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构建与现实转化

2021-12-03 12:22潘男
湖湘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潘男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表达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最新话语。它出现在思想觉醒之后、生成于政党创建之时、显现在理论纲领之中、凝练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上,高度概括了党的历史、党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总和,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立党、兴党、强党的重大问题,并有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根本立场、以“践行初心、牢记使命”为基本目标、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重要途径、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必然要求的内在逻辑理路。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构建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和效用指向。因此,要紧紧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主体、话语资源、话语层级和话语渠道,充分使这一话语表达转变为现实中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表达;现实转化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6-0065-09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

话语是特定主体反映一定实践过程的本质内容的观念体系,既是由实践到思维到语言的一种高度抽象,也是人类思想传播和交往行为的重要中介。话语表达则包含着话语的历史生成过程、话语内涵的具体释义和话语的时代效用等要素。因此,分析话语表达为何是贴近话语本质的首要环节和关键路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陈述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最新话语,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过程及其中的核心内容。在事实上,伟大建党精神也始终作为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精神力量,自近代以来便引领着中国社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故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就要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而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就不能仅仅将其当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方才凝练出的一种理论形態的话语,而是要回复到话语生成的语境和方位中去,上溯到建党之初、延展至“两个百年”交汇之际。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出场

建党精神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作为一个一般概念为理论界所热议。直至2021年7月1日,伟大建党精神正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概念。这就说明,建党精神作为一个概念并非古早有之,但却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物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的全过程。换言之,建党精神的历史出场早于概念的正式生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思想觉醒是建党精神产生的前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境。一批又一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不复兴则衰亡,并接续为救亡图存轮番出台方案。各项救国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的惨淡现实呼吁新的思想、新的组织、新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最先认识到循环往复的政权更迭的老路走不通,而只有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中国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呼吁:“国人倘无彻底的觉悟,急谋改革,则其他政治问题,必至永远纷扰,国亡种灭而后已!国人其速醒!”[1]30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这些革命先驱继而引进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大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思想上的觉醒不仅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酝酿条件,也成为建党精神产生的先声。

政党创建是建党精神生成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型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组织和阶级基础。1920年前后,国家主权遭受破坏、国民党无力领导、军阀混战的内外动荡时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中国劳动者没有组织,没有阶级的觉悟,不能作阶级的争斗来抵抗资本家,所以生活极苦而工价极贱,造成外国资本家群来掠夺底好机会;他们始而是经济的掠夺,接着就是政治的掠夺,渐渐就快做中国底主人翁了。”[1]87在民不聊生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与其大声疾呼:‘改造政治,不如大声疾呼:‘改造政党!”[1]175“南陈北李”遂下定决心相约建党。随着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组织,再到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建党精神的生成从此有了时间坐标。建党精神是建党时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驱们“对政党所立足的理论原则和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2],而基于这样的时代条件和理论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具体实践是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依据。

理论纲领是建党精神呈现的载体。如果说建党精神是在思想觉醒之后、政党创建之时形成的,那么它的升华和具象化则是通过理论纲领得以彰显。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党章、党纲、宣言或是工作决议,以对内、对外宣示自身的理想和目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1920年11月便在内部起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3]486。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的二大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当前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之党的最低纲领和“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133之党的最高纲领;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阐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3]162,《中国共产党章程》则对党员、组织、纪律作出明确规定等。百年来,我们党基于此修订、补充和完善的系列理论纲领、规章文件都无不承载着建党的初心本愿、奋斗目标和责任要求,是升华了的建党精神的重要外在呈现。

历史过程是建党精神凝练的条件。建党精神的出场时间固然定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但建党精神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创造则是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建党百年之际回望党的历史并把握建党时期的精神力量,也恰恰符合了建党精神概念形成、发展和凝练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走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建党精神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都孕育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丰富精神形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发挥着精神指引、精神支撑、精神动力的不同作用,在自身语义不断“膨胀”、内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稳定的所指。这一过程性特征也为在新时代凝练出较为固定的“32字”伟大建党精神内容奠定可能。

伟大建党精神出现在思想觉醒之后、生成于政党创建之时、显现在理论纲领之中、凝练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上,是始终贯穿于建党和党建实践进程的灵魂和主线。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客观存在并在新时期作为一个正式概念和一种重要话语出场的历史逻辑。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32字”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了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其基本内涵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总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始于为百姓谋幸福的本愿,承载着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从此产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依靠的正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的国防安全压制、大力推进工业化,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依靠的正是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4],依靠的正是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依靠的正是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些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起来的精神其风貌和内涵有所不同、特点有所区别,但却共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互通互融而不离建党精神的本质,是建党精神的赓续弘扬,也是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则是对这些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精神形态及其特征属性的总结、凝练和升华,是能够概括中国共产党整体精神力量的源泉、底色和内禀的总概念。

