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很难使教师、企业、学生(家长)“三方满意”,难以实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习实训目标,也为后来的就业埋下了“隐患”。

正是因为劳动教育课中的“体力劳动(多为生活性劳动)”更接近日常生活、更为自由、更能张扬个性、凸显个人特长、更有新鲜感和“主体性”,这种劳动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青睐,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和认同感。一向推崇学生要多从事体力劳动的乌申斯基认为,“如果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能在人的活动中结合起来,那么这对人的健康是最有益不过的了”[6]129。笔者认为,乌申斯基所赞赏的这种“人的活动”更接近于现代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体力劳动融合培养劳动观”的劳动教育课。

如果把培养劳动主体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与体力劳动融为一体、具有“知行合一”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看作是更高层面的“道”,那么相比之下,侧重劳动技能、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实习实训活动,则更多属于“术”的层面。孙子认为:“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也就是说,“道”是统帅,是灵魂,而“术”是外在表现,先解决了“道”,“术”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所以,只有开设必要的劳动教育课,对高职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实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思想“灌输”、教育和引导,并适度组织学生参与必要的体力劳动,使学生在具体劳动中认知劳动的意义,感悟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对人生的价值,进而“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才能使劳动教育发挥出培养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形成正确劳动观的作用。当然,这种劳动教育课对授课主体——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得自身硬”,劳动教育课教师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热爱劳动,深知劳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在“传道授业”中把自己对劳动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或许有人会说,《意见》既然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实施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就没有必要再开设劳动教育课。笔者认为,这种对《意见》的认识和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意见》只是原则上建议劳动教育要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主张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寓教于做”,多进行劳动教育。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具体的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们一般要在“师傅型”老师带领下,反复演练,实际操作,掌握和练习工艺流程中的每一具体环节,以养成必要技能早日熟悉工作内容,完成工作目标,尽快由“初学者(生手)”转变为“熟练工(高手)”。在这种背景下,要求“师傅型”教师在实训室、车间或其他特定的工作地点,去深入、系统地讲授与实际操作和演练没有直接关系的有关“劳动观”的思想内容,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来“师傅型”教师一般擅长具体工艺、具体技术和生产性经验的“现身说法”,而不善于对劳动和技术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加以概括和总结,更不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去讲解较为抽象的道理,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二来实习实训的地点一般多是生产性场所,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环境下要求产生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之间那种应有的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下产生对美好未来和幸福人生的遐想与憧憬,显然也是勉为其难的。所以,那种希望通过实习实训而达到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想法,只能是一种美好的主观愿望。因此,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认为实习实训就是劳动教育,无需再开设劳动教育课。可以反问一下:如果所有以“技德并修、工学交替”擅长的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完全可以代替劳动教育课,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等问题,那么为什么开足了实习实训课的高职院校还会出现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实训、不少人即使毕业后更愿意“在家啃老”而“不愿就业”,或者即使就业也很快“跳槽”的现象呢?这些现象显然都是部分高职院校误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实习实训,进而弱化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劳动意识、就业意识淡化的直接后果,也说明专业实习实训课不能完全代替以“思想灌输”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的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融合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课是真正的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劳动意识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教育,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一生以推崇学校教育必须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乌申斯基,也认为:“只有劳动带来的生气勃勃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人的尊严的源泉,同时也是道德和幸福的源泉。”[6]126无论是先哲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论述还是现实劳动教育的实践都在启迪我们,高职院校不能把“以技术性为主”的专业实习实训与“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劳动教育课混为一谈,必须认识到思想“教育灌输”与“体力劳动”融为一体的具有“知行合一”特征的劳动教育课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可代替、不可或缺、完全必要的。

三、劳动教育课具有整体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功能

单独开设的具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特征的劳动教育课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综合育人优势。

第一,在立德树人上,劳动教育课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做人教育课),是最直接、最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康德认为“德育需要建立在人必须亲身领悟的原则之上”[8]16。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亲手参与体力劳动中感受到劳动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自觉矫正和摒弃一切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不良生活习惯,为获得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基础,有利于青年学生志存高远、勤勉一生、自立成才。所以,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卡连柯则说,“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应该看到,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热爱劳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勇于实践者,孟子所追求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境界之中的“劳其筋骨”,其实也包涵着古代最常见的体力劳动——“耕读”:读书与种地。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陶渊明、韩愈等也曾有过“耕读”的记录等等。对高职院校来说,这种“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课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与优势,既可以弥补思想政治课在劳动教育思想内容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矫正和克服单一的专业实习实训造成的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容易厌倦进而“敷衍”“糊弄”的问题。正是因为体力劳动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如此重要,卢梭才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欧文则认为,“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乌申斯基也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第二,在增强智力上,劳动教育课具有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思辨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智力的作用。“实践出真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体力劳动实际上是脑体结合,手脑并用。高职学生开展必要的适度的体力劳动,其实就是一种实践过程、认知过程、学习过程和理解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加深理解、反复验证和不断训练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一般说来,书本上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实践,进行具体操作和动手演练,实现手脑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整体智力和综合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中智力的因素越鲜明”[9]21。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要靠劳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必要的体力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劳动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与感悟,而且在劳动和学习的互动中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认知与理解,训练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所从事的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能从有技能、有技巧的劳动中,发现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精神上的最高享受。”[9]23

第三,劳动教育课还具有增强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功能。融合适度“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课在增进和完善学生德育、智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脑体结合,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既是一个学习和劳动统一的增长知识、丰富头脑、健全人格、磨炼意志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放松身心、使肌体充满活力、改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增强体魄的体育锻炼过程,实现了康德所说的“教育要则是注重身体,要则注重‘践行’”[8]15,产生了难得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功效。

第四,在促进美育上,劳动教育课也是宝贵的美育教育。马克思不仅肯定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重大的作用,作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而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劳动创造美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许多美学家、思想家、文化学者的共识。高尔基认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社会离开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中的美和美的生活,都是不复存在的。只有真正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尊重劳动的人,才会真正理解生活美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形象地说,是应该劳动、劳动艰苦和劳动美好这三个概念的和谐统一。”[10]他还深刻地指出:“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显然,离开了劳动和劳动教育,青年学生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更不会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更不会懂得劳动美与生活美。只有在劳动教育课中,接受劳动创造美的教育启发和亲自动手劳动,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和理解“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深刻内涵和劳动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重大意义,才会理解和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才会真正理解“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劳动果实才是最甜美的”人生真谛,才会真正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劳动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的思想内涵。

总之,劳动教育课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要解决对劳动的基本态度、基本认知以及对劳动与人生的重要意义等主观世界的大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一般的职业实习实训就可以代替的。具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特征的劳动教育课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独有的综合育人功能,理应引起教育系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猜你喜欢
教育课实训劳动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热爱劳动
省长上了一堂“教育课”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