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木兰》电影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2021-12-03 00:00岳蓉媛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岳蓉媛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

北朝民歌《木兰辞》所述花木兰的经典故事在中国文化沃土上广为流传,其中映射的忠孝文化、女性魅力更是在悠长的历史河流中生生不息。

在遥远的北美洲,迪士尼公司数次将经典故事制作成为优秀的动画、电影,一次次创造了文化产业领域的绚丽传奇。然而仅有二百余年的美国文化很难持续提供素材灵感,而拥有璀璨文化宝库的中国自然引起了迪士尼的注意。

《花木兰》动画电影自1998 年在全美首映,仅三天的票房记录就高达2300 万美元,将近90%的观众给予了该片高度赞赏。2018 年迪士尼再次将《花木兰》翻拍成真人电影,其在欧美地区的烂番茄新鲜指数为76%,可以看出,在北美地区的媒体评分表现还是不错的。然而在国内,豆瓣评分却只有4.9 分,在国人心中甚至无法达到及格水平。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被如此高投入、大制作地呈现出来,本应在中国市场赢得极大好感度,而《花木兰》电影缘何在中国市场出现这样“水土不服”的问题呢?

一、西方视域对《花木兰》的误读

(一)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

影片中多次出现不符合朝代史实的错误场景。《木兰辞》载“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可见木兰本应居住在黄河流域,可是在真人版电影中木兰的家被设计为福建地区特有的土楼样式。此外,中国历史背景的故事画面中却频频出现新西兰草原、雪山等异域场景,虽带来了视觉盛宴,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却难免无奈叹息。

影片中木兰相亲时的鹅黄妆虽符合《木兰辞》中的描述及魏晋时期的妆容,然而其呈现方式却显得流于文字表面,且情节也与《木兰辞》原诗有所出入。“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佛像沥粉涂金,对人们的审美给予了新的启发,妇女们也开始在额间晕染黄色。而‘花黄’其具体做法是采集黄色花粉作为颜料,再将云母片、干花片等染成金黄色,然后剪出各种形状后贴于额部。”可见影片中呈现病态奇怪的黄色额头妆容是不符合史实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原诗中描写的也不是木兰相亲前的场景,而是从军归来,重新梳妆,换上女儿装的情境刻画。从叙事功能上讲,这一动作的前置,更多是为了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文化传统。

此外,无论在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中都数次出现诸如明清风格的庭院、宋朝的火药、杂糅唐朝及明朝特点的宫廷等场景。可以说,迪士尼创作的影片是一个大杂烩,中国朝代时空很混乱。或许身处西方文化背景的美国人分辨不出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分辨清楚。正如影片副导演所说,毕竟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有自己的视角[3]。

在真人电影中,花木兰被赋予一种名曰“气(chi)”的神秘力量。而迪士尼对“气”的解读却完全没有基于中医知识理论,而是一种西方式“神迹”,一种女巫属性的非自然元素。同时,与“气”一起被设置的还有一个名为“女巫仙娘”的角色。作为一个原故事中完全不存在的角色,其形象背后是迪士尼传统故事中“女巫”与“仙娘教母”的形象杂糅。如此看来,故事关键人物由西方骨、西方血塑造,《花木兰》电影会呈现这样不西不东的怪异感也就不足为奇。

(二)主题内涵的偏离

纵观整个花木兰的故事,其最重要的主题是“忠孝两不渝”。故事以“忠”和“孝”这两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宣扬的道德准则作为主人公的行为基础,更进一步将其上升至“家庭”甚至更高层面的“家国”关系。然而生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文化于迪士尼团队以及海外受众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因此迪士尼秉持无感情不故事的经典模式,为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找到了“爱”这一合理的出口。而这样的调整也比《木兰辞》中所强调子女对父亲与国家单方面付出的忠、孝更容易让不了解儒家伦理道德的海外观众所接受。

木兰替父从军的出发点除了出于对父亲的“孝”,还有对国家的“忠”。而原故事所折射出的为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忠勇精神,在迪士尼一番加工后变成了极具美国精神的个人价值追求。在战场上的木兰打败匈奴,取得胜利之后,终于领悟到了自己的责任与价值。这种实现个人价值的成长模式,不得不说是西方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其宣扬“美国梦”的表现。

二、西方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读的原因

(一)翻译不到位导致文化理解偏差

在电影台词的翻译上,真人版电影的台词设计和翻译都显得极其随意。原故事中木兰凯旋,重新梳妆,昔日同袍兄弟再见木兰着长裙、蓄长发,问及木兰为何同营多年竟未察觉她是女儿身,木兰答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然而这样一句在原故事中画龙点睛的诗句在电影中却被设计为“Black wind and I rode alongside two rabbits running side by side,I think one was a male one was a female”这样一句随意且不知所云的台词,完全失去原诗深藏的点睛韵味。

电影台词中对部分词汇缺项意象的处理也并不理想。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常出现一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几乎无对应词汇,造成词汇缺项。例如,影片中将“凤凰”一词处理为phoenix,然而phoenix 一词在内涵上是指西方不死鸟。“不死鸟应是起源于西方的神话传说,且至少在明清时期的人看来不死鸟应当不等于凤凰,可明确的一点是,这种不甚准确的翻译是源自于翻译者对‘不死鸟’和‘凤凰’两个概念的混淆。”影片中作为花木兰家族图腾以及情节线索的凤凰明显带有特殊文化内涵,将其对等西方phoenix 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误读