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集中阐明了何以立党、兴党、强党的问题。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建党的问题。李大钊坚定认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真理者人生之究竟,而自信者,又人生达于真理之途径也”[5]。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建者和革命先驱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6]为初心志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深刻认识,坚信“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7]。事实也证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可以说,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基本内容的伟大建党精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之缘由。其次,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政党林立的年代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百年沧桑而又风华正茂?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拥护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这既要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论优势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又要靠“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不断躬行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强大意志,但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具体实践,便没有如今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形成不了伟大建党精神。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兴党之关键。再次,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建的问题。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成立和以何兴立的问题,事实上就内含着怎样建设好党的精神密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无数革命先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甚至无悔慷慨就义,无数后来者也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始终保持着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力量屹立至今。伟大建党精神所彰显的既是過去的也是现在的和将来的中国共产党所要一以贯之的强党途径。

(三)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表达的时代意蕴

话语表达具有对外传递信息的功能,能够作为互动媒介在话语发出者和话语受用者之间构筑起一个共同的意义世界,旨在通过共同信仰和意义持有影响人的主观意识并引导人的实践行为。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话语被提出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和效用指向。

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是深刻总结建党百年历史与经验的必然结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人数上从最初的寥寥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9500多万人;凭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8]的大无畏气概,几经曲折、历尽艰辛开辟出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意味着要宣示下一个百年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总结党的事业发展得失,抓住党的历史、党的传统中最为根本的精神力量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获得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建党百年之际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内涵与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息息相关,是贯通过去、昭告当下、在未来更好地推进党的领导事业的必然之举。与此同时,在特殊的年份、在盛大的节日和隆重的仪式中鲜明作出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也使党的最新理论创造的社会传播和教育效果最大化。

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笃行党的性质宗旨的明确昭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4]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原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指其思想素质、行为品性在政治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行为等。而究其根本,政治品格更深层次的表现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与恪守。这就进一步说明,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是政治品格的思想基点,更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正是向党内外有力传导了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容,宣示了自身的不变价值旨归和坚定的践行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9]这一目标归宿的实现需要有信心和能力的加持,但更为根本的是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而“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下一个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作出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是党在新的征程上发出的庄严号召,是兑现党的初心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由32个字、8组词语、4句话组成,在语法上动词名词相结合,在结构上对仗工整。作为一套具有强大思想表达力和语言传播力的话语,仅在形式上满足广大群体的接受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深入人心,还需要厘清该话语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根本立场

伟大建党精神生于建党实践,而建党实践始于思想觉醒。故而,伟大建党精神从始至终离不开真理的思想指引,离不开建立在真理之上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10]11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即便大量共产党人英烈满门也仍丝毫不惧抛头颅洒热血,依旧“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11],依旧笃信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和平年代,生死考验的减少并没有消退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的顽强奋起和不断强大靠的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12]。“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认知和不断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实践始终以之为指导和遵循;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的态度、不可动摇的立场、不会改变的方向。因此,对真理的坚持和弘扬、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守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立足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依托。

(二)“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是基本目标

“初心”“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13],赋予了初心使命以具体的内涵。具体来说,初心,其实体现着一种内在的价值维度,可以具象为党的执政伦理、长期目标等内容,关乎党的性质与宗旨等本质规定;使命,则体现为一种外在的实践维度,需要在执行党的阶段性任务中加以把握。初心使命作为一种根本动力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抵御万难、奋勇前进。“践行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要通过实现“使命”外化并实现“初心”背后的价值,规定了要将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切实转化为物质力量,体现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所要完成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境地。反观之,伟大建党精神自然也就内含着我们党的价值目标和实践任务的基本内容。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重要途径

牺牲和斗争自建党以来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自发、自觉行为,锤炼出了不畏强敌与艰险、勇于批判与胜利的风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0]19正是基于这一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得以在革命战争年代顶着巨大危险创建而成;无数烈士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毅然决然同黑暗社会彻底决裂、同反动势力英勇抗争,以铮铮铁骨、斑斑血泪顽强奋斗、忘我奉献,书写了我们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百年壮阔历史。为此,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甘将热血沃中华”,先后还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也正是这样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党在奉献和斗争中诞生、蓄力、强大,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牺牲、斗争铺就了我们党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征途。因此,弘扬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概,就不仅仅只是将其视作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还要进一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发扬中使之成为更好地实现党的光荣事业所不能没有的途径方式。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必然要求

对党忠诚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规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第一性也是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到复兴路,一路上依靠的是表里如一、不改旗帜的赤诚忠心,倚赖的是人民的血脉、力量和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4]习近平总书记也屡屡重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对党忠诚是百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天下至德”,是入党时的庄严宣誓,是一以贯之的党性要求;不负人民是建党以来不曾更改的初心使命,是政党建立的目的,也是我们党获得广泛支持的关键。只有自觉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在要求,才能在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使之切实成为党的领导事业的必要支撑。

