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借用VP”构式的实现条件

2021-12-04 19:00李劲荣闫晓贞
关键词:补语动量结构

李劲荣,闫晓贞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除专用动量词外,汉语的动量词还包括借用动量词。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能位于动词后表达动作的数量。如:

专用动量词:看一次 玩一回 骂一通 跑一趟

借用动量词:砍一刀 吃一口 踢一脚 抽一鞭子

不同之处在于,借用动量词可以位于动词前,而专用动量词则不具备这种功能①只有“次”除外,如“一次看完了”。这可能与“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有关,如同最常用的名量词“个”也有多种功能。。如:

专用动量词:*一回玩够了 *一通骂哭了 *一趟跑累了 *一顿吃饱了

借用动量词:一刀砍断了绳 一脚踢开了门 一口吃完了 一鞭子抽出了血

这里需要注意区分借用动量词作为工具义时出现在动词前的情况。如:

用刀砍 || *刀砍 用口吃 || *口吃 用脚踢 || *脚踢 用鞭子抽 || *鞭子抽

可见,作为工具义的借用动量词只有借助凭借义介词“用”,才能出现在动词前面,换言之,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成了状中结构,从而实现了“形义适配”。

专用动量词不能位于动词前是因为形式(“一量专用VP”)和意义(动作发生的数量)之间不匹配,而借用动量词却能够位于动词前并形成所谓的“形义错配”现象。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为什么“一量专用VP”结构因为错配而不能成立但“一量借用VP”结构虽然错配却能成立呢?第二,如果“一量借用VP”结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错配,那么,“一量借用”就应该不是表达数量意义,倘若如此,动词前的“一量借用”短语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呢?

回答上述问题,需要重点考察“一量借用”短语用于动词前的实现条件,因为只有弄清楚“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的相关制约因素,才能揭示其语法性质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并从而较准确地概括出相关的构式意义。

已有讨论关注到了该现象[1-5],但还没有具体涉及“一量借用”短语位于动词前的实现条件。我们打算基于构式的角度对此进行考察,因此,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成分的特征,即“一量借用VP”中VP的句法语义特征;二是构式所出现的句法语义环境,即构式“一量借用VP”需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成立或自足。为方便讨论,下文的借用动量词只集中于身体部位名词。

一、动词的动作性

身体部位名词包括口、眼、头、手、爪、掌、巴掌、拳、脚、屁股、鼻子、耳朵、肚子、脊梁、大腿、脚踝等,但能够借用为动量词的有口、眼、头、手、爪、掌、巴掌、拳、脚、屁股等,鼻子、耳朵、肚子、脊梁、大腿、脚踝等则不能借用为动量词[1]。基于构式角度,“一量借用VP”中的变项为V,我们主要考察V的情况。在考察时我们将“V一量借用”与“一量借用VP”进行对比,以比较进入这两个结构中的动词的异同,并为“一量借用”是否为前置成分寻找依据。

(一)类别成员

结合闫晓贞的考察[6],当身体部位类名词借用为动量词时,与之搭配的动词成员大致如下①本文只考察部分可借用为动量词的名词,一为避免篇幅繁复,二来这部分的情况也实际上代表了整体。。

1.“口”部类

进入“V一口”结构的动词主要有咬、吃、喝、吸、吐、啃、抿、呷、咂、尝、舔、喂等。如:

喝一口 吃一口 咬一口 吸一口 呷一口 啃一口

咂一口 抿一口 吐一口 尝一口 喂一口 舔一口

进入“一口VP”结构的动词主要有咬、吃、喝、咽、吞、啐、吸、喷、吐、啃、答应、拒绝、咬定等。如:

一口答应 一口吃掉 一口拒绝 一口回绝 一口咬定

一口咬死 一口吞掉 一口否定 一口吸完 一口喷出

一口吐出 一口啃下 一口咽下 一口喝下 一口啐出

上述动词中,既可以用于“V一口”结构又可以用于“一口VP”结构的动词有吃、喝、啃、吐、吸、咬。

2.“眼”部类

进入“V一眼”结构的动词主要有看、扫、望、瞄、瞪、瞅、瞥、瞭、白、剜、扫视、打量、觑、瞟、溜、斜睨等。如:

