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研究进展

2021-12-04 22:41宋亚杰王丽娜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正念结果显示急诊科

宋亚杰,王丽娜

(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100;2.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共情疲劳由JOINSON[1]于1992年首次提出,描述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倦怠情感。FIGLEY[2-3]将共情疲劳定义为助人者在对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过程中,由于助人者长期的间接暴露于救助对象所遭受的创伤事件或压力下共情能力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精神失调状态。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医护人员不仅应该关注患者生理疾病和心理上的需求,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需求。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作为患者的照顾者,长期处于职业压力和暴露于患者的各种创伤事件,当护士反复暴露于他人的痛苦而发生共情能力下降时,就会产生共情疲劳。共情疲劳不仅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会使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如果护士共情疲劳症状长期未得到缓解,护士可能会认为离职是唯一解决的办法,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短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护理人员短缺将达到760万,目前医疗保健系统中短缺最严重的是护理人员[4-5]。基于此,本文对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临床护士共情能力,减少护士离职率提供解决方法和依据。

1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现状KATSANTONI等[6]对3家公立医院的121名妇产科护士进行的共情疲劳调查结果显示,约73.8%的护士共情疲劳处于高风险水平,65.8%的护士共情能力较低,54.5%的护士倦怠处于中度风险水平。2010年,HOOPER等[7]对重症监护室、肾脏科、肿瘤科和急诊科的护士进行共情疲劳、共情能力和倦怠发生率调查显示,82%的急诊科护士存在中、重度倦怠,约86%的急诊科护士有中、重度共情疲劳,重症监护室护士是倦怠的高发人群。VAN MOL等[8]对重症科室医护人员共情疲劳的系统评价中发现,共情疲劳的发生率为 7.3%~40.0%,倦怠发生率为0.0%~70.1%。BORGES等[9]用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scale,ProQOL)调查葡萄牙某大学医院的87名急诊科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结果显示,约54%的护士为高度倦怠,59%的护士有高度的二次创伤压力。WIJDENES等[10]对美国一家创伤中心的315名护士进行的共情疲劳调查显示,约46%的护士存在中、高度共情疲劳,护士罹患共情疲劳的风险与工作年限、工作科室及工作的变动显著相关,在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工作的护士中,55%的护士存在中度倦怠,25%的护士存在高度倦怠,并且共情能力水平也较低。

1.2 国内护士共情疲劳研究现状田梅梅等[11]对上海1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 050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的共情疲劳现状调查结果发现,临床护士共情疲劳较为严重。王磊[12]对148名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不超过5 a的年轻护士进行的同情心疲乏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监护室年轻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处于中、重度水平,原因是由于年轻护士对于急危重症护理经验不足、工作年限短、工作环境相对于普通科室较封闭和工作强度高等,使得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期身心得不到支持和沟通交流。王雪等[13]在急诊科护士共情疲劳研究中发现,由于急诊科护士经常面对各种复杂病种,长期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工作,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共情疲劳处于较严重的水平,中、重度的共情疲劳发生率较高。YU等[14]对上海市15家医院的669名肿瘤科护士进行的共情疲劳调查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有较高的共情疲劳和倦怠,共情能力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科护士需长期照顾癌症患者,容易受到精神压力的影响。总体来讲,国内外护士共情疲劳程度较高,应引起重视。

2 护士共情疲劳评估工具

2.1 ProQOL此量表由STAMM[15]博士编制,用来测量助人者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产生的共情疲劳和共情能力的状况[16]。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共30个条目,每个维度包含10个条目,包含共情满意、倦怠、二次创伤压力3个维度。其中共情满意分值越低,倦怠和共情疲劳分值越高,表示共情疲劳状况越严重。量表具有较好的效信度,内部一致性较好,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为0.88、0.71和0.81。郑杏等[17]对该量表进行汉化后应用于我国护士共情疲劳现状的测量,并进行信效度分析,测得该量表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2、0.73和0.76,具有良好的效信度。

2.2 共情疲劳短版量表该量表是ADAMS等[18]在GENTRY等[19]的共情疲劳修订版量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编制出来的,量表共13个条目,分为二次创伤和倦怠2个维度,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0和0.90,共情疲劳短版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0,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效信度。

3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3.1 年龄有研究发现,护士年龄越大,共情能力越高,有较低的共情疲劳;年轻护士的职业倦怠和共情疲劳得分较高[20-21]。KELLY等[22]研究发现,与30~49岁和50~60岁护士相比,21~23岁的护士有较高的倦怠和二次创伤压力,共情能力较低。因此,护士共情疲劳受年龄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工作中常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

3.2 工作年限WU等[23]研究表明,工作26 a以上、具有更多的护理经验的护士患共情疲劳的风险较小,有更高的共情能力,而工作6~10 a的护士,共情疲劳风险较高。王磊[12]的研究也表明,护士工作时间越长(>12 a),共情疲劳水平越低。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作时间长的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具有更高的专业判断水平,不易产生共情疲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多关注年龄小且工作经验少的护士,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支持。

