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饲养预防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具体措施*

2021-12-04 07:41刘金凤
蚕学通讯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蚕制种高温

刘金凤

(山东省鲁丝桑蚕种质量检验所有限公司,山东 青州 262500)

近年来,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感染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在原蚕饲育过程中时有发生,有的原蚕区因为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直接影响到收茧量和制种量,个别原蚕饲养户甚至颗粒无收。为此,我们针对原蚕区的环境及饲养条件,实施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养蚕前严格消毒,消灭病原物

BmNPV 感染家蚕后会产生多角体(一种蛋白质晶体结构产物),其内包埋了多个病毒粒子,可保护病毒免受环境不良因子如紫外线、干燥、蛋白酶和核酸酶等的破坏,因此多角体的存在能使病毒在环境中长期保持活性[1]。消灭病原是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根本措施。除了按常规方法[2]做好养蚕前的清洗消毒工作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上一个蚕期发生血液型脓病后要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严格彻底清理消毒,包括养蚕户存放蚕具的场所也要在蚕具浸泡以后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此外,在收蚁前应再进行一次消毒,做到户内消毒全面彻底,甚至对于养蚕人员用品中不能浸泡、喷消的衣物、被褥等也应用碱性洗衣粉洗净晾晒。

用于方格蔟消毒的甲醛浓度应比常规消毒的使用浓度稍大(甲醛质量分数为4.0%),而且必须加入新鲜石灰粉(新鲜石灰质量分数为2.0%)。消毒后的蔟具必须密闭保存,整个幼虫饲养期不能打开。

蚕室必须用新鲜石灰浆(新鲜石灰质量分数为2.0%)喷洒消毒,不可以用漂白粉替代消毒,因新鲜的石灰浆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伤力最强,消毒效果最好[3]。对蚕室墙壁上的破损处、钉子眼等都要用石灰膏抹平,保证墙壁光滑,减少病毒残留。近年来,原蚕区的蚕棚因年久失修,棚内墙壁破损严重,建议可采取消毒后往墙上钉塑料膜的办法来解决。

上一个蚕期遗留的蚕沙、死蚕烂茧等要彻底清理,集中处理。蚕室、桑园周围500 m以内的蚕沙以及蚕室清理的垃圾要挖坑深埋或用薄膜覆盖后加土掩埋。养蚕户家中不能保存薄皮茧,烂茧和旧蔟均要深埋或焚烧。

2 加强饲育期的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加强蚕座管理,给桑均匀,及时匀蚕扩座,防止蚕儿分布过稀过密。因蚕儿分布过稀,桑叶易干,蚕儿食下后影响消化;分布过密则会造成蚕儿食桑不匀,蚕座内气流不畅,而且会造成蚕儿创伤易受感染。此外,在进行给桑、匀蚕、扩座、除沙等操作时,动作要又轻又细致,防止蚕体受伤,减少创伤感染。

严格执行桑叶的采、运、贮标准,保证蚕儿食下适熟、新鲜、清洁的桑叶,并且不吃过老过嫩叶,杜绝露水叶、泥叶、发热变质叶;改变传统习惯,每天的给桑时间建议设置为4:00~6:00,11:00~12:00 ,14:00(补桑,自收蚁开始在中午特别是高温天气的中午要到蚕棚查看蚕座是否有足够的桑叶),18:00~20:00,23:00(补桑)。做到良桑饱食,可以增强蚕儿的体质,提高蚕体的免疫能力。

3 加强养蚕小环境调节,满足蚕儿的生理需求

当环境温度、湿度超过蚕儿生理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时,会使蚕体抵抗病害的能力下降,故需要严格按各龄蚕儿的生理特征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保持蚕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对稳定。尤其要避免温度忽高忽低,防止片面追求发育进度而使饲养环境长时间偏高温度导致的蚕体代谢紊乱,体质下降等不良后果。

改造加温设施,防止热辐射造成的局部高温。就预防家蚕血液型脓病来说,提倡使用地火龙加温,少用铁炉加温。地火龙加温虽然温度上升慢,但保温性能好且热量散发比较均匀;而铁炉加温虽然升温快,但很容易产生热辐射,造成局部高温,极易使火炉四周的蚕儿遭受高温冲击。如果使用铁炉加温,对炉子和烟囱都要有防热辐射的措施,如在炉子周围要用瓦片或砖头遮挡,烟囱用石棉瓦遮挡,蚕座与炉子的距离要在2 m以上,同时可以结合补湿,在炉子周围挂湿布来减少辐射热量。

