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汗水,造福未来,积极推进粮油食品科研国际合作

2021-12-03 02:02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科技参赞雷风云
粮油食品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粮油食品奥地利毒素

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科技参赞/雷风云

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及中奥各界喜迎中奥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欣闻奥地利科学家Rudolf Krska教授、中国科学家杨大进、王松雪研究员、数十名中外专家学者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共襄盛举,经过10个多月的积极努力,荟萃中奥及各国粮食及食品安全专家的丰硕科研合作成果及智慧,打造“Recent Global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Grains and Foods——守护粮食食品安全,全球携手在行动”特约专栏,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管、其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粮油行业重要期刊《粮油食品科技》2021年第6期中英双语刊载与广大食品安全领域专业人士及读者们见面,将为推动粮油食品科研及中奥、中外科研合作发挥积极作用,也是食品科技界献给中奥建交50周年的一份好礼。

今年恰逢中奥建交50周年华诞。五十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奥关系保持良好发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部门、经济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地方省市各个层次展开,取得丰硕成果。奥地利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在生态、农业、食品及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科研成果、成功经验和高端人才、智力,中奥科学家在这些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和真挚的友谊。

5月28日是中奥建交5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主席同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建交50年来,中奥双方坚持互尊互信、互利共赢,推动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向前发展。2018年中奥确立友好战略伙伴关系新定位,两国关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双方互帮互助,加深了两国人民友好情谊。愿同范德贝伦总统一道努力,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范德贝伦总统在贺电中表示,奥中确立友好战略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奥中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相互支持,不仅彰显双边关系的高水平,也再次表明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中国是奥地利的重要伙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潜力巨大。祝愿我们两国繁荣昌盛,祝福两国人民幸福安康。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著名生物学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粮油安全作为农业生物安全的延伸及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5月31日,中国科技部王志刚部长与奥地利联邦创新及技术部葛诺蕾部长举行视频会晤,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科技创新规划、中奥科技创新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就持续开展联合资助、加强科研人员交流、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等合作达成广泛共识。

Rudolf Krska教授是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主席、奥地利分析化学学会主席、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分析与农业代谢研究所所长,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与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家粮科院”)等专业机构已有多年友好科研合作关系。2019年4月,我作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班子成员应邀出席“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MyToolBox项目2019年年会暨中欧真菌毒素防控技术研讨会”,结识了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科研报告的合作项目负责人、热情睿智的Rudolf Krska教授。2019年11月,我刚刚履新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科技参赞不久,即应Rudolf Krska教授邀请前往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Tulln校区访问其实验室,并就推进中奥农业生物及粮油食品安全科研合作交换了意见。

2019年11月15日,驻奥使馆科技参赞雷风云(右)访问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BOKU)Tulln校区Rudolf Krska教授(左)的实验室并与教授亲切交流

2020年12月,Krska教授受邀成为《粮油食品科技》期刊第四届编委会顾问专家;2021年2月,Krska教授再次应《粮油食品科技》副主编谭洪卓博士诚邀,领衔主持一期“真菌毒素”国际前沿研究的特约专栏。Krska教授牵头撰写的本期专栏文章《全球食品和饲料链中生物毒素早期预警、监测和毒性评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体现了近年来中奥及各国科学家们在该重要领域的科研及合作成果,并从科学角度提出了努力方向及解决方案,与其他中外科学家精心撰写的8篇专业科技文章的真知灼见形成了本期特约专栏的一席“盛宴”。48位专栏文章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芬兰、比利时、菲律宾、尼日利亚、土耳其、埃及等14个国家,均为真菌毒素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高管、科技人员,其中国际作者33名,中国作者15名,集中展现了欧、亚、非等多国在粮食食品产业链中真菌毒素污染防控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真实体现。

另据了解,Rudolf Krska教授还在积极与中国国家粮科院等中奥合作机构共同推进2021年11月下旬将举办的“2021年中奥粮食质量安全科技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期待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花开并蒂,好事成双。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科技团队对上述中奥科技交流事宜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支持和鼓励。

中国有首妇孺皆知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一颗粟、一滴油、一枚果,都是来之不易、十分珍贵,既需要风调雨顺、科学种植、勤奋耕耘,也需要粒粒归仓、精心储存、保质保鲜。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的时期,粮油食品安全及相关科技的研发、创新、应用、推广更显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亟待加强,势在必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博士在今年10月8日二十国集团第七届议长会议作“后疫情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的主旨演讲时指出:全球普及健康膳食,到2030年能有效降低医疗保健和应对气候危机相关成本。采取适当激励措施,能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转型,从而促进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少农业粮食部门碳足迹。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作出的部署,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6月出台《关于深化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要求充分运用2017年以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既有成效,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做实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MyToolBox项 目2019年年会暨中欧真菌毒素防控技术研讨会嘉宾合影(备注:现任驻奥使馆科技参赞、本专栏主持、副主持、部分加盟中外专家学者、本刊领导及相关负责人、部分编委等均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为国际知名粮食及食品安全科学家Rudolf Krska教授也在他牵头的本期专栏报告中指出:确保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下的食品供应安全和保障是巨大和紧迫的需求。然而,全球农业和食品行业仍易受植物、藻类,尤其是真菌产生的生物毒素污染问题的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有毒代谢产物的发生愈发难以预测。为了提升食品和饲料链中生物毒素的预警、监测和毒性评估方法,应该在各个科学领域和方法中创新所需的多学科、多部门互补能力,具体包括使用卫星和无人机成像的大数据方法、便携式监测设备以及使用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对(新兴)生物毒素进行(联合)毒性测试,以科学、高效、可靠地保证粮食及食品安全。

最后,谨向Rudolf Krska教授、本专栏全体中外撰稿作者、贡献者、《粮油食品科技》各位编辑,以及积极致力于粮食食品安全事业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各国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和亲切问候,感谢你们卓有成效的辛勤工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挥洒汗水,造福未来,愿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及地球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雷风云 于奥地利·维也纳

2021年10月30日

猜你喜欢
粮油食品奥地利毒素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品牌粮油食品安全管理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为什么许多艳丽的蘑菇会有毒?
粮油检验监督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分析
严重时刻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