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某规模猪场防疫措施的建立与实施——“五流”生物安全防控

2021-12-03 03:22刘爱国张振玲
猪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猪只猪群猪场

迟 兰 ,刘爱国 ,薛 忠 ,张振玲 *

(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2.徐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200)

生物安全指的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对其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1]。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概念被引入到养殖场的疾病防控中,被定义为“生物体外杀灭病原微生物,降低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和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的一切措施”[2]。我国的规模化养猪场现在基本都已建立自己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阻止外来病原侵入本场,防止疾病在场内的扩散,并遏制疾病从本场传出的以“猪场”为中心的生物安全体系。这种生物安全体系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够完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某些病原可以通过空气及气溶胶传播,猪群也并非生活在无菌环境中,因此猪场不可能完全阻止病原进入;第二,有些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猪体健康状况下也客观存在。因此亟需在现有的生物安全体系基础上建立一套以“猪不发病”为目标的生物安全策略。

文章作者通过在徐州某规模猪场的防疫措施实践,总结提出了通过控制人员、物品、车辆、水源、猪群流动的“五流”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以减少外界病原与猪只的接触,稀释病原浓度,降低病原载量,最大程度地降低规模化养猪场感染疾病的风险。

1 控制人员流动

猪场生产常见人员包括:生产一线员工(饲养员、技术员、场长、水电工、杂工);后勤员工(门卫、食堂、销售、采购、沼气工、及后勤其他人员);外来人员(领导、客户、维修工)。做好猪场人员流动控制的核心是严格控制不同岗位人员的流动,具体可通过“三级隔离、四级消毒、四色服装”的方式来执行。

1.1 一级隔离点、一次消毒、红色隔离服

一级隔离点设置在场区大门口外围,进场人员在隔离点需换鞋、剪指甲、被采样、洗手消毒,并将随身需要携带的物品交给生物安全专员进行烘干或者浸泡消毒,生物安全专员宣读生物安全要求及隔离期间注意事项,然后按照指定路线进入浴室洗澡,并将衣服放入消毒桶内浸泡(12 h),更换红色隔离服,隔离24 h后经检测合格后,对隔离区进行打扫、消毒、清洗床单衣物,进入二级隔离点。

1.2 二级隔离点、二次消毒、橙色缓冲服

二级隔离点设置于食堂附近的隔离宿舍内,进场人员按照指定路线光脚进入二级隔离点,先在浴室淋浴15 min,并将红色隔离服放入消毒桶内浸泡(12 h),更换橙色缓冲服,隔离24 h,经再次检测合格后消毒第二隔离点,清洗消毒相关衣物和床单,烘干被子,进入三级隔离点。

1.3 三级隔离点、三次消毒、黄色缓冲服

三级隔离点设置在生活区宿舍外隔离区,进场人员按照指定路线进入隔离点浴室后,淋浴15 min以上,将橙色缓冲服放入消毒桶内浸泡(12 h),更换黄色缓冲服。隔离24 h,经再次检测合格后消毒第三隔离点,清洗消毒相关衣物和床单,烘干被子,进入生活区。

1.4 四次消毒、蓝色工作服

进场人员完成前三次隔离消毒工作后,进入生活区宿舍,严格执行生活区进入生产区的消毒流程,淋浴15 min以上,更换蓝色工作服后方可进入生产区,且禁止携带手机和首饰进入。

人员外出时,提前将回场区的服装准备好放进相应的浴室,执行入场反向流程,一级一级换鞋,可不淋浴。外出时严禁接触养殖场、屠宰场和生猪。

2 物资流动

猪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些生产物资可进行分类消毒后进场。主要分为可浸泡物品和不可浸泡物品。

2.1 可浸泡物品

包括可浸泡疫苗、兽药、金属物品等。专人送至场区大门处,由生物安全员拆除外包装,同时严格检查该物品是否属禁进品。拆除包装后,分类放好,送至集装箱先统一保管,安全员有计划地将物品放入含有1∶200“卫可”的消毒水中浸泡30 min后,进入一级轮换仓库静置30 d,再次浸泡消毒后转入二级轮换仓库静置30 d,如需转入生产区使用,需要再次浸泡消毒后晾干,24 h后由专人转移至三级(生产区)仓库备用。使用当天需要提前浸泡30 min后再使用。疫苗在浸泡时需要在消毒液中添加冰块,并保存在相应轮转仓库的冰箱内。