除了翻译不当造成的“文化水土不服”,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极其重要。“黑格尔将中国的地理环境归为大河所生的平原流域,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则是海岸地域。”

中国自古具有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同时,基于内陆条件,中华文化依然始终保持其完整和延续性。加之四面被海洋和崇山围绕保护,因而也间接造就了中国人保守的意识性格。“总体而言,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性格特点。”在这样的文化性格背景下,木兰雄心昂扬地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就显得极不合理了。中国文化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因而也奠定了花木兰原故事中的忠孝主题。

而西方文明则不同。“虽然‘个人主义’的思想产生于欧洲大陆,但它的积极意义却主要是在美国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并表现得极为典型。”在美国这样的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看重个人能力,看重个人创新和成功的重要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和西方,其主题内涵会悄然发生变化。

迪士尼对“孝”与“爱”两个概念的偷换处理得非常巧妙。表面上,孝的理念通过爱的行为进行表现,但本质上,中国的孝文化基于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孝’常搭配‘顺’,即顺从长辈意愿。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所说的‘孝’从本质上讲,就是顺从父母的意愿。”而迪士尼惯用的“爱”主题则源于其宗教倡导的“博爱”思想,此外“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影响了原故事为国尽忠、保家卫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无意识的误读还是有意为之的改写

针对种种文化偏见和误读的表征,我们需要探究除了客观因素导致的误读,是否还有其主观上刻意作出的调整。

针对片中不合时空逻辑而出现的朝代杂糅、地理混乱的“中国元素”,我们有必要一探这种虚假地理学背后的“地图术”。影片中种种错乱杂糅的时空在我们的视域下显得极其不合逻辑。“但说到底,这只是不合中国逻辑,或者说忠实的逻辑,它属于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地图术:提供一种‘世界架构’,这种世界架构只需要提供一种中国地域的‘感觉’,能帮助全球观众理解这种空间并塑造与之相关的角色即可。”在电影中的地图术由西方制作团队主导的情况下,西方的地图术就成了主能指,现实中的中国地理则成了被表征的能指。与此同时,如果考虑西方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和想象心理,那么绚丽多变,且符合其对异域想象的场景无疑具有最好的效果。

《花木兰》电影看似讲述着一个中国故事,然而其文化内核及价值内涵却俨然一颗“美国心”,犹如光与影的微妙偏差,其背后有几分是文化传播,有几分是文化侵略也值得我们深思。真人电影中有一处细节——木兰所持的宝剑最初来自父亲,剑上所刻的训诫是“忠、勇、真”,而战胜后,皇帝亲赠木兰一把新的宝剑,上面除了最初的“忠、勇、真”,还加上了“孝”。这个细节看似升华主题,也进一步切合原故事内核,但影片中“孝”被翻译为“devotion to family”,而非“filial piety”,可见至少在《花木兰》电影的价值世界里,对“孝”更多定义为对家庭的贡献。而刻有这一概念的宝剑起初来自父亲,失而复得的新剑来自君王,此时的“孝”,其背后的“顺”更多是顺于父还是顺于君,《花木兰》电影背后的君王又是谁……一系列问题似乎都值得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看似挪用中国元素,实则内裹其自身文化价值观进行传播,影视作品的话语权和文化入侵紧随其后。”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避免我们自身在审视其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中陷入对对方的“固有偏见”,迪士尼团队对花木兰故事的改造是否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 笔者认为此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首先,文化差异在客观上对海外观众造成了理解障碍,因此迪士尼对花木兰故事主旨内涵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观众对《花木兰》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可以说,迪士尼做出的调整是对原故事的‘创造性误读’。”毕竟,迪士尼会放眼世界,取材各国传统和民间故事进行创作,与其突破异文化、差异束缚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何去何从

以文化的视角看,在审视西方对中国文化误读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值得我们深思。

反观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YouTube 网站关于中国元素搜索量最高的多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乡村生活等内容,而发达的5G 网络、各种线上便民服务搜索量却并不乐观。影视作品方面,虽有对传统经典故事的创新性塑造,却也是凤毛麟角。面对自身文化被误读,并被带着偏颇色彩地大范围传播,加强中国自身文化软实力及文化传播能力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另外,迪士尼所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和规避。我们应该思考面对缤纷的异域文化如何取舍,取几分舍几分才不会出现文化误读的尴尬情况。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离不开翻译手段,迪士尼对《花木兰》真人电影的翻译存在两个过程的不成功,第一次是《木兰辞》原故事英译的不准确导致部分细节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第二次是将英文电影台词汉译时,没有考虑汉英语言逻辑的差异,且没有对汉译台词做“汉化”处理。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输出也需要培养出高水准的翻译人才。

不同于美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相比于采撷世界故事,中国文化产业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处理优秀传统文化或许更具意义。积悠悠历史,怀铮铮热情,中国文化也必将创造出自身品牌,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绚丽江山。

猜你喜欢
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漳浦县赵木兰养殖有限公司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花木兰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Mulan Mulan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