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探析

2021-12-03 18:00侯琳刘有良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侯琳 刘有良

摘要:国家的扩张政策使高校的管理工作难度逐渐增强,高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上升,让高校中管理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将管理工作做好,学生才能更好的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基于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此来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明确了将其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及操作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虽然各大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但仍然欠缺相关的资源配置,在工作环节上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并且教育配置也不齐全,由此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课程相对比较随意,大部分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方面的辅导课,以选修课的方式出现在大学生的眼帘里,因此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将其作为重要课程进行讲解和学习;甚至还有部分学校直接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没有专门设置一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另外,高校没有针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缺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机制,然而学生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记录下来,才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点,让学生的身心保持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目标

以人为本,保障校园和谐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一种场所,更为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高校在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高校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其展开多样化教育,满足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此一来,这不仅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成为了保证校园和谐发展的核心。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人为本,构建出更和谐的校园环境。

创设健康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在高校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强的影响,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校中不同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等,并且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积极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高校师生的情操,还提高师生思想道德。各个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同,加之受建校时间的影响,校园文化也难免会有所差异。因此,为了营造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创设健康的校园文化需要相关人员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来积极构建,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进而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效率[1]。

分类指导,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充分融合,通过高校的相关人员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进行多层级的分类管理教育。虽然高校中的学生文化素养都比较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影响差异性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健康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进行多层级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来进行针对性教育,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操作模式

管教式转变为服务式

大学生的三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时间的变化会逐渐走向成熟,所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保证学生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高校中的学生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新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如果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不相符,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惰性心理,让学生变得被动、失去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逆反心理,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无法达成目标,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个人感受需要管理工作者多加关注,重视学生的需求,否则将会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甚至学生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心理扭曲问题,导致学生生成心理障碍,对其成长造成更大影响[2]。

条块式转变为项目式

大部分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条块式的管理,也就是各个部门都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只针对所在部门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但每个部门都是在各自为政,存在一定的管理质量差异。比如,站在学生管理的角度,高校的教务处对应教师管理,保卫处对应学校治安管理,团委对应学生活动管理,并且大部分高校的后勤部都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也只是授课不育人,教师认为关于学生的课堂管理工作应该是辅导员的工作事项。然而,学生管理其实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工作,多个部门和科室都应该共同参与到管理中去,并将这种条块式管理转向项目式管理来进行具体实施,以服务学生为基本前提,来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科学配合的默契,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又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浅层次转变为深层次

要想加强学生管理的工作效果,高校应该将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学生的发展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一致管理。如果将学生管理工作当作学校发展进行管理,便忽视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之中,消极因素较多会直接阻碍进行管理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层次,让学生起到管理的核心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由此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心理,进而结合学生的需求来完善学生管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學生管理工作融合的有效策略

增加学生管理与心理教育途径

要想提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需要有关教育人员创新管理方式,通过扩展心理教育途径,保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形成良好发展。然而,从教育目标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共性,所以通过这种共性可以让教育融合的更好,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思政教育的开展一般是通过校园网来实现的,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及心理问题。在高校的校园网中,通过思政栏目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普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者讲座增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协调管理,建设专业的心理教育团队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完善相关的教育机制,让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从事此教育活动,并且高校要与社会以及家庭三者共同努力,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这三者之中,高校的领导者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打造专业的心理发到教师团队,让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辅助教育,帮助专业的心理教师完成教育任务。所有相关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构建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长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工作,不但可以实现和谐的校园氛围,还可以降低学生管理的工作难度。首先,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最直接有效的心理嘉能可教育;其次,将其他课程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发挥其教育素材作用,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适当点拨学生,将心理健康意识有效渗透,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3]。

参考文献:

周杰.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121-122.

孙强,刘婕妤.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探析[J].文化产业,2021(12):100-101.

李恺琳.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9):178-17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