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运用

2021-12-05 01:16
实用老年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身老年医学老年病

老年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影响,更容易患上心身疾病。而心身疾病的治疗不光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更要考虑到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展多层面的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为具体的体现,其在突破传统的生物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致病机制的交互性和治疗模式的多样化。正因如此,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以多病共存、强调危重、多重治疗、注重保健为特点的老年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而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提出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A)与大脑(B)、信号传导系统(C)和支配器官或疾病(D)相关模式,通过对4个水平的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对外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对内将人看成心理、生物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和全局观恰恰符合老年医学对于综合和多学科协作的需求[1]。另外,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的理论与中医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形神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中医体质论、三因论、平衡观都是体现整体和融合的智慧,传统的中医学说也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中医在中国老年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为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中,心身疾病多达68种,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等其实都可以归属其列[3]。因此,大多数的老年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心身整合治疗(mind-body integrative therapy,MBIT)根植于古代东方传统哲学中,旨在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身健康[4]。心身整合诊疗模式为老年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预防方面,孤独感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在感受,它通常通过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疾病来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老年孤独是中国老年人群常常需要面对,但在传统疾病预防保健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其次,在诊断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躯体不适症状就诊,诊断治疗以某一专科的疾病为终止,而忽略了老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思路应该抛开局部看整体。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躯体不适症状在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后,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各科临床医生都感到困惑,变成了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关疾病,由此可见,在老年疾病临床诊断中认识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疗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顾“心”和“身”两个方面,因为老年群体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过来,心身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躯体不适,进一步增加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而心身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涉及到了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包含了诸如佛教禅修冥想、正念疗法、中医唱歌治疗、催眠疗法、芳香治疗、瑜伽太极等不同形式的绿色治疗技术,可调节老年病人躯体与情绪的平衡,辅助治疗,从而推进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环[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代。面对基数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怎样保证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现代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作为新一代的老年医学践行者,我们也许能从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寻求答案。

猜你喜欢
心身老年医学老年病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老年医学研究》英文摘要的撰写要求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我受够了!
《老年医学研究》稿约
《老年医学研究》对作者署名的要求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Joseph F. Engelberger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