小件物品专车送入后,置于一级消毒点,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和15 ℃以上温水,按1∶200进行稀释后浸泡20 min以上,经阳光照射或者烘干房烘干后,放置于一、二、三级轮换仓库。大件物品无法放入桶内浸泡的,经“戊二醛+癸甲溴铵”浸泡消毒1 h,晾干后由专人送至烘干房60 ℃烘干1 h,转移至第二轮换仓库静置备用,此阶段只能在生活区内使用,专人再次浸泡消毒后送入指定三级可浸泡通道晾干,静置1 d后由生产区专人取走,放置于生产区指定区域静置备用。

2.2 不可浸泡的物品

包括电子产品、电器及配件、生活用品、食品(严禁方便面、肉类制品等可能含有动物油脂类产品)等。主要采取擦拭、雾化、烘干的方式来消毒。具体操作为,一级消毒:拆开外包装,外表使用1∶200的“卫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者雾化30 min后,静置12 h,转烘干机内60 ℃烘干1 h,转至一级轮转仓库并进行外表采样检测,静置30 d。二级消毒:从一级轮转仓库中移出后由专人负责于60 ℃烘干1 h,转入二级轮转仓库,静置30 d并检测。三级消毒:从二级轮转仓库中取出后,经物资传送渠道送入烘干机内60 ℃烘干1 h,然后由专人负责转入生产区仓库,静置10 d后进行病原检测,检测合格产品使用前再进行一次烘干后即可。

3 车辆流动

规模化养殖场的车辆流动如果管控不好,很容易导致紧急疫情的发生[3],因此对于车辆的清洗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清理可见有机物、车辆预清洗、泡沫喷洒清洗、清水冲洗、烘干和喷雾消毒六个步骤。根据养猪场运输的货物不同,处理也不尽相同,以下将从饲料车、运猪车、装粪车、送药车、私家车以及精液运输车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3.1 饲料车管理

运料车入场前在场外围进行清水冲洗和发泡剂冲洗(重点洗刷轮胎和汽车底盘)、晾干后,用“戊二醛+癸甲溴铵”(1∶400稀释)进行消毒,门卫收取饲料厂出具的洗消证明和饲料单,驾驶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洗澡、更换衣物、鞋子,按照指定路径(途经消毒池)进入猪场烘干房60 ℃烘干1 h,喷雾消毒20 min、晾干30 min,由专人卸料(此过程中驾驶员不下车,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饲料车驾驶室)、登记相关信息并开具相关证明后逆序以上步骤后离场。

3.2 运猪车管理

洗消中心管理员针对销售计划核实车辆信息并做好登记后,对车辆外观进行肉眼检查以及3M设备检测,检测合格后车辆进入清洗中心,驾驶员及随车人员下车进行洗澡、更换洗消中心发放的衣物,后勤人员对换下的衣物进行消毒和烘干;同时采用全自动洗消机对车辆外部进行自动湿润冲洗,泡沫清洗液喷洒后,保持全身和底盘发泡剂浸泡10 min,高压冲洗,喷洒“卫可”(1∶200)消毒液,静置20 min,操作工对驾驶室的各个角落进行擦拭整理并用“卫可”进行1∶200喷雾消毒,再进行臭氧消毒10 min,车辆进入烘干区,60 ℃烘干1 h,经快速检测合格后,管理员通知猪场销售人员做好衔接工作,车辆驶入场区,在外围消毒点再次进行清洗、消毒后于60℃烘干1 h,驾驶员及随车人员(场外销售会计、保管等)经洗澡更衣后参与猪只销售,场内人员严禁上车。

3.3 装粪车管理

场区外围设置干湿分离点,由铲车(专车专用)将分离的有机肥通过围墙上方翻倒至围墙外围,外来车辆驳运到有机肥场,场内车辆停放在指定地点,每周采样检测一次。

3.4 送药车管理

运送兽药、疫苗的车辆统一由专车(消毒烘干执行生猪销售的流程)在中转站装运,经消毒后送往各猪场第一隔离点处,经拆除包装后,参照物资进场流程操作。

3.5 私家车管理

员工私家车在指定的消毒点进行清洗消毒并备案,携带消毒证停放在中转站停车场,由专车(消毒烘干执行生猪销售的流程)负责在中转站与场区之间驳运。

3.6 精液运输车管理

精液运输车轮转于取精点和送精场之间,两处地点均应停放在警戒线外,不得跨越警戒线;每天使用结束后,使用“卫可”消毒液对车内外进行消毒,每周至烘干点消毒一次,运输结束后,将车停放在公猪站门口备用。