看一眼 扫一眼 望一眼 瞄一眼 瞟一眼

觑一眼 溜一眼 斜睨一眼 打量一眼 扫视一眼

进入“一眼VP”结构的动词主要有看、扫、望、瞄、瞪、瞅、瞥、认出、相中等。如:

一眼看出 一眼扫完 一眼望见 一眼瞥见 一眼瞪过去

一眼瞄到 一眼瞅见 一眼认出 一眼相中 一眼剜过去

上述动词中,既可以用于“V一眼”结构又可以用于“一眼VP”结构的动词有看、瞪、喵、瞅、瞥、扫、剜。

3.“拳”部类

进入“V一拳”结构的动词主要有打、猛击、砸、捶、擂、挥、揍、抡、杵、捣、挨等。如:

打一拳 砸一拳 捶一拳 挨一拳 挥一拳 揍一拳

抡一拳 杵一拳 捣一拳 擂一拳 猛击一拳

进入“一拳VP”结构的动词主要有打、猛击、砸、捶、擂、挥、揍、抡、杵、捣、击中、豁等。如:

一拳打过去 一拳击中他 一拳砸在桌上 一拳擂到墙上

一拳挥过去 一拳揍扁你 一拳豁了过去 一拳捶在胸口

一拳抡过去 一拳杵过来 一拳猛击面门 一拳捣碎玻璃

上述动词中,既可以用于“V一拳”结构又可以用于“一拳VP”结构的动词有打、捶、杵、捣、擂、抡、挥、砸、揍、猛击。

4.“掌/巴掌”部类

进入“V一掌/巴掌”结构的动词主要有击、打、推、拍、甩、掴、扇、轻拂、挨、切、劈等。如:

击一掌 打一掌 推一掌 拍一掌 甩一巴掌 轻拂一掌

挨一掌 掴一掌 扇一掌 切一掌 劈一巴掌

进入“一掌/巴掌VP”结构的动词主要有击、打、推、拍、甩、掴、扇、切、劈、掀等。如:

一掌劈去 一掌打出去 一巴掌掴醒 一掌拍在桌子上

一掌甩开 一掌挥出去 一巴掌扇去 一掌切在脖子上

一掌推开 一掌击出去 一掌掀过来

上述动词中,既可以用于“V一掌/巴掌”结构又可以用于“一掌/巴掌VP”结构的动词有打、掴、击、拍、劈、切、扇、甩、推。

5.“脚”部类

进入“V一脚”结构的动词主要有踩、踢、踹、蹬、挨、踏等。如:

踩一脚 踢一脚 踹一脚 蹬一脚 挨一脚 踏一脚

进入“一脚VP”结构的动词主要有踩、踢、蹬、踹、踏、跨、迈、陷进等。如:

一脚踩碎 一脚踢开 一脚踹过去 一脚踏入深渊

一脚蹬开 一脚迈进 一脚跨进门 一脚陷进沙池

上述动词中,既可以用于“V一脚”结构又可以用于“一脚VP”结构的动词有踩、踹、蹬、踏、踢。

(二)语义特征

语法形式受到语法意义的制约,上述搭配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动作性和自主性两个方面。

1.动作性

粗略地看,动词的动作性强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强性动作、中性动作和弱性动作,不同动作性等级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情况会有不同。以动量词“口”为例,只能进入“V一口”结构的动词有尝、抿、舔、喂、呷、咂。释义①此处及文中其他各处词语释义均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释义所在页码不再一一注明。如下:

【尝】辨别滋味 【抿】收敛嘴唇,少量沾取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喂】把食物送进人嘴里

【呷】小口儿地喝 【咂】吸,小口儿喝

“小口儿”“少量”“用舌头接触”“识味”等都表示小量,这表明相关动词的动作性弱,因为动作性弱的动词只能产生小量。所以,只能进入“V一口”的动词是弱动作动词。

只能进入“一口VP”结构的动词有啐、喷、吞、咽、答应、拒绝、咬定。释义如下:

【啐】用力从嘴里吐出来 【喷】(液体、气体、粉末等)受压力而射出

【吞】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 【咽】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管里去