总的来说,丰富的核心词汇共同构建起了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整体框架,句式构成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又有着互通互融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立场和价值方向,是其他部分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统领。“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初本愿和目标追求,是其他部分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主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化,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状态和行动方式,是其他部分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具化;“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预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期望和责任要求,是其他部分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准则。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内部要素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而严密的结构安排和清晰的逻辑构建使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富有生命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现实转化

伟大建党精神作為一种重要的政治与理论话语,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传统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因密码。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表达的目的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语言表述之中,而在于向社会有效传达隐藏在其背后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逻辑,使之成为一种在党内外起到深刻影响作用的思想引领和行为主导力量,以更好地推进党的领导事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使话语表达转变为现实中的价值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构建才不会失去其意义。

(一)话语主体:传播和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主体乃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体,这就意味着其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孕育者和生产者;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参与者和领导主体,这就决定了其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继承者和践行者;第三,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凝练者和理论创造者,这就说明其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提倡者和传播者。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明确自身的话语主体定位,肩负起伟大建党精神代代赓续、广泛弘扬、层层践行的重任。而话语主体自身是否能够充分把握和理解话语的的基本内涵、逻辑关系、思想实质事关话语的实际传播和转化效果。当前中国有9500多万党员、14多亿总人口,只有占据少数的话语主体能够精准理解并传达,才能真正使话语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表达和传播功能。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隐含的;不相应地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权力关系造就了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则扩大和强化了这种权力的效应。”[15]换言之,如果能使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能很大程度上为党的长期执政和领导事业发展获取巨大的能量。因此,抓住中国共产党人这个关键少数,是使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被广泛传播和有效理解的首要一环。

(二)话语资源:构筑和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基础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中央新近提出的概念。它的话语表达由32个汉字构成,是把握其精神实质的重要依据。尽管其表述十分简洁工整,但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则失去了伟大建党精神所与生俱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强大力量感。当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解读正在进行之中,尚还没有充分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详实的历史、具体的人物、既有的实物等紧密结合。而这些恰恰是使伟大建党精神“言之有物”的重要支撑内容和资源来源。伟大的精神源自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见之于伟大的历史。无论是回望党的百年历史,还是回望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或者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党的历史的延展史,每一阶段的历史都可以对应从中找到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行为背后呈现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品质。因此,要充分挖掘以历史资源为重要依托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资源,用真实可感的“历史现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依据,从而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感观效果和影响效度。

(三)话语层级:贯通和整合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场域

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不仅仅受用于中国共产党人,而是党内外所应共同持有的重要概念。这就说明这一话语将会出现在政治场域、学术场域和日常生活场域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然而,不同场域的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诉求。同一话语是否能在不同的场域形成共同的意义世界是检验伟大建党精神是否能够有效转化为中国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在这三个不同的话语层级之间寻求伟大建党精神的贯通和整合之道:一要使之不失其作为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充分传达政党、国家、民族的价值诉求;二要使之不失其作为学术话语的学理性,深刻反映其内在的本质规定和逻辑规律;三要使之不失其作为日常用语的通俗性,根本契合个体普遍的利益追求。只有这三个话语层级能够相互建立起恰当的关联并互相作用,才能使伟大建党精神既政治化、理论化,又大众化、日常化,才能全面、深刻地发挥话语的影响。

(四)话语渠道:弘扬和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门径

任何话语都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得以对外表达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人,还需要传播到大众中去。为此,至少要从两个层面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渠道。一方面,要借助党内教育作为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表达的主渠道。通过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既有平台、主题教育活动、例行会议、党媒党刊甚至党内制度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提供场所、营造氛围、形成约束。另一方面,要以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话语表达的形式为副渠道。根据大众的话语接受度和话语消化能力,通过重大仪式、特殊节日、文学作品、影视歌曲、红色旅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之带来通俗易懂的解读、提供轻松愉悦的体验、制造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这一重要渠道,借助学校的课堂教育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实质规定。通过开发和利用党内、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场合的话语渠道、丰富话语表达形式,以使伟大建党精神能真正获得向下、向外渗透的多样门路并编织起广阔的表达网络。

总之,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伟大建党精神走过路途艰辛坎坷的百年历程,而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构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的历史生成、基本内涵、时代意蕴与内在逻辑,弄清这一话语构建、表达和转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扬并借助伟大建党精神以经受住无法预料的重大风险挑战甚至生死考验。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政.红船初心——“红船精神”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8.

[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3.

[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1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本书编写组.红色家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8.

[12]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13]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6-26)[2021-7-22]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jump=false.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9-30.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