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2021-12-02 16:38李磊李晨蕾唐小小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安全工程课程思政

李磊 李晨蕾 唐小小

摘    要:课程思政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工科类专业交通运输的专业核心课程。文章从爱国奉献、以人为本、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工匠精神、团结协作六个方面探索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本门课程中思政元素,设计“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增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74-03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战略举措,将思政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校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课程思政作了阐述[2]。“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工科类专业交通运输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交通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问题,把“交通安全工程”中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思想价值及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对探索“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交通安全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交通安全工程”实施课程思政可行性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目标旨在学生能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方法以及相应安全技术,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对交通安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处理。课程从安全角度系统地对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及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交通事故致因机理并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交通事故预防理论,进而提出交通安全分析、评估方法及安全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交通安全工程的概述、安全系统工程的相关概念和特性、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论、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交通安全技术和交通安全管理等,课程内容中的人文属性与课程思政教育吻合。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文件是针对不同专业的一个指导纲领,《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明确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元素的侧重点,对理工学类专业课程提出“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3]。结合“交通安全工程”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以《纲要》为指导,挖掘本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是可行的。

二、“交通安全工程”课程育人目标

学生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能够运用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以及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综合分析和处理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树立大国自信及文化认同;树立“以人为本”的交通安全工作理念;培养学生辩证意识,提高学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并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激发科学报国担当;鼓励脚踏实地学习、工作,艰苦奋斗,提升学生新时代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导向;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三、“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映射点

本文针对“交通安全工程”课程各章节知识特点分别从增强民族自信,强化爱国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行业痛点;激发创新精神,突破技术壁垒;注重辩证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敬业风气;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协作能力六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和提炼。

(一)增强民族自信,强化爱国精神

课程中涉及民族自信、爱国精神的知识点包括:“安全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应急预案的制定”“国内外安全管理案例分析”等。

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绪论中“安全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在介绍“安全工程发展史”时,引入我国古人在安全防护方面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述了防止中毒的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铅中毒的现象,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通过抽放瓦斯防止爆炸的技术措施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近代中国在安全工程学科发展方面几乎空白,分析导致近代中国贫困衰弱、多灾多难以及工业、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梳理新中国以来安全生产事业发展,不难得出国家只有处于较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中,安全理论及技术才能够发展,珍惜今天和平环境,为国家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热点,介绍全国各地在党的领导和民众的配合下实施的各省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致使我国“战疫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使学生看到安全工程学科产生与发展有我国古人的贡献,理解近代旧中国安全科技方面落后的原因,认识到新中国以来安全工作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中国力量,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行业痛点

课程中涉及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融入知识点有“人—机—环系统工程”“SHEL模型”“人的可靠性理论”等。

“以人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在新时代走好新發展的立足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4]。对此,以第二章中“人的可靠性”作为思政结合点,以触目惊心的数据与视频,引发学生重视并意识到人的能动性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讲述重大事故案例或播放一部典型的因人为因素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警示片——《深海浩劫》的片段,结合目前我国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得出,因人为失误原因导致的事故占绝大比例,认识到安全生产事故中人既是肇事者也是受害者,应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理念。针对“SHEL模型”,分析该模型对安全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对主动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基于此,延伸到作为安全管理者须转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应认识到仅仅依靠曾经所沿用严管重罚、末端治理等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是不够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采取主动措施减少或消除人为失误的条件。此外,当涉及“个人的应力因素”知识点,介绍卓别林借助《摩登时代》讽刺异化的机器工业时代,是资本家无尽压榨工人,抹杀人性的时代,并结合著名的霍桑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探讨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对安全工程系统建设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三)激发创新精神,突破技术壁垒

课程中涉及到“创新精神”思想的融入知识点有“基于预防和事故避免的交通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的介绍”“事故致因模型的發展”“事故救援设备”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创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也是课程思政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目的的集中体现。由此,以“对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和检测技术”为例,在讲解完铁路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后,结合我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全球首创的“5G+AI智慧机务系统”投入使用的时事背景,使学生了解我国各项科研事业取得重大的进步,树立学生的中国自信、创新自信。同时引入代表着世界先进的造车水平“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建立了全方位安全监测系统,全车2 500余项监测点就像眼睛一样,时时刻刻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轴承温度、冷却系统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客室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为乘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此外,重点介绍2018年、2019年美国相继宣布对中兴通讯、华为进行制裁事件,通过分析该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引致原因,警示学生目前我国高科技领域存在不少瓶颈和短板,处在一个需要创新、必须创新的重要历史时期,进一步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逐个突破技术壁垒,担当起科学报国的重任。

(四)注重辩证意识,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纲要》中指出理工类课程体系建设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与“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相吻合,如安全分析方法的分类、适用范围,安全评价方法的选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交通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的种类等。

从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实例介绍不同类型的安全分析方法:统计图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从纵向的角度,鼓励学生搜集整理事件树分析法和事故树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国内外对于该方法的创新应用。安全分析方法提出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探索,寻找改进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更好地认识事物、学习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横向的角度,通过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间的相互比较,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局限性,因此要针对被分析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例如,分析由单一故障引发的事故时选用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分析由多因素共同引起的事故时选用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等方法。领会安全分析方法的选用应考虑分析对象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与唯物辩证法的相关观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五)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敬业风气

课程中涉及到“工匠精神”思想的融入知识点有“系统工程的由来”“技术业务能力的方式”“可靠性理论与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历程”等。

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以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当讲授到“系统工程”时,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自1981年提出的“人—机—环境系统”这个重要概念并创建了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这个学科以来,至今仍然在指导与率领着我国众多科学工作者针对该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卓越成绩,回顾他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优秀的工匠楷模与学习榜样。此外,当提到“人员安全管理”中的“提高技术业务能力”这一知识点时,引入高铁工匠宁允展在平凡的岗位中精益求精的事例,宁允展于铁路技校毕业,先做钳工,工作之余自学电焊、机床等技能,善于钻研的劲头使他逐渐成长起来,面对手工研磨的余量只有50微米,甚至20微米高铁定位臂,研磨工艺、精益求精破解技术难题。以此说明正是因为广大铁路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的坚守和奉献,才换来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从而教导学生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工作中肯钻研、勇于创新、严格要求,即便在平凡岗位上,也有可能成为所在领域、行业的楷模。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自信自强,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工匠精神,摒弃浮躁,求真务实。

(六)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协作能力

古往今来的众多事例都验证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团队协作展现了人的集体智慧,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中的“交通事故调查”“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等知识点均能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与凝聚力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为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点和思政点,可以适当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设置课程实践等。例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事故调查是掌握事故发生经过、寻找事故致因的过程,是制定预防措施的前提。交通事故调查的工作量大,需要调查小组成员协调配合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在讲解事故调查知识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事故的发生开展课程实践,具体包括搜集数据资料、小组讨论、报告撰写、汇报展示等内容,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1+1>2”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四、结论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扎实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育人”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改革,本文选取“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为研究对象,在挖掘该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六种思政元素,旨在使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创造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业务技能上打造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为建设交通强国而奋斗的精神,追求团队协作,以期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层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2020-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苗贵娜.以人为本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2019(27).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安全工程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通商达天下 侨心联四海 南通警侨联动打造“海外安全工程”新模式
锡盟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提质增效探究
保靖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浅议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