【答应】同意;应允;允许 【拒绝】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

【咬定】说了就不改口,指话说得十分肯定

“用力”“射出”“不嚼”等都表示大量,这表明相关动词的动作性强,因为只有强动作性动词才能产生大量;另外,“允许”“不接受”“不改口”等也是强动作性的体现。所以,只能进入“一口VP”的动词是强动作性动词。

两种结构都能够进入的动词有吃、喝、啃、吐、吸、咬。释义如下:

【吃】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喝】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

【啃】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 【吐】使东西从嘴里出来

【吸】生物体把液体、气体等引入体内 【咬】表示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

这些动词的词典释义中并没有表示小量或大量的词语,这表明其动作性为中。其实,这几个词语因为其口语化和高频性而处在“口”部类词的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的词语只表达常规性而不表达偏向性,但如果给予一定语境,也能体现出偏向。所以,这些词语能够进入“V一口”和“一口VP”两种结构。

动量词“眼”和动词搭配的情况与“口”相近,不再赘述。但“拳”“掌”“脚”在与动词搭配时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这与其自身的特征有关。相较于“口”和“眼”,“拳”“掌”“脚”的主动性更强,发出的力量也更大,所以它们几乎都与动作性强的动词组合,因而在“V一量借用”和“一量借用VP”中看不出多大差别。当然,如果动词的动作性弱,那该动词还是有选择倾向的,即只能进入“V一量借用”中,如“轻拂一掌”;动作性极强的只能进入“一量借用VP”中,如“一脚迈进/跨出”。

2.自主性

根据马庆株的研究[7],动词可以从主动性角度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我们发现,动词的自主性会对其与动量词的搭配形式产生影响。

比如,“挨”是一个典型的非自主动词,它只能进入“V一量借用”结构,如“挨一拳/掌/脚”,不能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而“一量借用VP”中动词的自主性都很强,特别是那些只能进入“一量借用VP”中的动词。这也反映出动作性与自主性的密切关联。

再如,在“眼”部类词中,“瞟、溜、觑、斜睨”与“认出、相中”之间除了在动作性强弱上有差别外,其实在自主性上也有不同。释义如下:

【瞟】向……斜着眼睛看 【溜】浏览

【觑】看,偷看,窥探 【相中】看中意

【认出】辨认出来 【斜睨】斜着眼睛看

“斜眼”“浏览”“窥视”等都带有一定的无意识性,所以,“瞟”“溜”“觑”“斜睨”的自主性较弱;比较而言,“认出”“相中”的自主性明显更强。其语法后果是,“瞟”“溜”“觑”“斜睨”只进入“V一量借用”结构,而“认出”“相中”只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

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动词的动作性和自主性可以制约其与动量词的搭配形式:弱动作动词或非自主动词只能进入“V一量借用”结构,而只有强动作动词或自主动词才能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

二、构式的及物性

着眼于动词特征,如上所述,“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词必须为强动作性或强自主性。但事实上,动词的强动作性或强自主性也不能保证“一量借用VP”结构完全自足,这表明“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还需要满足更多的句法语义条件。

而广义的及物性特征[8]是考察“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需要满足哪些句法语义条件的有效手段和依据。及物性不仅仅是动词的特征,更是句式的特征[8],因此,句式各构成成分的性质都会对句式的及物性强弱产生影响。

(一)动作的完成性和瞬时性

李宇明[1]、刘劼生[2]提到,“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VP多为动补短语或动补带宾短语。如:

结果补语:一口吃掉 一眼看见 一拳打中 一掌劈开 一脚踹开

趋向补语:一口吃下去 一眼看过去 一拳打过来 一掌扇过去 一脚踹过去

处所补语:一口咽进肚里 一拳打在胸口 一巴掌扇在脸上 一脚踹在屁股上

动补带宾:一口吃掉那个苹果 一拳打中他的门牙 一脚踹开那扇门

状态补语:一口咬得他鲜血直流 一拳打得他眼花缭乱

也就是说,如果“VP”位置为光杆动词,“一量借用V”结构就不自足或不成立,如“一口吃”“一眼看”“一拳打”“一掌扇”“一脚踹”等的可接受度都极低,因此V须带上补语等相关成分。这是就形式而言。如果着眼于意义,补语等相关成分则主要是用来表达动作的完成义,如吃“掉”了就不再吃,打“中”了就不再打,踹“开”了就不再踹。

