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意识和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2-03 14:57周文潇窦彪邹亚帆梁馨绮顾伟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村金融

周文潇 窦彪 邹亚帆 梁馨绮 顾伟

摘 要:推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丰富金融需求,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本文以湖北省公安县和山西省平遥县为代表,共对六个乡镇的553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两地农村居民金融意识和需求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自身收入与文化程度低,金融知识传播渠道少、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品,并对此从政府、金融机构、农村居民以及学校多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政府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并改变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普惠金融。

关键词:农村金融;中部地区;金融意识;金融需求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在乡镇金融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已与中西部地区拉开较大差距。为对比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金融结构差异,整理《2018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的相关资料,形成2018年农村信用社在东部与中部地区分布差异表(如表1)。不难看出,我国的金融发展具有不均衡特征。

为加快开发中部地区,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党中央强调区域发展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等相关文件。从金融层面来看,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中部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占地之广,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空间之大,仅靠一些商业银行和地方人民政府努力也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农户金融意识淡薄,金融需求低下,对于政府和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没有得到合理地接受与广泛的应用,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依然缓慢。

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持续稳定促进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湖北省公安县和山西省平遥县两地农村居民金融意识和金融需求的调查,以两个地区为代表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农村居民金融意识淡薄和需求低下的本质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促使政府与商业银行更加明确地认识中部地区农户的真实金融需求,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

二、调查区域及调查基本情况

(一)湖北省公安县基本情况

公安县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下辖16个镇、16个乡、321个行政村,总人口107万人。2019年,公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8元,较2018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4元,较2018年增长9.2%,高于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021元。

于2020年12月对公安县的埠河镇、甘家厂乡和章田寺乡进行了农村居民金融意识和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投资理财观念、金融产品使用情况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入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3%。以下是该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2)。

(二)山西省平遥县基本情况

平遥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53万人。2019年,平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25.67元,较2018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7元,较2018年增长8.7%,但远低于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021元,可见平遥县农村发展仍十分缓慢。

同样,于2020年12月对平遥县的古陶镇、南政乡和孟山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入问卷273份,问卷有效率为91%。以下是该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3)。

(三)两地调查样本分析

1. 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低,收入少

從两地调查统计来看,受访农村居民平均年龄为38.1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50.9%,初中占35.5%,高中及以上的占13.6%,由此可见,两地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对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偏弱。另外,两地农村居民大都从事农业生产或制造业,受访者人均年收入为16527元,正处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附近,目前进行金融活动的空闲资金较少,可见两地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2. 调查样本的金融意识淡薄

调查中有超过75%的农村居民对股票、基金、网银等金融词汇不理解,其中只有28%的表示愿意学习相关的金融知识。仅有47%的农村居民有理财经历,但其中超过80%的仅将现金余额存入信用社与银行。金融知识了解积极性不高,金融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极其薄弱。

3. 调查样本的金融需求有限

金融需求受限于贷款难。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几乎只存不贷,只有18%的农村居民表示有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经历,但由于农村收入整体偏低,缺乏担保人和财产抵押,能够获得贷款的比例极低。

金融需求存在年龄差异。较为年轻的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金融产品使用率,在30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中有超过65%的有办理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而年龄较大的农村居民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有限,且收入低,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接触机会,也是制约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农村金融意识薄弱和需求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意识薄弱

1.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低,金融活动参与有限

近些年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村收入普遍提高,但是收入主要还是源于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收入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所以农村居民资金储量不大,同时受投资各类金融产品的资金门槛限制,参与金融活动范围极为有限,且抗风险能力差,只有10%左右的家庭可以承受金融理财所带来的风险。

2. 农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接受金融知识的能力弱

在调查中,接近40%的受访者是初中及以下学歷,不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还一直保持着传统储蓄思想,将家庭的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微薄的利润。有60%的农村家庭未打算进行财务计划,而在极少数有投资经历的受访者中,只有约25%的会事先咨询金融机构或是专业的金融人员。大多数农村居民因自身的文化和经济状况的不足,不能对投资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无法自行衡量和评估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的风险。

3. 接触金融知识的渠道少,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不足

虽然现在农村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农村居民在网络上关注的大多还是娱乐性质的内容,缺乏对金融领域的关注,加之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以及普及力度不够,造成金融知识传播断层。农村居民对大多金融类产品(如股票、基金、期货、保险等)知识了解甚少。在调查中,65%的受访人不清楚信用卡与储蓄卡的区别,50%的受访人表示没有接触过信用卡,主要原因是缺乏接触到这些金融知识的途径。

4.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金融市场发展受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体系较为落后。如对农村个体企业和乡镇综合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当地金融机构难以为其融资,导致农村整体的金融市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大多个人和企业涉及的金融服务仅依靠信用社支持,让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地区唯一正规商业金融机构。另外,城市普遍交易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很难购买,甚至被“一刀切”。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少、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和地方金融政策支持。

(二)金融需求低下

1. 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紧缺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加之农业实体的投资和融资能力差以及政府的支持有限,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财政资金不足以完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生产流动资金需求及其他需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缺口。