4 水源流动

猪场水环境主要由猪场水源、储水塔、管线、水槽和圈内环境组成[4]。由于猪场用水频率高,水源的管控在养殖场也是重中之重。

4.1 水源选择

目前猪场用水多直接取自临近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河流、浅井水和深井水,直接抽取进水塔,然后输送到猪场各部分。地表水大多都存在氮磷、微生物、泥沙含量超标的问题,如果必须选用地表水,取水点必须在污水排放口的上源,在湖泊、河流的中心。地下水一般存在钙镁离子超标及猪场自身产生的污水下渗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如果需要选用,最好选择深井水。但无论是哪种水源,水源必须经过储水池的沉淀、氯处理(3~50 mg/kg)消毒才能进入水塔,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配备水净化系统。

4.2 水质定期检测

首先需要对养殖场饮用水源进行检测,查看其细菌数是否超标;然后定期需要对场内饮水系统进行清洗消毒,对于饮水系统中细菌数超标严重的,建议先连续清洗消毒3~5 d,每天进行一次,以后可每2周冲洗消毒一次。

4.3 饮水系统消毒

饮水系统是病毒再次感染(尤其是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紊乱细菌的重要来源。

做好饮水系统消毒。第一,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确认消毒剂可以带猪消毒,同时严格控制消毒剂添加的比例。第二,要确保所有的饮水线系统不堵塞,不严重漏水。第三,如果在空栏时对饮水线消毒时,应先计算好饮水线和连上水箱后所盛水的容量,保证水量足够充满整个饮水线,然后关闭饮水器保留30 min后排空,并仔细检查、清理死角位置,必要时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空栏消毒时,消毒剂浓度可大大高于带猪进行饮水线消毒时的浓度。第四,带猪消毒的频率和消毒剂配比浓度取决于猪群的疾病流行水平,消毒剂现配现用,必须检查浓度是否合格,以免浓度过高对猪群造成伤害。第五,饮水消毒时,不可配合饮水给药同时进行。

4.4 水源酸化

由于猪场用水频率高,水源的管控在猪场也是重中之重。根据《猪病学》(第10版)论述,非洲猪瘟病毒在pH4~10范围内的溶液中保持稳定,而在pH<4或者pH>11.5、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病毒会很快失活(EFSA,2010)[5]。且猪场常见的病毒和细菌在pH3.9以下的环境中也会被迅速灭活。因此,在猪场水源中添加酸化剂,将水环境的pH控制在3.9以下,净化水质,可为猪场防控水源传播病原的有效方法。

5 猪群流动

猪场猪群的流动需要包括种猪群的移动、仔猪群的移动、保育猪群的移动和商品猪售卖移动。

5.1 种猪群的移动

第一,确认移动的猪群、头数、参与人员、移动目的栏位,同时对接收猪只的栏位水槽进行隔开管理或单独一排(产房以一个单元为准)。第二,对接收猪的栏位进行火焰消毒后再进行液体消毒,并确保干燥再接收猪只。第三,移动猪只在移动前2 d经鼻拭子检测,确认合格后准予移动。如从妊娠转产房,需对猪只进行温水洗澡,全身消毒。第四,对移动的猪只接触的地方以及原栏位进行火焰消毒,再用高浓度的消毒水(5%NaOH)进行喷洒,次日对原栏位进行冲洗和消毒,所有参与人员进行鞋、手、工具等接触物品的消毒。第五,移动后的猪只2~3 d后再次检测,看是否合格,如有异常,每日跟踪检测,正常生产不变。

5.2 仔猪群的移动

第一,确认移动的猪群、头数、栏数、参与人员、移动目的单元、目的栏位,(产房与保育舍以一个单元为准,严格做到一一对应);第二,对接收的单元、栏位先进行彻底消毒,烘干,并经环境检测合格后接收猪只,原栏猪只仍摆放在同一栏内,做到一栏空置、一栏摆放(或每两栏中间空一栏),装猪的车辆每运一批消毒一次,抓猪人员每抓一栏更换一次手套、同时对胶鞋进行消毒一次;第三,需要转群猪只移动前2 d鼻拭子或唾液检测,确认合格后转群,如有异常,立即处理本栏所有猪只,并再次检测,直到整个单元无异常方可转群(对出现过异常单元,到达保育舍仍检测跟踪,并封闭管理,停止所有疫苗,可以饮水保健);第四,对移动时猪只接触的地方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再用高浓度的消毒水(5%NaOH)喷洒,并对整个单元进行熏蒸,次日对仔猪原栏位进行冲洗消毒流程,所有参与人员进行鞋、手、工具等接触物的消毒;第五,移入猪只2~3 d后再次检测,看是否合格,如有异常,每日跟踪检测,正常生产不变。