而“V一量借用”结构中的动词只能为光杆形式,不能带补语,“吃掉一口”“看见一眼”“踹开一脚”等说法并不成立。形式上的光杆在意义上的表达就是动作不具有完成性,如“他吃了一口,还想吃”“我看了一眼没看清,再看了一眼”“踢了几脚没踢开,又踢了一脚”。

结果补语(包括动补带宾)和处所补语可以清楚地表达动作的完成义。趋向补语在动趋式中虽然可以表示持续义,如“一点一点吃下去”指“吃下去一点又吃一点”,但在“一量借用VP”结构中却表示完结义,“一口吃下去又吃一口”“一眼看过去又看一眼”等说法不成立,就是趋向补语的完结义使然。状态补语名为状态,实为结果,因此“一口咬得他鲜血直流,又咬一口”的说法不成立。

“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作除了具有完成性外,还具有瞬时性特征。如:

慢慢地吃了几口 || *一口慢慢地吃下去 仔细地看了几眼 || *一眼仔细地看过去 吃了一口没吃完 || *一口吃下去没吃完 看了一眼没看清 || *一眼看过去没看清

“慢慢地”“仔细地”等表示动作发生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没吃完”“没看清”等虽然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但同时也意味着动作将重复发生,这也是一种动作的持续,不具备瞬时性,所以它们都不能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

“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作既要表达完成性,又要表达瞬时性,即动作需在瞬间完成,这也就是该结构中的动词不能为光杆形式的原因。

(二)受事的个体性

“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词均为及物动词,而且都带宾语,宾语为对象或受事。这个宾语在指称性上是有要求的,即定指度高、个体化强。定指度高且个体化强的事物在句法形式上常用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一量名”表示,光杆名词则因为定指度低和个体化弱而难以进入该结构。如:

光杆名词:*一口吃掉苹果 || *一眼看见书 || *一脚踢向球

人称代词:一口吃掉它 || 一眼看见我 || 一脚踢向他

专有名词:一口吃掉第五十七师 || 一眼看见祥林嫂 || 一脚踢向主席台 这/那一量名:一口吃掉这个苹果 || 一眼看见那本书 || 一脚踢向那个球

而“V一量借用”的宾语可以是光杆名词,如“吃一口苹果”“看一眼书”“踢一脚球”等。在指称上,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一量名”等常为有定的个指,光杆名词则常为类指或无指。这就说明,“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对象或受事必须是个体化程度高的成分,“V一量借用”结构对其对象或受事的个体化程度并无要求,且其对象或受事常常为个体化弱的成分。如:

(1)每年大年三十夜,她总是吃一口团圆饭,就拖着扫把,在铺天盖地的鞭炮声中往外赶。(《人民日报》1996年11月)①文中例句个别来自网络,已标注“(网络)”字样,其他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例句来源版本及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2)有的父母亲不放心,冒着高温上高炉看一眼子女;有的丈夫把孩子带到食堂,让母子见一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场景。(1994年报刊精选)

(3)张一化抬头看看天空,又扭头看一眼永吉达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场及时雨哩!”(李文澄《努尔哈赤》)

(4)这三招过后,孙仲芳便一口咬得他鲜血淋漓。(网络)

(5)在成吉思汗陵园,一位妇女一眼认出了席慕蓉,她说从刊物上见过席慕蓉的

照片。(1994年报刊精选)

例(1)―例(3)中下画线所标示的名词在“V一量借用”结构中作宾语,分别为无指、类指和定指;例(4)―例(5)中下画线所标示的名词在“一量借用VP”结构中作宾语,均为有定的个指。

(三)结果的强影响性

在“一量借用VP”结构中,为什么对象或受事必须是个体化程度高的成分呢?因为“一量借用VP”结构中对象或受事的个体化程度高体现的是其强受影响性。个体化程度越高,受影响性越大,反之,受影响性越小,无指成分不受影响。如:

打了他一拳,他一点儿也不疼 踢了一脚那扇门,但没踢开

*一拳打过去,他一点儿也不疼 *一脚踢过去,那扇门没有开

*一拳打过去,他觉得有点儿疼 *一脚踢过去,那扇门开了半截

一拳打过去,他疼得直哭 一脚踢过去,那扇门断开两半

“V一量借用”的对象或受事可以不受影响,如“他”被打了却不疼,“门”被踢了却没开。但作为“一量借用VP”的对象或受事,不能是不受影响,甚至不能只是受较小影响,而是必须受强影响,所以,“他”不能不疼,也不能有点儿疼,必须疼得直哭,“门”不能没踢开,也不能只开了半截,必须断开为两半。

这种强影响性在补语为状态补语时体现得最直接,状态补语直接体现受影响的程度。如:

(6)喊声还没断,周正已一拳打得她摔出了几步远。(彭荆风《绿月亮》)

(7)你心中全然没有那种牵拉着心肌疼痛的感觉,那种感觉你一生中体验过三次,一次是当你看到母亲被医院的造反派一巴掌打得身体像陀螺一样旋转的时候……(莫言《红树林》)

其他补语虽然本身不直接体现受影响程度,但受影响程度在相应的下文中都有体现。如:

(8)她突然张开嘴,一口咬住巴图鲁的上嘴唇,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子就把那片肉咬下来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9)劳孚尔发出似乎就要窒息的吼声,双眼鼓起,脸涨得通红。一巴掌拍下去,桌子上隐约现出裂缝。(网络)

(10)温乐沣肋下的手臂一拳砸上他的胸骨,那家伙嗷地一声被打飞,牢牢地黏到了墙上。(网络)

(11)他把金钏害死了,然后回怡红院的时候,开门开得晚了一点,一脚踹到袭人的怀里,把袭人都踹出血来了。(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

所以,对象或受事的强影响性也是“一量借用VP”结构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施动者的强意图性

“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词具有强动作性并产生强影响性需有一个前提,即动作发出者的意图性要强,因为如果施动者的意图不强,动作的强度就难以保证,动作产生强影响性的概率也就具有偶然性。

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副词来测定施动者意图的强弱。评注性副词是一类带有主观评价的副词[9],意愿副词是其中一个小类,有的意愿性强,有的意愿性弱,它们对“V一量借用”“一量借用VP”这两种结构的适应性并不相同:虽然意愿副词都能进入“V一量借用”结构,但只有意愿性强的副词才能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如:

你勉强/尽量吃一口吧 || *你勉强一口吃下去吧 || 你尽量一口吃下去吧

他软绵地/用力地打了一拳 || *他软绵地一拳打过去 || 他用力地一拳打过去

我不小心/故意踢了他一脚 || *我不小心一脚踢了过去 || 我故意一脚踢了过去

“勉强”“软绵”“不小心”是弱意愿或无意愿副词,“尽量”“用力”“故意”是强意愿副词,后者能进入“一量借用VP”结构,而前者不能,这就反映出了“一量借用VP”结构具有强烈的意图性。

当然,施动者的意图性不一定都借助意愿副词表达,强意图性有时体现在篇章中。如:

(12)为更实际地表示自己的快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老舍《骆驼祥子》)

(13)有一回,就为娥娥把饭做晚了一点,那木匠就没轻没重地朝老婆的肚子上踢,可怜娥娥这时己怀了孕,一脚踹下去,血就流出来了,她挣扎着勉强爬回了娘家,险些丧了命。(周大新《无疾而终》)

(14)二强嫂说了句什么,他奔了她去,一脚踹在小肚子上,她躺在地上半天没出声。(老舍《骆驼祥子》)

(15)赵明眼睛冒出火来,向前一步,一拳打在吕建国的脸上,吕建国鼻子就冒血

出来。(谈歌《大厂》)

上述句子中画下画线的部分,有的表示动作的目的(“为更实际地表示自己的快乐”)或原因(“就为娥娥把饭做晚了一点”),有的表示动作的对象(“奔了她去”)或方向(“向前一步”),这些都是强意图性的体现。