2. 农业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和担保品

虽然各地对农业融资担保抵押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只作为小规模试点,未能全面解决贷款难问题。根据调查,银行为了降低信用借贷风险,不允许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权、耕地承包权、设施用房、种养物、农业机械、生产设施等作为抵质押物来提供贷款(部分试点地区除外),致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提供的有效资产非常有限,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此外,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成本高以及共同担保承担的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让许多农业主体难以获得担保。因此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低。

3. 进行金融活动过程烦琐

根据调查,随着信用授权的增加和监管措施的加强,农业生产和开发实体向某些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无论金额多少,都必须进行审查,包括审查信用等级或抵押等,其担保手续与上千万元贷款的程序相同,审批程序烦琐且耗时。这导致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宁愿去借“高利贷”也不想去申请烦琐的银行贷款。根据当地的一些报道,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对申请农业贷款的共同担保或联合担保要求的条件十分苛刻,例如,要求由国家公职人员提供担保。而农民可以找到的公职人员相对较少,造成贷款难以落实。此外,一些农村金融组织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手段也滞后,服务效能低下,存在“高高在上”“服务倒挂”“机械教条”等问题,影响了金融支农的绩效。

四、提升农村金融意识和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给予中部地区政策支持

1. 发挥经济手段,促进宏观调控

中部地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利用税收、财政补贴等形式的经济手段来支持中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导资本大规模下乡,如扩大农村信用社和地方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领域,积极建立地方小型商业银行,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吸引大量资金。另外需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发展各类金融信用担保的中介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农民信用档案,为贷款人及担保人提供及时信用状况及参考依据,提高当地基层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民的积极性,鼓励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2. 发挥法律手段,推动政府立法

中部地区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加强政府立法,如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可以直接适用的法规体系,应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的合作金融立法技术,同时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合理界定合作金融组织业务范围,从法律地位、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组织内部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管理方面做出技术性安排,为我国合作金融机构的产生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从而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稳定农村金融秩序。

3. 发挥行政手段,加强行政监管

一方面,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各种信息的传递,结合农村居民内部的道德评价、声誉影响机制,引导和影响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实现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由直接干预管理向主要依靠自我约束机制,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力量,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开展定时定点审计和专项审计,缓解监管当局人员力量不足和独立性不强的问题,提高检查结果的公允性,对不稳妥的业务活动和不健全的内控机制起到遏制和监督作用。

(二)丰富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1. 了解并积极满足农村居民金融产品的需求

金融机构可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调查询问农村居民对各金融产品的真实需求,了解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村居民个人的金融产品需求与信用档案,鼓励合适的农村居民使用信用卡。改变部分现有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商业银行,对其赋予结算功能并开展结算业务,在农村增设ATM、POS机器,积极推广农村银行卡,扩大银行卡的实际适用范围。同时金融机构有义务向农村居民普及银行卡等相关金融知识,如服务人员或者操作人员需对农村居民讲解ATM操作步骤以及现场示范。

推广互联网多元化支付结算业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推广支付结算业务网络化,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反馈机制,推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业的使用。如通过互联网线上与营业网点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和运用云计算手段,将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程度以及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既直观科学反映当下需求现状,又能预测未来变化,最后纳入金融机构内部电子档案,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

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农村居民金融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首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村居民“走出去”,提升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能力,从而拥有更多机会了解金融产品;同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培养“三农”人才。让干部群体走进市场、走进农民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领农村发家致富,提高整个农村居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另外,优化乡镇企业结构,适当发展商业性金融,创造新型乡镇产业链,助力乡镇企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金融机構应推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发展创新型金融产品,通过所在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的问题。一方面,增加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做到服务对象有针对性,注重创新产品的质量,强调风险防控意识,产品的线上化发展要以线下的金融服务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使更多农村居民关注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普及与使用率。另一方面,可围绕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产业链,并通过当地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形成农村金融创新热点。

(三)普及金融知识,构建农村居民宣传教育机制

1. 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年)》要求“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而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金融普及教育仍局限于高校,仅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开展过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但教育频率低,形式单一,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未达到理想普及效果。

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将金融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大纲,争取政府、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投教基地的联合支持,开展金融知识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角度,推广金融知识读本,开展金融知识主题班会、手抄报展示、公开课、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群体的金融素养。从教师角度,学校最好要设置专任岗位,招聘专任教师,定期组织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学校教师进行政策宣讲,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2. 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教育活动

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时代性的工程。持续性表示,地方政府应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持续向农村居民传递基础必要的金融知识,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系统性表示,应建立全面的易于接受的宣传途径和方式,若仅靠条幅标语与宣传册必定收效甚微,应结合农村实际,搭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宣传平台,将金融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户。如设立村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中心,从路边标语到知识讲堂,从实地走访到小品表演,力求全方位多形式系统宣传,做到金融知识普及之路不落一人。时代性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理财知识、金融诈骗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宣传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功能,向农村居民说明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缺乏实质性动力、信用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学校等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农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作为引导者需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与监管力度;金融机构需更新产品结构,完善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学校应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农村金融市场,而且对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荆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晋中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 王宏伟.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3,(7):109-110.

[4] 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33-40.

[5] 李辛蔚.甘肃省景泰县农户金融意识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9,48(12):69-71,93.

[6] 颜晓雨,杨贵兴.我国新农村金融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9,(11):66-68.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经济风险的TOPSIS评价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