大棚南面塑料膜经太阳长时间照射后会产生很高的热量,中午最高温时棚内可达30 ℃以上的高温,蚕儿如果靠近大棚前脸处无疑会遭受局部高温,容易诱发感染血液型脓病。所以中午前后温度升高时,棚前要遮挡草铺,同时蚕儿下地饲养时,要离前脸1 m以上。平房蚕室南面的窗户也相当于大棚的前脸,为避免室内饲养蚕儿遭受高温冲击,也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小蚕饲养的空间不宜太小,要定时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小蚕饲养最好在靠近蚕室门口的地方。小蚕期多采用薄膜覆盖育的形式,应在每次给桑前0.5 h揭开防干膜,使蚕儿充分换气。秋季晴天的中午,蚕棚的气温会达到28 ℃以上,防干膜下的小蚕会感受30 ℃以上高温,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此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室内温度,及时挡草铺防高温,并且适时揭开防干膜防止闷热。3龄以后要开启天窗,时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5龄期遇高温时,白天要封棚防高温。在外温下降后,要最大程度通风纳凉于室内,防止长时间闷热使蚕儿体质下降。

蔟中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闷热,尤其是化蛹初期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在上蔟室内挂纸条观察空气流通情况,及时调节室内空气,预防后期脓蛹(病蛹)出现。

4 坚持防病隔离措施,减少病原再污染

养蚕人员要坚持“洗手换鞋”入蚕室,避免接触未消毒的蚕具、蔟具,并杜绝将未经消毒的蚕具带进蚕室,以防止病毒感染蚕体、蚕座;加强叶面消毒,保证贮桑室清洁卫生,坚持每天2次消毒;加强提青淘汰迟眠、迟起蚕防止病蚕污染蚕座;加强蚕座的隔离和消毒,尤其是大棚中的蚕儿下地饲养后,因为不能除沙,所以蚕座里一定要多撒石灰、草木灰等干燥材料,杜绝蚕粪污染桑叶,防止食下传染;蚕座中发现感病个体后,要在每次给桑前都认真检查一遍,将蚕座内的病蚕移出,直至蚕座内不见病蚕;将病蚕放在消毒罐内后,再用石灰粉和漂白粉混合物将蚕座中出现病蚕的部分进行覆盖,然后再厚撒一次新鲜石灰粉进行隔离,最后再洗手给桑喂蚕;对病蚕的处理要远离蚕室、桑园进行深埋,切忌随便乱扔造成环境污染。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严格操作不使病原物扩散,对后期的制种成绩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 蛹期和制种过程细致操作,坚持做好防控措施

幼虫期感染血液型脓病尚未发病的蚕会在上蔟后陆续发病,对化蛹后出现发病症状个体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继续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制种过程中细致操作,防止蛹期病原扩散,造成后期死蛹的增加。

首先在种茧装卸的过程中动作要尽量轻,防止蛹体创伤而增加感染途径。其次,分户削茧鉴蛹时动作也一定要轻,以减少蛹体创伤;如果发现有脓蛹,那么此养蚕户的种茧就需要延迟削茧时间,最好在出蛾前2 d进行,且削茧、鉴蛹一次性完成,以减少裸蛹感病的机会,减少后期死蛹的数量;发现有脓蛹后再削茧时,要遵循“一削、二倒、三接、四轻放”操作,即先削开茧,再看茧内是否是好蛹,如果是脓蛹或死蛹就直接倒入消毒盆内,勿接触到削茧刀,以防止刀片带毒后使其他健康蛹受感染;接触脓蛹后要及时洗手,每天使用的隔离框、鉴蛹筐、消毒盆等用具都要用含有效氯质量分数为1.0%漂白粉溶液或含有效氯质量分数为0.3%消特灵溶液进行消毒,如有脓蛹发生则需要派专人对所有用具洗刷、消毒一次。

制种场所也要每天进行一次消毒,以防病原扩散。制种期间产生的死蛹、废蛾等要妥善处理,不能随处乱倒污染环境。制种结束后要进行回山消毒,防止残留的病毒成为下一个蚕期的传染源,蚕室要先消毒再洗刷,制种工具要用含有效氯质量分数为1.0%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后再保存,大环境也要彻底清理消毒。

猜你喜欢
家蚕制种高温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FM系法”破解杂交水稻机械化高效制种难题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推出 三大举措力促国家级制种基地升级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