(五)事件的现场性

前文已述,“一量借用VP”结构中的动作需具有完成性和瞬时性特征,动作的完成性和瞬时性表明相关事件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发生的,也就是说,相关动作在这个特定场景中瞬时完成。因此,“一量借用VP”结构所蕴含的事件具有现场性特征。

其一,就体标记而言,“V一量借用”“一量借用VP”这两种结构虽然都排斥持续体标记“着”,但对完成体标记“了”和经历体标记“过”却有着不同的对待方式:“V一量借用”可以与二者兼容,而“一量借用VP”则只能容纳“了”。这是“一量借用VP”结构的现场性表现之一。如:

吃了/过一口 || *一口吃过 || 一口吃掉了

看了/过一眼 || *一眼看过 || 一眼看见了

打了/过一拳 || *一拳打过 || 一拳打肿了

其二,“V一量借用”“一量借用VP”这两种结构与频率副词的组合情况也不相同。“V一量借用”可以和“常常”“总是”“偶尔”等频率副词组合,而“一量借用VP”则排斥频率副词。如:

常常/总是/偶尔喝一口白酒 || *常常/总是/偶尔一口喝干白酒

其三,在使用“一量借用VP”结构的语篇中,“一量借用VP”结构之后常出现场景描绘性的语句,而“V一量借用”没有这样的要求。

(16)撕去薄薄的一层油皮,奶油色的肉质伴着一阵甜香勾起喉咙口的馋虫,一口咬下去,感觉有草莓似的籽粒,满嘴肥滑,香甜无可名状。(戴仲燕《又见无花果》)

(17)沿着墙根儿一眼望去——数也数不清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身体紧紧贴在墙上,双目微闭默不作声,静静接受着“神墙”的灵气。(肖克凡《膏药失灵》)

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动词的动作性和自主性只是“一量借用VP”结构成立的前提,而结构/构式的高及物性特征才是“一量借用VP”结构成立的决定因素。这些高及物性特征表现为“动作的完成性和瞬时性”“受事的个体性”“结果的强影响性”“施动者的强意图性”“事件发生的现场性”。如果形式上的“一量借用VP”不具备其中的某一个特征,其可接受度就会受到影响。可见,“一量借用VP”是一个高及物性构式。

三、动词前“一量借用”的性质

(一)数量和事件

“一量”短语是汉语典型的数量表达形式,表达事物的数量会用到“一量名”结构,表达动作的数量会用到“动一量”结构。所以,身体部位名词当被借用为动量词时表达的是动作的量,一般位于动词之后。另外,数量结构中的数词不唯“一”,可以是任何数词,如“咬一口”“咬三口”“咬三十口”等。

那么,“一量”置于动词前是否仍表示动作的数量呢?这值得怀疑。一方面,“一量VP”结构中的数词只能唯“一”,如“三口咬下去”“三十口咬下去”接受度极低;另一方面,“一量V”结构并不自足,如“一口咬”“一眼看”等并不是合法的组合。这就可以说明,置于动词前的“一量”不表示数量。

我们认为,“一量”当位于动词后时主要作用是“计数”,而当位于动词前时表达的是一个事件,主要作用是“计效”①刘劼生认为,位于动词后和动词前的“数+N”都表事件。参见:刘劼生.表示事件的“数+N”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0(1):35-40。。以专用动量词为例。“一量专用”不能位于动词前,原因是它不能表示一个事件,但如果“一量专用”修饰相关名词形成“一量名”结构,则“一量名”结构可以位于动词前。如:

一次篮球打出了友谊 || *一次打出了友谊

一场电影找回了童年 || *一场找回了童年

一趟北京让他大开眼界 || *一趟让他大开眼界

一通话说得她痛哭流涕 || *一通说得她痛哭流涕

这是因为,这里的名词并不仅仅指某一事物,而是同时转指与之相关的活动或事件,从而形成“事物―活动/事件”的转指框架,如“篮球―打篮球”“电影―看电影”“话―说话”“北京―去北京”等[10]。②马庆株认为,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可以指动作,代替动词词组“动词+数词(基数/序数)+动量词”。参见: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J].中国语文,1990(3):161-173。