5.3 保育猪群的移动

第一,确认移动的猪群、头数、栏数、参与人员、目标单元、目标栏位(育肥舍与保育舍以一个单元为准,严格做到一一对应);第二,对接收的单元严格执行棚舍清洗流程后再进猪,原栏猪只仍摆放在同一栏内,做到一栏空置、一栏摆放(或每两栏中间空一栏,有条件的育肥间设置中间隔板),装猪的车辆或地面每移一批消毒一次,抓猪人员每抓一栏洗手消毒、同时对胶鞋进行消毒一次;第三,需要转群的猪只移动前2 d鼻拭子或唾液检测,确认合格后转群,如有异常,立即处理当栏所有猪只,并再次检测,直到整个单元无异常方可转群(对出现过异常单元,到达保育舍仍检测跟踪,并封闭管理,停止所有疫苗,并及时淘汰病弱猪,可以饮水保健);第四,对移动时猪只接触的地方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再用NaOH(高浓度消毒水)擦栏、喷洒消毒,执行棚舍清洗流程,并对所有参与人员的鞋、手、工具等接触物品消毒;第五,移入猪只2~3 d后再次检测,看是否合格,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掉对应栏位所有猪只,同时对空栏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再用NaOH(高浓度消毒水)擦栏、喷洒消毒,每日跟踪检测,正常生产不变。

5.4 商品猪的售卖

目前绝大多数猪场对商品猪的售卖采用直接在场内卖猪台进行卖猪操作。该方式方便直接,但由于很容易与外来运猪人员、车辆直接接触,因此风险系数较高[6]。为降低此环节的感染风险,可以根据场内的具体情况将现有的装猪台单道延长,外延至场外越远越好,设立脏区、待售区和净区。净区为本场的水泥围墙以内的通道,脏区从本场围墙外赶猪通道至销猪处,脏区与净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电动闸门和安全红线。此外,严格采用四阶段式赶猪法完成猪只销售过程。

外来运猪车辆经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后,烘干消毒,经检测合格后驶往猪场,在场区外围的消毒点进行清洗、消毒再进入烘干房60 ℃烘干50 min,驾驶员及随车人员下车洗澡并更换衣服、鞋子再上车开车至装猪台。装猪台路面铺石灰与NaOH混合剂消毒,车辆驾驶人员与场外装猪人员进行洗澡更衣后进入升降式上猪台进行装猪销售工作。

四段式生猪销售由本场人员操作前面三段,将需要销售的猪只提前1 h(抢在装猪车没来前完成)分别将猪只赶至(猪舍/赶猪通道/待售区)。具体流程为:第一段:猪只赶出指定单元;第二段:猪只赶至生产区出口,出口处设立红色警戒挡杆,二段人员不得越线;第三段:猪只由生活区协助人员赶到原出猪台,并将猪只从原出猪台赶到出口处;第四段:外围专人负责将第四阶段猪只赶上外延后的自动升降提升机(或外置上猪台),并负责装车。销售完成后,各阶段赶猪人员完成自己阶段内场地的全面打扫与消毒(火焰消毒,检测)、人员到各自指定的浴室换衣、洗澡并浸泡服装30 min以上,及时清洗、晾干,升降式出猪台生石灰白化。

6 结语

“五流”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流行情况下,针对规模化猪场这个“小环境”的疾病防控而建立的一系列措施,但再好的生物安全方法和硬件设施,如果没有有效执行力的人去执行,一切都是空谈;细节决定成败,实际操作中不仅需要严格执行防疫制度,还要将各个细节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规模化养猪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控,整个中国“大环境”的生物安全更为重要,作为基层饲养、防疫人员,应坚决拥护并执行国家的防疫政策,不买、卖病猪,不谎报、瞒报疫情,科学饲喂,坚决抵制泔水饲喂,及时、科学处理病死猪及残余组织等,才能从源头上防止疫病的流行,保证“大环境”的健康。

猜你喜欢
猪只猪群猪场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