3.3 受教育程度DRURY等[24]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护士,更容易出现焦虑和负面情绪,导致发生更高水平的共情疲劳。还有研究显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护士,其共情能力较强,共情疲劳风险较低[25]。但也有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越高,护士的共情疲劳越严重,原因是高学历的护士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比较强烈,对职业的期望值也较高[26]。POTTER等[27]研究结果显示,获得学士学位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因此,关于受教育程度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3.4 社会支持HUNSAKER等[20]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支持与护士产生倦怠和共情疲劳呈负相关,管理者支持护士的工作,护士产生共情疲劳的风险就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降低护士共情疲劳的发生,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及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能有效提高护士共情能力[14,28]。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早期识别护士共情疲劳症状,为护士提供足够的工作支持。

3.5 其他有研究表明,护士工作场所越富有凝聚力,护士的共情疲劳和倦怠就越低,而共情能力就相对较高,并且团队凝聚力也有助于留住护理人才,提升职业的认同感[23,29]。KIM等[30]研究结果显示,具有D型人格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需要护士能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此外,护士共情疲劳还受到心理弹性水平[11]、性别[31]、健康状况及职业认知感[32]等因素影响。因此,护士共情疲劳不仅会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影响,外在环境的也是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4 共情疲劳的干预措施

4.1 正念疗法正念疗法由美国的卡巴金教授创立[33],正念最早用于慢性疼痛、癌症患者,之后运用到各类有心理压力人群,如警察、白领、服刑人员、医护人员等[34-35]。正念干预能对生理、心理及情绪方面产生积极效果,为以后的干预提供基础[36]。DUARTE等[37]将48名肿瘤科护士分为对照组(n=19)和干预组(n=29),干预组护士给予6周的小组正念干预,对照组护士不给予正念干预。干预组护士每周进行1个关于正念的主题,包含正念疗法的原则和正念练习,正念练习包括呼吸、身体和冥想练习,6周后对2组护士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护士的共情疲劳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而对照组护士的共情疲劳无显著变化。罗娟等[38]运用正念减压疗法有效减轻了精神科护士的共情疲劳,与赵楚艺等[39]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正念疗法对共情疲劳的缓解有较好的作用。但该疗法在我国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中运用较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科室运用正念对护士进行干预,从而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护士的共情疲劳状况,以此提升护士身心健康。

4.2 艺术疗法绘画疗法属于心理治疗的一部分,通过对来访者自己创作的画作进行分析,解释其情感创伤等心理问题。李娜[40]将48名护士随机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试验组每周给予1次团体绘画疗法,每次90 min,共8次;对照组未进行绘画疗法。干预结束后,采用ProQOL量表评估2组护士的共情疲劳状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的共情疲劳状况得到改善,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YILMAZER等[41]采用舞蹈和运动疗法对护士共情疲劳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舞蹈和运动疗法可使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到提高,共情疲劳和倦怠水平降低,但由于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进行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该结果。另外,有研究显示,音乐疗法能缓解护士压力,从而改善护士共情疲劳[42-43]。总之,艺术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护士共情疲劳,使护士的心理状况和负性情绪能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并宣泄出来,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3 巴林特小组护士由于共情疲劳导致的身心疲乏,不仅需要自我心理调节,更需要来自外部的社会支持,巴林特小组就是通过组织成员的支持为护士共情疲劳的缓解提供了依据。姚林燕等[44]将35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17),观察组护士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每组8~12人,每次1.5 h,每月2次,一共8次,该活动主要互相讨论成员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和困难,帮助护士能够深入体验和理解护患双方的情绪和需要,使得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对照组护士不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缓解共情疲劳。江薇等[45]、程迪等[46]采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方法对护士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活动可唤醒护士的共情意识,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从而改善护士共情疲劳症状。

4.4 其他教育课程培训可通过为护士提供共情疲劳知识、资源来缓解共情疲劳[47-48]。SCHMID等[49]将个人反思性汇报用于干预急诊科护士共情疲劳,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预防护士共情疲劳,且反思性汇报干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可应用于临床护士。ANDERSON等[50]将编织课程作为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措施,护士在6周的时间内参与1~5次的编织课程,结果表明,干预后护士压力减轻,共情疲劳得到改善。

5 小结

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均集中于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精神科和肿瘤科护士,研究结果均表明护士共情疲劳状况处于中、重度水平,护士共情疲劳症状不容忽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影响因素和量性研究上,而缺乏关于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措施和质性研究。虽然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措施研究颇有成效,但存在样本量较少、多为量性研究,干预方法多处于理论层面,实践起来相对困难等局限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及早识别护士共情疲劳症状,发现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者可以借鉴国外的干预性措施,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对护士共情疲劳开展更多的干预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从而为缓解护士共情疲劳,提高护士共情能力,减轻护士心理压力,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正念结果显示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最严象牙禁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