“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也表示事件。“口”“眼”“拳”“脚”等虽然是借用动量词,但仍保留名词的性质,而名词可以转指与之相关的活动或事件,因此借用动量词形成“一口―咬一口”“一眼―看—眼”“一拳―打一拳”“一脚―踢一脚”这样的转指框架。而且,这样的事件常常具有致使意义。如:

一口咬掉了他的耳朵 一拳打得他眼花缭乱

“一口咬掉了他的耳朵”意含“发生了咬一口这样的事件,结果咬掉了某人的耳朵”;“一拳打得他眼花缭乱”意含“发生了打一拳这样的事件,结果使得某人眼花缭乱”。事件产生结果,这就是当“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时其后不能是光杆动词而必须多为动补结构的内在原因,由此也表明“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时具有计效功能。③汉语存在专用动量词居于动词前的情况,如“一趟拉了十吨煤”“一顿吃了三百块”“一次买了五本书”等。这种情况的“一量”带有明显的数量意义,如“一趟拉十吨煤,那么两趟就可以拉二十吨”等。但借用动量词就不是如此,如“一口咬掉了他的耳朵,两口咬掉了他的鼻子”不具接受度。

当然,不是任何名词都有转指活动/事件的能力,就身体部位名词而言,那些自主活动能力较弱的“鼻子”“耳朵”“指头”“肚子”等就不具有转指能力,因为事件总是与强动作发生关联。这也是李宇明[1]提到的这些名词不能位于动词前的原因。

由此看来,动词前“一量借用”形式与其表达的“事件”意义并不错配。

(二)前置和原位

以往研究[1,4]多认为“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是一种前置现象,即“一量借用”由动词后移到了动词前,理由是借用动量词的常规位置是动词后。该理由需要一个前提,即移位成分要保持完整性。动量结构在动词后时,其中的数词不限于“一”,如果动量结构居于动词前是移位的话,移位的动量结构中的数词也不限于“一”,但事实不是如此。前文已述,动量结构在动词前时其中的数词只能为“一”,这既破坏了移位的整体性,也不符合移位的类推性原则。可见,借用动量词的常规位置在动词后不能成为其位于动词前就是前移现象的理由。

位于动词前后的“一量借用”本质上是一种“同形异质”形式,即动词后的“一量借用”直指数量,动词前的“一量借用”转指事件。直指数量的“一量借用”仅起“计数”的作用,而转指事件的“一量借用”的作用则在于“计效”①刘街生认为都是“计事”功能。参见: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2):51-55。。如:

(18)刁小三只吃了一口就骂起来:“西门白氏,你这个偏心的刁婆子!你把精料全加到猪十六的桶里,我的桶里,全是烂树叶子!我操你们这些王八蛋的亲娘!”(莫言《生死疲劳》)

(19)说完,圆头又伸了出来,虽然又挨了一拳,可是没有退回去;大利一下子跑出来,抱住爸的腿:“爸爸你怎么不早来呢!(老舍《哀启》)

(20)时间久了,偶尔向窗外瞄了一眼,忽见一辆封闭式大货车急驶而过,车上画着三个大字,其中那个鲜明的“唛”字,最为突出。(端木蕻良《窗外一瞥》)

(21)“张裁缝说得对,”童铁匠指指几个合伙人坐着的那条长凳,“我了解李光头,他还是个小王八蛋的时候,就天天到我这里来和这条长凳搞搞男女关系,这个王八蛋与众不同,他做什么事都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余华《兄弟》)

(22)文浩没说话,一拳砸在啸风家的铁门上,顿时手指乌青。(张欣《今生有约》)

(23)旅馆的茶役听到喊声觉得不对,上来敲门也敲不开,只好砸门而入,一眼看见满桌的火柴棍儿,立刻明白了几分,再看唐纳大汗淋漓满脸痛苦的神情,便赶紧喊人,

把他送入了济南万达医院救治。(王素萍《她还没叫江青的时候》)

上述例句中,“一量借用”当位于动词后时,可以受量化词语“只”“又”“偶尔”等修饰,这是数量意义明显的表现;而“一量借用”当位于动词前时则不能受量化词语修饰,如“又一口吃下去”“只一拳打过去”“偶尔一眼看见了”等接受度均低,不过,“一量借用”位于动词前所产生的效果显著,如例(21)“一口”之后的“大胖子”、例(22)“一拳”之后的“顿时手指乌青”、例(23)“一眼”之后的“立刻明白了几分”。

(三)构式和意义

前文的分析表明,借用动量词置于动词前要受到诸多句法语义条件的制约。句法上,“一量借用VP”的“VP”位置不能是光杆动词,而必须是动补结构或动补带宾结构;语义上,“一量借用VP”的动词要具有强动作性和自主性特征,动作的对象或受事个体化程度高而且受到的影响强烈,施动者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图,同时,整个事件表达的是一个瞬间发生的现场事件。这些句法语义条件反映了“一量借用VP”是一个具有高及物性特征的构式,而高及物构式在篇章中都表现为前景信息[8],“一量借用VP”在篇章中就是充当前景信息。如:

(24)蚊腿奔过去,舔了一下,咂巴咂巴嘴,又陡然一口咬下肉滋拉,猛嚼起来,含含糊糊地说:唔唔,真香!(侯德云《二姑给过咱一袋面》)

(25)此时,林伯渠一眼瞥见西安行营的两个国民党特务上了火车,并径直朝这边走来,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方可、单木《中共情报首脑李克农》)

(26)只要她猎取的那个男人一旦用完了口袋里的最后一枚钱,她便毫不留情地一脚将他踢回家去,然后,送给他老婆一份礼物——一个揭露其丈夫丑行的匿名电话。(王明丽《殒落的星辰》)

(27)前不久,我的孩子就像我刚才杜撰的故事一样被车子“咬”了一口,幸亏伤得不太厉害。(焰灼《丑女人和她的孩子》)

(28)“别以为我爱化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作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老舍《一筒炮台烟》)

(29)经理饶有兴趣地挥拳在沙袋上比划了两下,踢了一脚,高声对众人说:“好,有这样的壮士,我们还怕谁跟咱们过不去!”(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例(24)―例(26)中的“一量借用VP”都处在所叙述事件的主线上,其后带有下画线的句子或是对其后续事件进行叙述,或是对其产生的结果状态加以描绘;而“V一量借用”并不必然具备这样的特征,而是常作为偶现信息出现于篇章中,如例(28)和例(29),其叙述主线是说话,而不是“瞟一眼”和“踢一脚”,例(27)的“‘咬’了一口”则是背景信息。

已有研究对“一量借用VP”构式义的概括大致为“动作快捷”或“小量凸显大果”[1,4-5]。这种概括需作一定修正。形式上的“一量借用”并不意味着其在意义上就必然表小量,其表小量的前提至少是其中的数词“一”可以被任意替换为其他数词。我们认为,“一量借用”当位于动词后时确实表小量,但当居于动前词时并不表数量义,而是转指与之相关的事件,且这一事件具有“致效”作用,必然产生一个大量的结果。

概而言之,“一量借用VP”构式的意义可概括为“施动者的强烈主观意图致使发生的某一事件产生了大量的结果或高程度的影响”。

四、结 语

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某一词类既有其常规的句法成分功能,也有非常规的句法成分功能,借用动量词就是如此。通常情况下,借用动量词与数词组成的数量结构位于动词后,但有时也能居于动词前面,与动词形成一种非常规的组合关系。

“一量借用VP”结构既然是非常规的组合关系,那么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首先表现在动词上,那就是结构中的动词必须是强动作动词或自主动词。同时,“一量借用VP”结构必须出现在高及物性的句法环境中。也就是说,高及物性是借用动量词居于动词前的句法语义需求。

与借用动量词位于动词后表达数量意义不同,借用动量词居于动词前表达的是事件意义,其语用目的是凸显施动者的主观意图,以表达产生大量结果或高程度影响这样的“计效”作用。

可见,讨论句法成分之间的非常规组合关系不能局限于结构内部,而是应该将结构置于相关的句法环境或语篇环境中去考察,如此才能更准确地发现成分位于非常规位置时的制约条件,并更深刻地揭示其形成的内在动因。

猜你喜欢
补语动量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汉语、达翰尔语补语句之比较分析
论结构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聚焦动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